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琴


摘要??? 現實世界、信息空間以及社會環境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對這些“思政元素”的有效開發,將有利于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以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思政課教育工作者應從三元世界的育人空間中,尋找一切有利于培養青年學生成人成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取向的“思政元素”,做好教學素材的采集與教學資源的開發工作。為使思政課教學資源開發可持續,高校應在體制機制、師資隊伍以及技術支撐等方面做好保障。
關鍵詞??? 三元世界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資源開發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2.04.010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Resour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HEN Aiqin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ijin College,Nanjing,Jiangsu 210023)
Abstract There are abund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in the real world,information space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 effective exploitation of the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ill be beneficial to expand the coverage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duc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look for al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which are beneficial to cultivate the abilities and set up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for young students,and focus on the coll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resour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resource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guarantee the safeguard in terms of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faculty and technical support.
Keywords Ternary world view;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teaching resource exploitation
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現代信息技術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青年學生的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修養、法治意識等正日益受到來自現實世界、信息空間以及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此背景下,思政課教育工作者應如何突破傳統的教學思維與時空限制,有針對性地開發來自多元世界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價值引領,已成為當前思政課教學改革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1??? 三元世界論
現實生活中,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個按照某種規則構成的關系網絡。在這些網絡中,個體與個體之間互相影響,并通過彼此耦合不斷改變著網絡的結構,最終使這些網絡朝著有利于各要素利益的方向發展。在眾多的關系網絡中,我們將實體(實物)場所構成的域稱為物理空間,將文化或精神元素構成的域稱為社會空間,而將利用信息技術等構成的域稱為信息空間,與此相對應,將物理空間、社會空間和信息空間構成的世界稱為三元世界。在高等教育領域,三元世界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參與者共同形成的、一種以知識的生產、傳承與創新為依托,以人的培養、品德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為旨歸的關系網絡,而物理空間則是指知識的生產、傳承、傳播等所涉及的物理場所,比如圖書館、博物館、紅色景點、名人故居等;社會空間則指文化或精神場域,比如,校園文化、日常生活、優良家風等;信息空間是指獨立于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以外,由眾多網站、微博、微信群等新媒體平臺等構成的虛擬場所。
從立德樹人角度看,在育人空間的三元世界中,物理空間、社會空間和信息空間均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在全方位育人過程中發揮不同作用。如圖1所示。通常而言,物理空間通過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實物)形態中所折射出的愛國主義、法治道德、價值導向等元素,比如,感人至深的革命遺址、革命紀念館中的史料、圖片等,從而激起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和愛國情懷;而社會空間則通過文化和精神等隱性方式影響學生的道德修為、精神面貌和文化自信,比如,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特別能吃苦的航天員精神、先進人物身上的高尚情操與品德等,在潛移默化中幫助青年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信息空間則通過各種新聞事件、網絡熱點問題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2??? 思政課教學資源開發遵循的原則
服務于立德樹人。“立德樹人”是黨和國家關于人才培養的核心理念,更是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從根本上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不斷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實現人的能力提升和為社會進步服務的過程,因此,思政課教學資源的開發以及教學效果的達成,都應該服從于這一根本任務。在三元世界育人空間中,尋找一切有利于培養青年學生“四個自信”的內容,將分散在三元世界育人空間中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道德規范、法治意識等思政元素,在學生能夠感受到的日常生活話題中,發掘一切給學生成長帶來正面影響的素材,按照大學生的認知規律,科學開發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堅持契合性原則。思政課教學的核心目的是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這就要求我們在思政課教學資源開發時遵循契合性原則,既要做到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教學內容相契合,也要做到教學資源的開發符合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比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在講授誠信內容時,教學資源開發時可選擇貼近社會現實的熱點問題(比如“網絡欺詐”)作為案例,以此產生教與學雙方的心理共振,進一步激發學生良好的接受效果。
