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蕓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浙江 寧波 315800
《電工技術基礎》課程是高職電子信息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課程,是該專業學生入學后首門基礎課程,是科學類課程與工程類課程之間的一門橋梁課程,學習電工技術領域必需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后續其他專業課程學習奠定必要的理論基礎,培養必需的動手實操能力,提高綜合應用能力,也為今后工作中應用電工技術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擴展專業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該課程涉及理論概念和基本定理定律較繁雜,器件模型抽象,公式及電路分析方法較多,要求學生有較強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由于高職學生理論基礎相對薄弱,學習注意力保持程度較低,如果僅依靠傳統的課堂教學,在有限的學時內很難達到滿意的課堂教學效果。主要存在的問題有:
課程知識點多,電路模型較難理解。對于高職學生來說,由于學習基礎和接受能力的差異,會出現不能及時消化課程知識點,學習興趣及參與度不高等情況,難以較好掌握課程知識點內容。
課程學時緊湊,教學前后關聯性強。如果僅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很難完整有效地教授知識,容易產生為了完成教學進度而降低教學效果的現象。如果僅通過傳統的現場授課方式,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會產生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較少主動思考的情況,這樣較難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在課堂實操教學環節,教師較難全面掌控學生情況。在實操課堂上,是任課教師一人應對全班,很難對每個同學進行指導并了解完成情況,教師對每個學生的完成情況也很難完全掌控,實操教學的效果較難保證。
針對目前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在課程教學中即保留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又通過合理引入信息化教學,將在線學習與現場教學的優點結合起來,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強化基礎知識點的教授,拓展課程知識面,增強實踐教學的有效性,充分培養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并利用網絡平臺的數據統計功能對學習者進行多方位跟蹤,更好提升課程教學質量[1]。
本課程在半導體照明技術專業國家級專業資源庫、智慧職教云課堂等教學網絡平臺上建課,并建設基于《電工技術基礎》課程整體設計的授課計劃、教學大綱、課件、微視頻,動畫、習題庫等分層自主學習資源,以輔助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滿足自主學習的需要。制作基于課程單元設計的教學資料,明確每次課學習內容及要求,章節重難點等,課件和微課與課堂教學內容關聯且互補,可供學生課前課后預習復習自學使用。建設基于項目學習的習題庫,引導學生梳理所學知識點,可以隨堂組織習題檢測學習效果。
在課程平臺資源建設上還要注意整合課程教學平臺資源,建立課程項目化教學架構,以促進資源有效應用。《電工技術基礎》課程網絡平臺教學資源眾多,無論是國家級教學資源庫平臺,還是在省、市及校級課程建設平臺上,都有相關課程豐富的學習資源。為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還需整合當前各學習平臺的資源,按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重構該課程基本的電路理論體系,把主要知識點融入各個項目中。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對課程所涉及的職業崗位群所需知識能力要求分析,整合當前各學習平臺的資源,按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從認識電路及其基本規律、直流電路的分析及應用、一階動態電路分析及應用、正弦交流電路分析及應用等幾大模塊重構該課程基本的課程理論體系,把主要知識點融入各個項目中,使學生掌握必要的電路基本理論、基本分析方法,訓練操作技能[2]。
圍繞本課程各項目化教學內容,從線上平臺自學,線下課堂教學、過程組織管理等方面進行混合式教學設計,兼顧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參與、學習過程管控等內容,利用在線教學和課堂教學的優勢互補來提高教學效果,注重學生自我學習的積累,提升理論及實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電路疊加定理驗證這個單元的學習為例加以說明,設計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混合式教學過程設計
