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果香
摘要:從現階段的教學情況來看,小學生壓力過大,一般體現在作業方面,教師的作業設計以解題為主,忽視了學生應用技能的發展,過于機械、重復性的訓練中,難以提高教學質量。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教師認識到“增效”“減負”的相關含義,基于新興的教學理念下優化數學作業,讓學生享受到“減負”學習。基于此,本文詳細分析了“雙減”政策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方法。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引言
作業管理是落實“雙減”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通過作業管理,教師可以更為科學地設計作業,更為策略地布置作業,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小學數學學科而言,科學而合理地設計作業,突出人文性與嚴謹性,這對于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數學素養提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1.優化小學數學作業形式的配置
小學數學作業在形式上以口頭作業、書面作業和操作性作業三種類型為主,在發展學生不同層次和類型的數學能力方面各自有其不同的作用。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全面發展,教師在作業結構上應該對三種類型的作業進行合理的配置,充分利用三種形式的作業對不同能力的培養側重面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進行相應的鍛煉。對于低年級段的學生而言,口頭作業更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能鍛煉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有利于引導學生建立起嚴密的邏輯思維,并充分調動其思維能力。在書面作業的設計上,教師不可局限于重復各種傳統習題的練習,而應盡量擴展題目形式。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低年級階段的學生一般不宜過多布置書面作業,而應以口頭性作業為主,加強對低年級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培養其學習的積極性。中年級階段的學生則應采用以書面作業為主,口頭作業和操作性作業為輔的結構。操作性作業是提高學生數學綜合實踐能力的重要方式。對于進入高年級階段的學生,隨著他們的知識積累日漸豐富,思維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作業結構上就應多增加更為復雜一些的操作性作業。
2.將作業的“量”與“質”結合起來
“雙減”政策對作業設計提出的新要求,就是壓縮作業的“量”,提升作業的“質”,通過改進作業內容和形式,讓學生免于進行大量的重復性訓練,真正實現作業的提質增效。比如,在教學“加減法”這部分內容時,對于習題不能簡單的布置,作為教師要對習題進行精選,讓學生花費較少的時間,做少量的習題,獲取更大的受益。當然,作為教師自然要多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這也是教師為人師者的職責所在。提升作業的“質”,并不是將“量”完全的削減,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在作業的“量”上做到合理的把控,從而真正實現“質”與“量”結合,真正提升作業的效果。
3.學以致用,設計探究性作業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因受到時間、空間等因素的制約,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僅依靠教材知識與以往經驗,缺乏對知識點的深入挖掘,導致作業內容的探究性不足,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可設計一些小課題,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引導學生自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在交流、探究中得出結論。這樣的作業設計不但能夠深化學生主體意識,同時還能保證學生在學以致用中自主完成作業,提高其學習自信心。
4.根據學生個性差異,設計層次性作業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無論是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在課后作業的設計中,教師均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因為不同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不同,其思維模式也存在明顯差異,為了保證教學的針對性與差異性,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實際,設計層次性作業,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進而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夯實基礎。以“植樹問題”為例,分析多層次作業的設計方法。首先,需要明確第一層次的內容,主要為基礎性的應用練習。教師可設計相應的問題讓學生解答,比如:在一條長為100米的小路一側植樹,每隔5米植1棵樹,兩端各植1棵樹,一共需要植多少棵樹?其次,需要明確第二層次的內容,主要為綜合性的應用練習。比如:在一個圓形人工湖周圍共栽了40棵柳樹,每兩棵柳樹間栽1棵松樹,共需要栽多少棵松樹?最后,需要明確第三層次的內容,主要為創造性的應用練習。比如:在一條公路的兩側植樹,每隔3米植1棵,植到頭還剩3棵:每隔2.5米植1棵,植到頭缺少37棵,公路的長度是多少?采用多層次的作業練習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在簡單應用型問題的基礎上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5.在作業中融入學生數學思維訓練
“雙減”政策減去的是學生的負擔,提升的是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教師要著眼于學生能力的提升。而數學學科對思維能力的要求很高,因此,教師可以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融入數學思維的訓練,讓學生感受思維的樂趣。小學階段要學習的數學知識還是比較多的,其中不乏有一些知識抽象性強,像數據、幾何、模型等方面的內容,學生學習起來難免有一些難度。究其根源還是在于小學生思維能力弱的緣故。因此,教師需要著眼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數學作業中布置更多的思維訓練的題型。依托于互聯網資源,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精心選擇一些思維訓練的題型,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思想,并實現思維能力的提升。比如,這樣一道題:一個樓梯共有8個臺階,規定上樓時每次只能跨上一個或跨上兩個臺階。從地面到最上層共有多少種不同的跨法。這種習題有一定的難度,也可以歸為能力拓展題型。但其實其中涉及到的還是基礎的數學知識,只是強調思維的轉換而已。雖然有一定難度,但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性,在作業設計中不時增添這類題型,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有極大的好處。
結語
新課改背景下,要想將“減負增效”理念落實到實處,數學教師就應該重視作業設計,摒棄傳統的作業設計方法,基于因人而異的原則去開展相應的設計工作。只有這樣,才能讓小學生從沉重、枯燥的作業氛圍中“逃離”出來,將更多開放性、針對性、趣味性和差異性的作業滲透到數學課內和課外,為學生提供更多想象的空間。
參考文獻
[1]楊淑清.淺析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策略[J].讀寫算,2019(28):177.
[2]宋小英.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33):167-168.
[3]林秀云.減負提質背景下小學低年級數學作業設計策略[J].名師在線,2018(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