孔子俊 蘇巖霞 王永東
春日的午后,陽光中仍然帶著幾分凜冽的寒風,在蘭州大學城關校區的操場上,一群身著“蘭大附校”字樣隊服的孩子們正在盡情奔跑……這是蘭州大學附屬學校(以下簡稱“蘭大附校”)足球、籃球隊的日常訓練場景,而這只是學校素質拓展課程中的兩門。近年來,蘭大附校堅持以“美”立校,突出“大學里的小學,小學里的大學”這一辦學特色,為“蘭精靈”們打造了一個陽光健康的成長樂園。
經過蘭大附校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蘭大附校已經成功躋身蘭州市乃至甘肅省優質學校行列。回望蘭大附校近年來的發展,是敢為人先、扎實做事的向上之路,也是心懷愛與美的拼搏之路。
“蘭大為‘美’,用‘美’這個字再合適不過了!”談及為什么選擇以“美”立校,蘭大附校校長楊永宏說,從內涵來看,“美”是立德樹人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蘭大屬校對蘭大校訓“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詮釋和升華。
2019年底,楊永宏到蘭大附校任職的第一件事就是著眼建設學校文化。他認為一個單位如果沒有文化那就等于沒有靈魂,是碎片式的、雜亂無章的,應該建設基于校情及歷史人文基因、學校發展愿景的校園文化思想體系,并在這一文化背景下建構課程、改革課堂,打造屬于蘭大附校的品牌特色,凝煉出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辦學理念,創建以“美”文化引領辦學的思想。
確定了辦學理念之后,就有了思想和靈魂。蘭大附校界定的“美”旨在倡導個性、包容共性,讓每個附校人成長為最美的自己。學校立志用“美”的方式去培養“美”的人,努力辦好每一個班級,教好每一個孩子,滿足每一個家庭接受優質教育的心愿。蘭大附校從實實在在的細小處做起,構建了系統的“美”文化,真正開始了以“美”立校的進階之路。
“美”既是統領蘭大附校發展的辦學理念,也體現在校園種種細微之處。從大門放眼望去,操場周圍展示著孩子們制作的各色新年紙燈、掛件,色彩艷麗,樣式多樣;走進教學樓,樓梯拐角處是英文字母形狀的小書架,樓道墻體上粘貼著許多孩子們制作的卡通面具……
楊永宏說,為了讓每個班級都能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美”,學校要求每個班級在各類傳統節日時制作手工作品。除此之外,還要求每個班級創建自己的文化墻,并鼓勵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布置。
除了文化墻,學校還在走廊上設置了科技作品展示區。微型吸塵器、用電池驅動的小坦克、航空火箭模擬器……在學校特別安裝的防塵罩里,這些作品保存完好如初。“這些作品都是孩子們寒暑假制作的科技創新作品,每學期更換一次。”楊永宏自豪地向記者介紹每一件作品。
在蘭大附校,“美”的理念不僅體現在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中,更體現在學校治理的每一個環節中。班級評價體系就是學校以“美”立校的生動體現。學校變流動紅旗為集“美”活動,每個教室門邊都有一個大大的“美”字。“美”字的每一個橫線是小獎牌的粘貼處,從上到下依次是衛生、紀律、禮儀和路隊。當“美”字的每一行都集齊了獎章,就可以兌換一個“大美班級”。“集‘美’行動將班級評價與學校的‘美’文化形成統一的體系,這是我們自己獨有的特色和創意。”楊永宏如是說。
除了校園實物,學校也力爭讓“美”走進課堂,為學生獨家定制了“蘭精靈”系列課程,建構了基礎類(國家課程)、拓展類課程(校本課程)和實踐類課程三級課程體系,實現了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校內向校外延伸,確保學生全面發展。附校先后開發了48門拓展類課程,涵蓋了人文素養、科學素養、運動素養、勞動素養和藝術素養等五大領域,所有教師從不同視角、以不同身份參與課程的開發和實施。
劉洋是學校信息技術課程的老師,她和其他老師一起成立了無人機科技創新社。孩子們可以在這兒學到關于無人機的理論知識、分組使用無人機。除此之外,還可以學到當下熱門的編程技術。劉洋說,等疫情緩解后會帶孩子們去航拍實戰,讓他們拍出自己的作品。
