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要:單元整體推進式教學是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模式之一,在此教學模式下,教師應當將教材中一單元的教學內容視為整體,并對其加以整合,教學時以預習課、展示課、反饋課有機結合的方法進行授課。在預習課中應當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挖掘其基礎知識與能力,展示課則應當側重于知識的拓展與延伸,強化學生知識體系與探究能力,反饋課則主要對學生進行能力測驗,以此驗收學生探究成果。在初中歷史單元整體推進式教學中,預習、展示、反饋三種課型互相關聯,彼此依托,共同促進學生提升學習能力。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歷史;單元整體推進式教學
前言:新課改背景下,積極探尋新的教學方法已成為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習的重要課題。尤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更應探索新方法,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以有效提升,為其提升學科核心素養打下牢固基礎。
一、單元整體推進式教學中預習課階段的落實策略
(一)創設預習情境,確立預習目標
為使學生更具自主探究興趣,創設預習情境已成為新時代教學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在創設預習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為學生營造與即將探究的內容相關的情境,以激發其學習興趣。在學生探究興趣被充分調動之余,再為學生設立預習目標,考量預習內容中的重點與難點、熱點與考點,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預習目標,讓學生在預習中有的放矢[1]。
例如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此單元共有九課,先后講述了明清兩朝的政治成果與人文成果。為使學生提升探究興趣,教師可從第21課《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入手,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京劇中的“同光十三絕”,使其了解京劇藝術,從而激發其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二)把控探究方法,組織合作探究
預習課雖能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探究空間,教師也不宜過于松懈,而是應當隨時進行學法指導,跟蹤學生的探究過程,在其出現偏離探究目標的情況下及時予以糾正。針對探究過程,教師則應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并為學生設計導學卡,引導其按照導學卡完成探究。導學卡需要包含四部分內容,首先是學習目標與探究中的重難點,其次是學習內容與學習要求,此外也有基礎自探部分與知識拓展延伸部分,使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中更具目的性。組織合作探究之余,教師也不能忽視對學生的探究成果進行驗收,應當以一節課的學習目標為依據,為學生設計探究成果的達標檢測。檢測題目可分層設計,使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的考察得以突顯,同時能夠客觀反映探究狀態[2]。
例如在對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的探究中,對于基礎知識的檢測部分,可設計簡單的選擇題,如“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是在( )年”,并給出A.1365 B.1367 C.1368 D.1369四個選項,面對此類簡單的考察,基礎知識相對扎實的學生則可順利選出正確答案為C項。
二、單元整體推進式教學中展示課階段的落實策略
(一)回憶預習收獲,完成小組展示
展示課為學生提供了展示探究成果的平臺,教師在此環節中需要側重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狀態,并沿用探究小組,引導學生分組展示探究成果。在展示過程中,教師應當設計富于挑戰性的問題,以此把握學生展示方向,避免其偏離主題。在小組展示完畢后,教師也應當抓住時機加以引導與補充,師生雙方對小組展示內容共同進行歸納,以此提升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3]。
例如在《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的展示課中,針對第21課《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教師可為學生設計如“昆曲沒落的原因是什么?京劇興盛的原因又是什么?”等問題,引導學生從社會原因、經濟原因、政治原因等各個層面進行分析。就其文化原因而言,昆曲的日漸衰落使得京劇走入了大眾視野,人們思想的覺醒與藝術鑒賞水平的提升也為京劇的興盛提供了一定條件。在此類富于挑戰性的問題引導下,學生不僅展示了自身探究成果,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邏輯思維能力與歸納總結能力。
(二)總結探究規律,完善知識體系
展示課的尾聲環節中,教師在總結歸納知識點的同時,也需要與學生共同探討學習知識的方法,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總結他人與自身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對自身探究方法進行反思,以此增進自身探究能力,同時提升自身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也需要為學生設計二次達標檢測,并適當提升檢測難度,以此驗收學生在展示課中的進步,及時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反饋與矯正,使單元整體推進式教學效果得以有效保障。
例如設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二次達標檢測試題時,可設計“北京有‘明十三陵’,卻沒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要想參觀朱元璋的陵墓,應到( )”,并給出A.安徽鳳陽 B.江蘇南京 C.河南開封 D.浙江杭州 四個選項。為答出此題,學生則需回憶明代初建的相關情況,即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建立明朝政權,而應天對應的是如今的江蘇南京,因此應當選擇B項。此類問題考察的并非直接知識點,而是更為深入地考察了學生的知識結構。
三、單元整體推進式教學中反饋課階段的落實策略
反饋課環節主要是教師對兩次單元檢測進行歸納與總結的環節,此環節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完成自身知識點查缺補漏,鞏固基礎知識,提升核心素養。在反饋課中,教師應當側重為學生講解答題思路與技巧,矯正學生不正確的學科思維,以此為其后續學習過程掃清障礙。
例如在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反饋課中,部分學生針對課后活動中“人們為什么熱衷于《紅樓夢》?這部長篇小說的社會歷史意義是什么?”的問題存在疑問,此類學生認為《紅樓夢》僅屬于消遣娛樂時的閱讀作品,不具備社會歷史意義。面對此問題,教師可為其講解《紅樓夢》的價值,此書幾乎濃縮了清中期康、雍、乾三代歷史,無論階級制度還是統治制度,都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
結語: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課堂中落實單元整體推進式教學模式仍處于初探階段,因此教師仍需對其落實過程進一步完善,使單元整體推進式教學模式能夠發揮更大作用,保障初中歷史課堂與時俱進,不斷被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胡敏,韓欣,宋時春.初中歷史教學中國際理解教育的融合與滲透[J].基礎教育課程,2021(21):42-46.
[2]楊群.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創設與運用[J].當代家庭教育,2021(30):133-134.
[3]杜瑋.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初中歷史微主題教學實踐研究[J].甘肅教育研究,2021(05):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