堅持時代性原則。思政課教學資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三元世界育人空間中的思政課教學元素(比如,思維品質、科學精神、創新能力、價值追求等思政元素)無論是表現形態還是所揭示的內涵等均會發生變化,這要求我們在思政課教學資源開發時要遵循時代性原則。
3??? 思政課教學資源的開發
從一個教育工作者角度,我們認為,思政課教學資源的開發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一是對教學素材(數據)的采集;二是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三是教學資源的利用(展現),如圖2(p31)所示。由于本文主要討論教學資源的開發,因此,有關教學資源的利用(展現)不作為本文關注點,下面對教學素材的采集和教學資源的開發進行重點闡述。
教學素材的采集。(1)對物理空間中的教學素材進行采集。由于不同物理空間會存在不同的思政教育元素,比如,革命先輩故居、烈士紀念碑(紀念館)等紀念場所,與學校圖書館、宿舍等場所,在育人功能方面體現出的差異性,因此,要結合教學需要,通過照片、微電影、微視頻等形式,有針對性地采集思政課教學素材,從而增強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有效性。(2)對社會空間中的教學素材采集。通過圖片、微視頻、口述歷史等形式,采集社會空間中以文化與精神形態呈現的思政教育元素。比如,利用微視頻記錄學生在宿舍中的活動場景,通過文明宿舍評比等形式,對大學生日常行為進行引導,從而促進學生價值取向的選擇和道德行為的養成。(3)對信息空間中的教學素材進行采集。通過爬蟲技術和日志采集技術等,對基于網站、社交網絡分享的圖片、文字、自制視頻等素材進行內容甄別,采集能夠使學生得到思想啟發、價值印證、產生情感共鳴的社會熱點問題,有助于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教學資源的開發。教學資源開發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對已使用的思政課教學資源根據教學需要進行二次開發;二是對新采集的教學素材進行技術開發。(1)在教學資源二次開發方面,要結合教學需要以及學生的差異化學習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資源拓展。要能夠把當下生活中應時應景的活教材運用到教學中去,以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2)在對教學素材進行技術開發方面,除了根據思政課教學需要,通過某種方式(比如,PPT中課件中的插入、動畫、微電影制作等)將前期采集到的教學素材或資源進行有效組織,從而形成一種滿足教學需要的“復合型”教學資源外(集成型教學資源)外,還可以利用一些新興技術(比如虛擬仿真技術),以知識點為依據,按照思政課“教學單元(章、專題)一講(節)一知識點”三級建構,開發具有親和力和有效性的教學資源。
思政課教學智慧數據交換中心。所有采集到的教學素材以及經加工后形成的教學資源,被存放在“思政課教學智慧數據交換中心”內,供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教學智慧數據交換中心內的數據類型,包括以文字作為載體,通過書面語言或者口頭語言表現出來的文本型教學資源;以聲音、視頻、圖像為載體,通過多媒體聲像形式表現出來的視聽型教學資源,比如歌曲、電影、圖片、視頻等;能夠反映國家、社會、生活中真善美,以及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成就,并且對思政課教學具有正面的、積極導向意義的正面案例教學資源;利用新興技術(比如虛擬仿真技術)等開發的集成型教學資源等等。
4??? 思政課教學資源開發的保障
體制機制保障。良好的教學資源,其開發的基礎是必須擁有完善的體制保障機制,作為學校的頂層設計機構,首先必須成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開發工作領導小組或辦公室,切實負責起指導、協調和推進全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工作。其次,制定更加靈活而又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積極調動包括輔導員、學工秘書、學生黨支部書記等一線思政教育工作者參與到思政課教學資源的開發中來。第三,完善的經費投入機制。思政課教學資源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必將涉及多種投入資源的配置和教學要素間的相互協調,這樣才能保證教學資源開發的可持續。
師資隊伍保障。沒有好老師哪有好學生?智能時代的人才培養,老師的引領更為關鍵,傳統的思政教師必須不斷更新教學思維,物理空間、社會空間和信息空間構成的三元世界,成為大學生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渠道,因此,思政課教師要不斷提升自我。一方面,面對三元世界育人空間中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日趨活躍,各種社會思潮紛紜激蕩的新形勢,教師要不斷加強對新知識、新理論的學習;另一方面,還要不斷提高核心素養,學會根據學生學習需要,利用現代新興技術,從紛繁復雜的三元世界育人空間中采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符合時代特征的教學素材的能力,幫助學生深化對思政課抽象問題的認識和理解。
技術支撐保障。伴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的不斷發展,思政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也必須要有一支強大的專業技術隊伍來支撐和保障;同時,各類教學IT系統的運行與維護必須要結合教學設計的需要以及各環節構建出合理的知識架構與系統,并提供高效率的精準化服務,這對學校的教學服務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要加大對專業技術與后臺維護人員的培養,同時也要加大對一線思政工作人員(輔導員、學工秘書、學生黨支部書記、思政教師等)的培訓,使他們不斷提升駕馭各種教學資源的能力,為不斷開發出更多更好更先進的思政課教學資源提供強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梁紅秀.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的新趨勢[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2019(4):39-41.
[2]殷蕾.基于場域理論的班級文化育人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8(2):64-67.
[3]余鑫.數字空間視角下的高校數據畫像理論研究[J].圖書館,2020(5):69-73.
[4]譚為發.思想政治課立德樹人三原則[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9):6-7.
[5]楊仁財.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應對[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5):54-59.
[6]張立杰,馮潔玉.用活網絡熱點素材打造思政“金課”[J].人民論壇,2019(8):126-127.
[7]梁軍,馬明飛.虛擬仿真技術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探索[J].大理大學學報,2018(11):93-97.
[8]金艷,周靜文.高校師生典型案例在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高等教育,2019(24):39-41.
[9]李艷.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4):38-40.
[10]樓艷.互動儀式鏈理論視角下的大學生宿舍文化建設[J].思想教育研究,2020(3):150-154.
[11]唐慧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育人場域的微觀建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4):47-52.
[12]張即帥.基于爬蟲技術的校園網絡熱點話題提取分類研究[J].自動化與儀器儀表,2018(3):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