2.2.1 課前導學。教師課前在教學平臺上發布本單元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以及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課件、電路制作教學視頻、理論知識微課等教學資源,設置課前預習問題,給出一個多電源直流電路,請學生思考除了學過的電路分析方法,還會有什么解決方法,讓學生列出相應的電路方程進行求解。同時在平臺上發布課前測試習題,讓學生在自學疊加定理相關教學課件和教學視頻后進行檢測,教師根據平臺統計的答題數據分析初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集中存在的問題加以關注,并在課堂教學中解決共性問題。
2.2.2 課中促學。在課堂教學環節,首先教師對本次課要完成的任務再次明確,并結合學生在課前導學檢測中出現的典型性問題進行有重點講解與指導,以例題的形式進一步講授疊加定理的方法思路與解題步驟。開展項目化教學,引導學生完成該實驗電路的制作與測試任務,由于學生在課前對課堂實操內容有了一定了解,加之教師有側重的指導,使得任務的各步驟完成效率較大提高。在電路制作過程中,播放與操作相關的視頻,讓學生對照比較,及時糾正可能出現的問題,這樣比教師單一的講解更有效。電路制作完畢,請學生對電路板進行拍照,對調測過程拍攝視頻,記錄實驗數據,將相關記錄上傳到平臺教師設置的任務里,教師通過平臺一一查看學生實操作品完成情況,做有個性化的輔導。
2.2.3 課后督學。對于課堂實操教學內容部分,為避免教師一對多而對學生完成情況檢查顧及不周的情況,在平臺上布置該項目的實訓任務,讓學生上傳自己作品的照片和功能實現視頻及實驗報告測試參數,教師課后審閱后與學生進行反饋溝通,針對問題再強化項目訓練。對于課堂理論教學部分,教師結合項目制作與調試中運用到的理論知識點,布置題庫習題進行深入練習,教師可將學生作業在討論區展示,評選優秀作業,師生對解題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還可對學生項目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總結評價,肯定好的一面,指出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的方法,以此進一步加強督促對本次課知識的進一步深化和提高。
在課程線上線下的教學管理中應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充分利用平臺的統計功能,快速獲取學生學習過程中多方面信息,便于教師整體掌控學生的學習情況。可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3.1 課堂簽到。在課堂教學開始前幾分鐘讓學生進行平臺簽到,教師能立即了解學生出勤到課情況,比傳統課堂點名簽到效率高很多,而且平臺可以在期末進行數據統計,換算出相應的考勤分數。課堂簽到可以采用人臉識別等功能,避免學生找人代簽情況。
2.3.2 調查問卷。教師可以在課中或課后設置調查問卷,對學生課程學習狀況及時把握,如學習進度是否能跟得上,學習內容能否掌握,作業完成情況,對教師上課的評價等,做到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也方便教師根據學生的調查反饋調整好教學進度,改善教學方法,為下次課做好準備。
3.3.3 發布課后討論。利用教學平臺互動論壇、討論區的功能,讓學生在課后對于本次學習進行及時的自我總結及評分,以培養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還可對教師的教學提出意見和建議,使教師更好地掌握學生學習狀況,對教學方式和方法有進一步的反思和總結。
混合式教學方法必須建立合理有效的評價體系,來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在課程學習整體過程中的表現及取得的成果。教學平臺可以提供快速準確的統計信息,便于教師對學生做出診斷分析,進行個性化指導, 同時要結合線上線下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多方面的表現,使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更加科學、 全面、客觀,應用好信息化教學手段,更好地為課程教學服務。本課程混合式考核評價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電工技術基礎》課程混合式考核評價體系
考核內容可由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組成。形成性考核增加線上平臺學習比重,對學生平臺資源內容的學習進度、平臺作業和測試答題情況、互動交流的參與度等內容,可以采取線上學生自評和教師評分相結合方式,給學生自主評價的權力,同時也要有任課教師的權衡把控。終結式評價即期末考核,可以結合網上理論考試與現場實操考核的方式進行,可以督促學生平時加強課程知識的訓練,重視理論知識與實際項目操作相結合,避免學生平時不認真學習,為考試突擊過關的現象。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數據統計功能對學習者進行多方位跟蹤,更好提升課程教學質量[3]。
總之,在《電工技術基礎》課程中引入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減少教學過程中低效重復的工作,將在線學習與現場教學的優點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教師引領、把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對課程基礎知識的強化訓練、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增強實踐教學的有效性、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更好地實現教學以生為本提供新的思路與解決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