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炳友



摘 ?要:目的 ?探討在臨床治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中,采用不同輸血方法的治療效果,并探究其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蒙陰縣人民醫院就診的92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依據不同的輸血方式分為A、B兩組,其中,A組患者46例,采用洗滌紅細胞輸血,B組患者46例,采用去白細胞成分輸血。對比兩組患者的血液指標、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結果 ?輸血前兩組患者血液紅細胞、血紅蛋白、網織紅細胞3項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輸血后A組各項血液指標水平改善顯著,與B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的心悸、乏力、氣短3項臨床癥狀總緩解率明顯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頭暈總緩解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B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顯著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相比于去白細胞成分輸血治療,將洗滌紅細胞輸血方式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效果更加顯著,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血液指標與臨床癥狀,減少不良反應發生,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不同輸血方式;洗滌紅細胞輸血;血液指標;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55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9-0-04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是由人體免疫系統紊亂而引起的一種疾病[1-2],會破壞自身的紅細胞,引發不同程度的貧血[3-4]。臨床中,AIHA患者發病進展十分緩慢,多數患者在患病初期僅有貧血反應,會表現出頭暈、臉色蒼白、全身乏力、胸悶、心慌等臨床癥狀[5],嚴重還會導致神志異常及休克,危及患者生命。臨床中主要通過輸血的方式來治療AIHA患者,可以幫助患者快速提升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水平[6-7],但是無法和其他健康人一樣接受不同輸血質量的科學治療。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輸血治療方式的選擇也越來越多,怎樣達到治療效果的同時更好地控制輸血中的溶血及不良反應,是現階段治療AIHA患者的重點。
對AIHA患者進行紅細胞輸注,其目的是干預患者的溶血進程,使其減緩甚至停止,雖然與其他治療方式相比所需要的時間更長,但因其安全性較高,所以在臨床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成分輸血是最常用的一種科學治療方式,可以減輕血液內的白細胞和補體,從而減輕患者溶血癥狀[8]。本研究以蒙陰縣人民醫院收治的AIHA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洗滌紅細胞輸血、去白細胞成分輸血兩種不同輸血方式的治療效果及應用價值,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到蒙陰縣人民醫院就診的92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輸血方式不同分為A、B兩組,每組46例。其中,A組患者男女比例為18∶28;年齡24~57歲,平均年齡(40.45±8.12)歲;病程2~4個月,平均病程(2.44±0.67)個月。B組患者男女比例24∶22;年齡26~55歲,平均年齡(39.69±7.18)歲;病程1~4個月,平均病程(2.57±0.93)個月。本研究已經蒙陰縣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診斷標準[5];均為初診者;均臨床資料建立完整。
排除標準:有免疫系統缺陷者;有嚴重惡性腫瘤者;有精神疾病或認知能力缺陷等無法配合者。
1.3 ?方法
A組46例患者采用洗滌紅細胞的方法,具體如下:①去除紅細胞中的白細胞與血漿,主要采用離心方式,配合0.9%氯化鈉溶液重懸;②向患者輸送回收好的紅細胞,并注意患者的癥狀表現,如果有不良反應出現,要立即停止輸血并給予相應措施干預,如出現過敏反應需要給予抗過敏藥物。所有患者均輸血132次,總血液輸入量為228 U。
B組46例患者采用去白細胞成分輸血的方法,具體如下:①進行細胞篩,去除血液中的白細胞,目的是減少血液中的炎性介質;②為患者輸送血液,并注意患者的癥狀表現,如果有不良反應出現,要立即停止輸血并給予相應措施干預,如出現過敏反應需要給予抗過敏藥物。所有患者均輸血128次,總血液輸入量為219 U。
兩組患者均配合臥床休息、吸氧等常規干預,并在輸血前采用微柱凝膠抗人球配血法、體外溶血試驗配型,同時為預防輸血后出現發熱癥狀,可在輸血前給予10 mg地塞米松(生產企業:天津金耀集團湖北天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0020,規格:1 mL∶2 mg)靜脈滴注預防,然后注意輸血速度,保持在1~3 mL/(kg·h)。另外,所有輸血操作均由蒙陰縣人民醫院專業技術嫻熟的醫師完成,均熟練掌握血液置換操作技術和紅細胞輸注技術,能夠將紅細胞閾值精準控制在60 g/L。
1.4 ?觀察指標
血液指標: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網織紅細胞(Ret)指標變化情況。
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包括頭暈、心悸、乏力、氣短4項,由患者主訴進行主觀評價,按照完全緩解、部分緩解、未緩解進行統計學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總緩解率,總緩解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例數/總例數×100%。
治療效果:應用《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進行評價[9],按照顯效、有效、無效進行統計學分析。顯效表示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且相關血液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有效表示患者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相關血液指標變化明顯,但未達到正常值;無效表示沒有達到上述標準,甚至臨床癥狀有加重跡象。對比兩組總有效率,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不良反應: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包括發熱<38℃、發熱>38℃、過敏、頭疼、皮疹,統計兩組患者的總發生率并對比,總發生率=(發熱<38℃+發熱>38℃+過敏+頭疼+皮疹)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2.0軟件,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開展對比研究。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血液指標對比
輸血前兩組患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輸血后與B組相比,A組患者的血液指標變化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對比
與B組相比,A組患者的心悸、乏力、氣短3項臨床癥狀總緩解率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頭暈總緩解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與B組相比,A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
