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
摘 ?要:目的 ?評估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的患者實施護理管理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診治的80例老年慢阻肺穩定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組,分為試驗組(n=40)與參照組(n=40)。參照組予常規護理,試驗組予護理管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護理滿意度、慢阻肺病癥狀量表評分、呼吸困難程度量表評分、BODE指數及遵醫囑情況。結果 ?護理前,兩組患者用力肺活量、第1 s用力呼氣容積、呼氣流量峰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試驗組患者用力肺活量、第1 s用力呼氣容積、呼氣流量峰值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兩組患者慢阻肺癥狀量表評分、呼吸困難程度量表評分、BODE指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試驗組患者慢阻肺癥狀量表評分、呼吸困難程度量表評分、BODE指數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遵醫囑比例(95.00%)高于參照組(7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老年慢阻肺穩定期患者行護理管理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和臨床癥狀,提高其護理滿意度和遵醫囑比例。
關鍵詞: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護理管理;肺功能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9-0081-0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臨床常見病之一,患者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氣道發生不可逆的氣流受限,造成患者肺功能下降,在急性發作期間甚至會出現呼吸功能衰竭[1]。在慢阻肺穩定期,對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管理能夠降低其急性發作次數,減輕癥狀[2]。慢阻肺患者臨床癥狀為咳嗽、咯痰及呼吸不暢等,患者極易發生呼吸衰竭,導致患者缺氧,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尤其在夜晚,慢阻肺患者呼吸不暢較為嚴重,故可造成其睡眠質量、生活質量下降[3]。鑒于此,本研究針對2019年8月~2020年8月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老年慢阻肺穩定期患者的護理措施進行討論,分析護理管理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診治的老年慢阻肺穩定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計80例,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組,分為試驗組(n=40)與參照組(n=40)。試驗組患者中女16例,男24例;年齡51~80歲,平均年齡(66.23±10.59)歲;慢阻肺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48±1.53)年。參照組患者中女14例,男26例;年齡51~81歲,平均年齡(66.29±10.64)歲;慢阻肺病程1~13年,平均病程(6.51±1.56)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肺功能檢查確診為慢阻肺,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證候診斷標準的初步驗證》中慢阻肺穩定期診斷標準[3];具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排除標準:認知能力異常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心、腎功能異常者。
1.3 ?方法
參照組予常規護理。根據患者病情予以常規護理,遵醫囑實施藥物治療,對患者開展病房管理與用藥干預。
試驗組應用護理管理。健康教育:加強老年慢阻肺穩定期患者的健康教育與指導,取患者端坐位,上半身微微前傾,指導患者將雙手放置在腹部,深吸氣后收縮腹肌并咳嗽,將肺部及支氣管中的痰液咯出,告知患者用雙手感知收縮腹肌的位置及力度,以便于患者自行咯痰時能夠掌握用力方式[4]。不良嗜好干預:戒煙戒酒是避免老年慢阻肺穩定期患者急性發作的重要方式,故臨床中應幫助患者科學戒煙戒酒,提高其生活質量[5]。針對患者家屬進行必要的溝通和指導,引導家屬與患者共同參與戒煙,并監督和鼓勵患者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戒煙,以便提高患者戒煙成功率。呼吸方式干預:老年慢阻肺穩定期患者多存在通氣不足癥狀,其橫膈肌活動能力下降,故大部分患者多需要用力呼吸,其呼吸方式不符合臨床實際需要,是一種典型的胸式呼吸方式,其呼吸時間較短,呼氣及吸氣程度較淺。老年慢阻肺穩定期患者肺泡通氣量減少,其呼吸肌氧氣量消耗相對較大,機體處于低氧狀態,同時,用力肺部呼吸形式的體力消耗水平相對較高,所以即使對患者開展通氣量維持治療,患者的死腔通氣癥狀也無法得以改善,因此,其消耗遠大于通氣效果,是一種低效的呼吸方式[6-8]。
1.4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老年慢阻肺穩定期患者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包括用力肺活量、第1 s用力呼氣容積、呼氣流量峰值[9]。評價患者護理滿意度,量表滿分2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護理滿意度越高。分別采用《慢阻肺病癥狀量表》、《呼吸困難程度量表》、《BODE量表》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癥狀、呼吸功能及運動耐力,滿分分別為40、4、10分,分數高則說明患者慢阻肺病癥狀越嚴重、呼吸困難及運動耐力越差[10]。通過訪談方式了解兩組患者的遵醫囑情況,滿分為20分,15~20分為患者能夠完全遵醫囑、10~14分為患者能夠基本遵醫囑、1~9分為患者未遵醫囑。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軟件統計分析數據,用力肺活量、第1 s
用力呼氣容積、呼氣流量峰值指標及護理滿意度評分、慢阻肺病癥狀量表、呼吸困難程度量表評分、BODE指數等計量資料以(x±s)形式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應用[n(%)]形式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用力肺活量、第1 s用力呼氣容積、呼氣流量峰值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用力肺活量、第1 s用力呼氣容積、呼氣流量峰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試驗組患者用力肺活量、第1 s用力呼氣容積、呼氣流量峰值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慢阻肺癥狀量表評分、呼吸困難程度量表評分、BODE指數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慢阻肺癥狀量表評分、呼吸困難程度量表評分、BODE指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試驗組患者慢阻肺癥狀量表評分、呼吸困難程度量表評分、BODE指數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遵醫囑情況比較
