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濤
摘 要:在如今素質教育發展的大背景下,學科素養成為教學的重點。歷史學科涉及中華民族千百年的發展進程,其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是每位中華兒女不可忘記的,應當予以繼承發揚的偉大情感。以歷史滲透家國情懷,不僅利于學生深刻理解歷史,而且能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良好情感,這對于學生自身和社會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初中歷史;家國情懷;培養策略
引言
歷史是初中階段的重要課題,通過了解歷史知識中重要而復雜的方面,同時深入挖掘歷史中家族和民族情感的素材,改善家族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民族情懷,學科知識,才能進步,繼續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作風,讓學生創造一種贊頌和勝利的精神,培養造福國家和社會的人才。在此基礎上,加強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意識的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培養的意義
中華民族是重視教育的民族,有著自己的教育觀念和道德教育觀念。從初中歷史教材來看,其中也包含了大量能夠用來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的素材,需要教師能夠對這些素材加以認真提煉和分析,充分發揮這些素材的德育機制。在義務教育階段,歷史學科作為基礎教育的主要內容,有著較強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能夠使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讓學生具備更強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堅實的社會主義信念。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培養策略
(一)結合名人案例,進行家國情懷教育
結合名人案例進行家國情懷教育有很大的優勢。從中國古代歷史發展至今,有數不清的愛國仁人志士,他們為國為民為社會,奉獻自身,這是一種偉大的精神力量,是家國情懷的重要體現。他們的精神與情感能激起學生的愛國情感與民族精神,使教師的家國情懷教育更有效果。為了達成這一教育目的,初中歷史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將其中涉及到的有關歷史人物事跡的資源,在課堂上為學生全面講解,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他們的家國情感,使學生受到良好的家國情懷教育。
例如,在學習"戊戌變法"時,本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公車上書""戊戌變法"的過程,掌握"百日維新"的歷史知識。秉承"結合名人案例,進行家國情懷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師將康有為、梁啟超等知識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際,救亡圖存,要求變法的歷史名人案例,以及譚嗣同慷慨捐軀的英雄事件,作為家國情懷教育的載體,并且對學生全面分析人物及歷史事件經過,引導學生在正確理解歷史事件的基礎上,感受他們為國奉獻的偉大精神。
(二)開展課堂實踐,深化學生情感認知
實踐活動是深化學生情感認知的一種有效方式。開展課堂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重現歷史相關情節,能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能夠切身體驗歷史,感受歷史,增進學生對歷史的進一步認知,進而使學生能更加深刻的感悟到情感情懷。為了達成這一教育目的,初中歷史教師可以結合家國情懷教育內容,創設歷史課堂情境,鼓勵學生結合歷史開展情境演繹實踐活動。活動的方式能有效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使學生能產生更真實的自然情感,利于深化學生的家國情感認知。
例如,在學習"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時,本課主要是讓學生掌握五四運動爆發的內外因素,理解五四運動的歷史地位,以及中國成立對中國革命的影響。秉承"開展課堂實踐,深化學生情感認知"的教育理念,教師提前搜集五四運動的片段資料,做成文本樣式,鼓勵全班學生進行情境演繹,再現五四運動歷史事件。通過親身實踐與感受,學生能深刻的感受到五四精神,這對于培養青少年愛國主義思想有重要意義。
(三)運用影視媒體,強化家國情懷教育
影視媒體是歷史教學資源的一部分,也是家國情懷教育的一種好方法。影視媒體中有涉及豐富的愛國愛鄉資源,有故事情節,且直觀生動,能夠陶冶學生思想情感,這能夠強化教師的家國情懷教育效果。為了達成這一教育目的,初中歷史教師可以提前搜集有關影視資源,在課堂上用多媒體播放,以聲、畫、文營造濃厚的歷史教學氛圍,以良好氛圍帶動學生愛國愛民族愛家鄉的思想情感,從而讓教師的家國情懷更有力量。
例如,在學習"中華民族抗日戰爭"時,此部分主要講了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的歷史戰爭經過。秉承"運用影視媒體,強化家國情懷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師提前在課下搜集相關的影視、紀錄片等視頻資源,在課上的時候,結合歷史教學知識點,用多媒體播放。中國人民團結一致抗日的精神,各族人民視死如歸報國的精神,能深深觸及學生的內心,使學生能夠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去感受人物精神,能有效增強學生的愛國、報國之情,利于教師更有效的實現家國情懷教育目標。
三、結語
綜上所述,家國情懷是一種精神力量,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指引著中人民報效國家。為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愛國精神,強化學生的民族認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感,逐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家國觀念。
參考文獻
[1] 謝碧瓊.部編版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2,(3).
[2] 陳月香.初中歷史課堂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有效策略[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