與B組相比,A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 ?討論
AIHA是一種臨床常見疾病,人體在免疫系統紊亂之后產生紅細胞抗體,當抗體附著在紅細胞上并與其表面的抗原結合,會加快紅細胞被破壞的程度,從而發生貧血現象。由于紅細胞過早破壞的部位可能在血管外,也可能是在血管內,如果是前者,則屬于血管外溶血,紅細胞會被肝、脾等臟器的巨噬細胞吞噬;如果是后者,則屬于血管內溶血,紅細胞會直接在血循環中破裂,血紅蛋白會直接在血漿中釋放[10-11],若不及時進行干預,會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
本次研究中A組患者使用的是洗滌紅細胞輸血方式,指的是對全血進行物理方法處理,目的是去掉血漿,然后將其余的濃縮紅細胞用0.9%氯化鈉溶液反復洗滌,最終制成成分血,全程需要注意無菌操作。相關研究表明,洗滌紅細胞的輸血方式可以去掉成分血中血漿蛋白、98%的補體成分以及80%以上的白細胞,可以有效減輕AIHA患者的貧血癥狀,其作用原理是當紅細胞抗原和抗體處在適當比例時,對紅細胞的破壞會達到最大,此時患者的血清中會有較低的抗體水平,而在輸入較大量的洗滌紅細胞后,抗原的比例增加且呈現出后帶現象,在減輕溶血的同時也有助于產生免疫抑制[12-13]。B組患者使用的是去白細胞成分輸血,主要是采用白細胞過濾器過濾掉血液中90%以上的白細胞成分,這樣制成的成分血中白細胞含量比洗滌紅細胞更低,但補體和血漿蛋白的含量會更高,因此可以減少患者的非溶血發熱發生[14]。本次研究結果顯示,A組輸血治療后紅細胞、血紅蛋白、網織紅細胞水平指標較B組改善更加明顯,除頭暈之外,其余臨床癥狀改善程度均顯著高于B組,表明相比于去白細胞成分輸血,洗滌紅細胞的輸血方式治療AIHA患者效果更加顯著。同時A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5.65%,顯著高于B組的80.43%,究其根本原因,這里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洗滌紅細胞的輸血方式主要是在無菌環境中開展,利用0.9%氯化鈉溶液沖洗濃縮后的紅細胞,然后去除血漿進行全血采集以獲取成分血[15];②為了能夠最大程度避免溶血現象加重,本研究的研究人員減少了患者絕大多數的補體,并同步減少血漿蛋白與白細胞,以提升輸血安全性,促進患者紅細胞計數與血紅蛋白提升;③在臨床中,醫務人員實際應用洗滌紅細胞輸血時,明確患者的身體情況,看有無長時間輸血史(會產生抗體),或是患者本身自帶抗體[16]。
另外本研究還對比了兩組輸血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顯示A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僅為6.52%,顯著低于B組的21.74%,表明洗滌紅細胞輸血方式安全性顯著優于去白細胞成分輸血,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相比于去白細胞成分輸血,洗滌紅細胞能夠更大程度減少血液中的補體、血漿蛋白和白細胞,因此安全性更為理想[17]。
綜上所述,在臨床治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的諸多輸血方式中,相比于去白細胞成分輸血治療,洗滌紅細胞輸血治療效果更加顯著,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血液指標與臨床癥狀,還可以減少不良反應發生,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陳新春,鄧紹團,龍韻洪,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抗體特征與不同輸血方案療效評估[J].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2020, 33(12):821-824.
[2]劉福慶,王紅梅,賀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應用不同輸血方法的應用觀察[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8,24(6):2.
[3]閻羽欣,陳廣潔.適應性免疫細胞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發病機制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免疫學雜志,2020,36(11):5.
[4]李明,鄧衛.不同紅細胞輸注方式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刊,2020,47(12):66-68.
[5]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紅細胞疾病(貧血)學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7年版)[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7,38(4):265-267.
[6]劉相富,廖志堅,鄺麗華,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抗體鑒定及輸血治療一例[J].新醫學,2016,47(11):4.
[7] Minakawa K,Ohto H,Yasuda H,et al.Efficacy of D–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 and rituximab therapy in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with anti‐D and panreactive autoantibodies arising afte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J]. Transfusion: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s,2018,58(7):1606-1610.
[8]楊楠,王蓓,高峰,等.4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輸血和激素治療的療效及安全性評估[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20,28(4):5.
[9]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271.
[10]邵長峰,董永,張少強,等.極重度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輸血治療方案探討[J].中國輸血雜志,2018,31(10):4.
[11]徐曉玲.洗滌紅細胞輸注聯合血液置換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輸血治療中的應用[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8,25(6):4.
[12]王淵元,楊芳年,黃燕.不同輸血方法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效果[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20(1):2.
[13]徐泉元.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成分輸血的臨床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6,29(3):374-375.
[14]高晶晶,朱雄鵬,王明泉.輸注兩種不同紅細胞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實驗室指標及療效影響的對比[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7,25(3):921-925.
[15]黎海江,馮學冠,符曉玲,等.血液置換聯合洗滌紅細胞輸注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的治療效果[J].山東醫藥,2018,58(13):90-92.
[16]何燕京,白英哲,王秋實.血清稀釋技術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輸血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輸血雜志,2018,31(7):3.
[17]李紅梅,夏姣,楊敏.血漿置換與去白細胞紅細胞輸血對AIHA患者治療效果的評價[J].臨床血液學雜志,2021,3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