試驗組患者遵醫囑比例(95.00%)高于參照組(7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慢阻肺具有發展快、反復發作的特點,若不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很有可能會導致患者死亡,慢阻肺臨床表現主要為呼吸困難、營養不良、能量代謝異常、活動不耐受等[11]。慢阻肺患者隨著病程延長,極易合并呼吸衰竭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對患者生命安全及生命質量均有所影響,因此對患者進行護理措施研究十分必要[12]。本研究針對老年慢阻肺穩定期的患者實施護理管理,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用力肺活量、第1 s用力呼氣容積、呼氣流量峰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試驗組患者用力肺活量、第1 s用力呼氣容積、呼氣流量峰值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通過對老年慢阻肺穩定期患者實施護理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可有效提升患者呼吸通暢性,改善其生活質量。有研究顯示,在給予老年慢阻肺穩定期患者護理管理后,患者能夠遵醫囑進行各種自我健康管理活動,提高患者的步行距離[13]。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參照組,試驗組穩定期慢阻肺患者遵醫囑比例(95.00%)高于參照組(77.50%)。提示護理管理可以提高護理滿意度,改善患者遵醫囑情況。護理管理的目的在于改善老年穩定期慢阻肺患者臨床癥狀,通過鍛煉呼吸肌,改善患者的疲勞、乏力和呼吸困難癥狀,提高對體力活動的耐受性,增強體質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及遵醫囑比例[14]。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慢阻肺癥狀量表評分、呼吸困難程度量表評分、BODE指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意義。護理后,試驗組患者慢阻肺癥狀量表評分、呼吸困難程度量表評分、BODE指數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意義。提示護理管理可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和肺功能。同時有研究證實,通過給予老年穩定期慢阻肺患者呼吸功能運動鍛煉、耐力運動訓練等,能夠充分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及肺功能,其臨床應用效果顯著[15]。
綜上所述,針對老年慢阻肺穩定期的患者實施護理管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且提升患者肢體活動能力,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和遵醫囑比例。因此,護理管理在老年慢阻肺穩定期患者的干預中具備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伏鑫,趙文波,趙繼學.無縫隙護理管理應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效果觀察[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35(3):252-253.
[2]廖丹,吳慶飛,張鵬意.個案護理管理模式對哮喘-慢阻肺重疊綜合征患者應對方式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20,17(13):81-85.
[3]李建生,王至婉,余學慶,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證候診斷標準的初步驗證[C].世界中聯中醫,中西醫結合老年醫學學術大會.2010.
[4]陳玉宇,尤智英.健康信念模式應用于老年慢阻肺穩定期患者的護理效果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37(19):2672-2676.
[5]曹二娟.三維一體健康教育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9,25(16):2816-2819.
[6]王明航,謝洋,史陽琳,等.益肺灸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生存質量和療效滿意度的影響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J].中醫雜志,2019,60(14):1202-1208.
[7]邢麗娟,丁淑芳,徐凌.移動新媒體延伸護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慢病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護士(上旬刊),2021, 28(4):51-53.
[8]謝菲,廖海艷,李敏,等.個案跟蹤式管理在老年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康復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老年醫學與保健,2021,27(4):809-813.
[9]鐘曉夏.基于“互聯網+”的健康管理模式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肺功能、急性加重次數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20,17(11):1684-1687.
[10]顧思佳,謝莉玲,楊曉琴,等.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1, 18(24): 3598-3601.
[11]何軍,申永春,吳艷秋,等.血清白介素-19水平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臨床表型,肺功能和系統性炎癥的相關性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19,50(3):438-440.
[12]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呼吸病學專委會吸入治療與呼吸康復學組,中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聯盟.穩定期慢性氣道疾病吸入裝置規范應用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9,42(4):13.
[13]付麗,孫晨岑,史春麗.集束化護理管理方案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機械通氣效果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21,29(s1):122-124.
[14]朱俞彤,劉祚燕.物聯網云平臺的肺康復護理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肺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21,18(1):184-188.
[15]楊曉麗,劉選文,王靖博,等.C、D級穩定期慢阻肺伴抑郁患者營養狀況與抑郁程度、生活質量的關系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21, 25(9):1311-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