2021年附校在保障基礎類課程高質量實施的基礎上,提升拓展類課程的品質,致力于實踐類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學校以“尚美100”工程為抓手,充分盤活大學課程資源,并依托蘭州大學博物館、圖書館等資源,立足黃河文化、紅色文化和“一帶一路”歷史文化資源,成立了“蘭精靈”少年科學院。先后數次組織學生走進蘭州大學科學觀測臺站管理中心、蘭州大學醫學研究所、敦煌研究院、民勤治沙站等場館,開展豐富多彩的研學、科考課程。
近兩年,除了設置更加豐富多樣的課程,蘭大附校在師資儲備上也發生了質的變化。“靠老教師看家,靠中年教師當家,靠青年教師發家”的說法,生動展現了學校的教師群像。
2021年,學校從來自蘭州大學、西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274個應聘的研究生中經過兩輪篩選,招聘了15名優秀研究生,成為附校的新鮮血液。“學校之大不在樓之大,在‘師’之大。雖然我們在辦學條件及硬件設施方面還有欠缺,但是我們的師資遙遙領先!”楊永宏說。
扎扎實實干事的氛圍需要制度的保障。學校通過自主申報、民意測評、競聘上崗,讓想干事、能干事的教師走上管理崗位,擔任學科組長、年級組長等職位。同時,改變中層管理者和一線教師的溝通方式,減少層層上報的流程,逐步使上傳下達通暢高效。
為了讓每一位教師的工作更有奔頭,學校修訂并完善了各項制度,一條條加分標準,一項項考核指標,一切都在陽光下運行,定下了實干的調子。“只要想進步,學校都可以提供平臺。”楊永宏誠懇地說。
為了給教師們“搭臺子”,學校內部建立了青年教師工作坊、青年教師個人成長計劃、三級視導制度等相關環節。同時,安排有經驗的教師通過查教案、聽課堂、作反饋來指導青年教師。從師傅的引導到學校領導班子把方向,環環相扣,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學校搭建的“臺子”很快有了成效,短短兩年時間,附校教師獲省、市、區級榮譽稱號或表彰獎勵達148人次,省市級骨干教師和高級職稱教師分別增加了9位和6位,并形成了教育部領航、名校長領軍、金城名師領銜、省市級骨干領頭的附校教學科研團隊。
青年教師牛海靈是學校青年教師培訓計劃的受益者,在入職短短一年內迅速成長。2021年,她以甘肅省說課特等獎的好成績沖進全國比賽,斬獲了第七屆全國小學數學文化優質課網絡大賽說課二等獎。牛海靈直言自己很感謝學校搭建的平臺,以后也要更爭口氣,力爭在三年之內讓自己的講課水平再上一層樓。
在蘭大附校教學樓里,一塊掛著“少年科學院”牌子的教室格外引人注意。走進一看,教室內展示著孩子們參加“科考”的各類照片和手工作品,讓人眼前一亮。
辦“大學里的小學,小學里的大學”是學校回應“如何突出大學的附屬學校特色”的思考。2020年8月起,蘭大附校依托“蘭精靈”少年科學院致力做實做大實踐類課程。
目前,“蘭精靈”少年科學院初步設置了敦煌、大氣、草業、地質、醫學、生物等研究所。通過小小科學家征集、少年科學院網站、敦煌小講堂、假期科考課程成果小講堂等活動,吸引了將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加入了少年科學院,讓學生自己當“院長”,并聘請了16位大學教授作為少科院專家庫成員。一年來,學校先后數十次邀請專家學者走進附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家長大講堂”。“成立專家庫是想調動家長資源,孩子們通過這個渠道知道了自己爸爸媽媽原來這么厲害。既增進了親子關系,又學習到了新知識。現在報名的家長可多了。”楊永宏說,下一年學校將繼續邀請各個專業領域的家長,為孩子們講解科學知識,豐富他們的知識和視野。
視野打開后,實踐必須跟上。學校先后數次組織學生跟隨蘭州大學科研隊伍的步伐,走進蘭州大學科學觀測臺站管理中心、敦煌研究院、民勤治沙站等場館,開展豐富多彩的研學、科考課程。“可以說,少科院正在成為附屬學校一張靚麗的名片。”楊永宏說。
校園的“美”、知識的“美”、興趣的“美”、夢想的“美”,正引領著孩子們感悟“美”、創造“美”。蘭大附校是這樣做的,也正在以“美”立校的道路上脫穎而出。
學校是學生夢想開始的地方,蘭大附校操場一角的夢想之柱上記錄了每一個畢業生的夢想。楊永宏說:“做這個的初衷,是讓孩子們把夢想投進去,十年后來看看。他們心里有個念想,做起事來更有勁!”彼時,夢想之柱的上方必定升起明月,給孩子們的夢想撒上一層淡淡的月光。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