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素蘭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算法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也迎來了改革。在數學新課程標準中,其不僅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要求,同時也對學生的學習做出了改變。從教師的角度分析,需要教師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要從重視傳遞計算方法轉變為算理和算法的結合,從單一式的教學模式轉變為趣味多樣化的策略;從學生的角度分析,也應從傳統的掌握基礎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提升學習能力。
一、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將算理和算法有效融合的意義
算理和算法的結合實際上就是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能夠引導學生理解計算的道理,并將其總結歸納成一種算法的規律,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夠得到拓展和鍛煉。比如教師通過問題引導法,讓學生自主對計算的方式進行探究。接著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這種算理進行總結,形成算法,這便有利于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主動性,落實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二、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將算理和算法有效融合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缺乏對數學課堂教學時間的合理規劃
小學數學課本中計算教學,無論是從小學低年級還是高年級階段均有涉及,如果學生能夠掌握好基礎計算的方法和推理模式,則有利于學生學習數學這門課程,也可以為高階段數學的學習打下基礎。但是很多數學教師在課堂中并不注重將算理和算法有效進行融合。主要原因在于,數學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較多,課程的時間又比較緊張,教師需要在每一節課程中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由于缺乏時間的合理規劃,在算理和算法融合這一板塊中預留的時間較短,很難真正地讓學生領悟算理和算法,更無法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以及各項能力。
(二)教師未注重算理和算法的有效融合
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計算教學時都比較注重強調算法的傳遞,即直接地告訴學生數學運算的規律,并不會讓學生自主地對數字的運算進行探究,了解其中的算理,并對算法進行總結。還有一些教師在算理和算法之間并沒有融入一些模式,讓學生進行過渡。這和教師長期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有很大的關系,在這種模式的影響之下,教師難以真正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也無法將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
三、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算理和算法的有效融合策略
(一)融入日常生活實例,提升學生對算理分析的興趣
數學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很多數學知識均是以日常生活為載體進行呈現的,在引導學生對數學的算理進行理解的過程中,數學教師就可以選擇學生接觸較密切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場景或者是案例,讓學生在熟悉感中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提升對算理分析的興趣。例如《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這一內容教學中,該節課程需要學生能夠根據具體的情境體會加法和減法的含義,能夠對10以內的數進行加法和減法的運算,對實際的問題進行解決,逐步培養學生的觀察、理解以及語言表達的能力。在該節課程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分析。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中展現出這樣一個畫面:有兩個小朋友正在澆水,后來一個小朋友離開了,又來了兩個小朋友。請問現在有幾個小朋友在澆水?其實從最后一個畫面,學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澆水的小朋友一共有3個。但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體會其中的算理,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畫面用火柴棒表示出其中的數量關系,并試著用加法和減法的符號進行展示。在這樣循序漸進地引導下,學生就了解了2-1+2代表的含義以及其中運算的道理。
(二)融入問題引導,幫助學生推導算理依據
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算理和算法兩者是息息相關的,教師需要先引導學生對算理的依據進行推導,再根據算理的依據進行總結,形成算理和算法的有效遷移。而在引導學生推導算理時,需要教師融入一些創新的教學方法。問題引導法就是以學生的學習特點為主,設置一些問題,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之下對計算的道理進行推算。以《混合運算》這一節課程為例,該節課程需要學生能夠掌握乘法和加減法之間進行混合運算的順序。在該節課程中,教師就需要采用循序漸進的引導,讓學生自主推導算理。首先教師向學生展示超市中貨架上各個物品的單價,接著教師提問:“小明和小軍去文具店買文具,小軍買了3本筆記本,其中一本筆記本的標價是4元。請問小軍花了多少錢?”根據題目含義,學生得出結果3×4=12。隨后教師繼續提問:“小明買了2支鋼筆,鋼筆的單價是6元,請問小明花了多少錢?”學生答:“2×6=12。”教師繼續問:“小明和小軍一共花了多少錢呢?”學生答:“12+12=24。”教師:“請同學們用綜合算式將其列出。”學生:“3×4+2×6=24。”教師:“這究竟是如何運算的呢?”學生一:“依次計算。”學生二:“先算乘法再相加。”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推測進行驗算,逐步使學生得出了答案,乘法和加法混合運算時,需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其他的混合運算,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狀況下對算理進行推導。
(三)小組合作探究,實現算理和算法的有效遷移
在實現算理和算法之間的有效遷移時,教師就需要積極地利用學生已經學習過的知識,讓學生對算理進行探究,對算法進行總結。小組合作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問題探究的方法,其可以匯聚不同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構建一個互動的小學數學課堂。在實現算理和算法融合的過程中,該種方式也更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以及能力。例如《兩、三位數的加法和減法》這一節課程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之前學習的一位數和一位數,兩位數和一位數的算理和算法推理兩、三位數的加法和減法的規律。因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缺乏一定的歸納能力。故教師就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四、結語
算理和算法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的融入,可以增強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歸納總結的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運算的規律。因此數學教師應在數學課堂中,重視算理和算法的講解,將兩者進行融合,比如通過融入日常生活的實例,提升學生對算理分析的興趣;也可以通過問題引導,幫助學生推理算理的依據;或是融入小組合作,實現算理和算法的有效遷移。最后再融入練習鞏固模式,對算理和算法進行融合,實現知識的內化。
參考文獻
[1]張華麗.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算理算法的教學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20,(16):35-36.
[2]柳鵬程.小學高年級數學計算教學中算理 的分析及教學策略[J].數學大世界(下旬版),2017,(4):77.
[3]李婷.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算理的結構分析及教學策略[J].讀天下(綜合),2018,000 (005):P.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