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霞
摘要:在小學生解答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根據數學學科的運算規律,小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可以充分使用簡便計算方法來展開運算,這對于不斷提高運算效率能夠發揮出重要作用。目前小學階段所涉及的運算定律主要有加減法運算定律、乘除法運算定律、加法運算過程中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乘法運算過程中的結合律以及交換律,這些都是學生運算過程中會使用到的,只有不斷加大對學生的引導與訓練力度,才能使學生熟練掌握其中的規律在計算過程中靈活使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簡便計算;策略
前言: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正處于思維體系不斷完善的重要階段,對這一階段的學生進行簡便計算意識培養非常重要,對學生今后數學學習起到了積極作用。通過培養學生簡便計算意識以及能力可以使其思維更加活躍,在面對數學問題時,思路也更為活絡,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數學計算解題效率。
一、小學數學簡便計算教學的意義
1.促進學生觀察能力提升
簡便計算方法在應用過程中,需要學生在運算過程中詳細觀察題目中給出的已知條件,借助全面系統的分析綜合運用運算定律對題目中的數字進行重新組合。由于在應用簡便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需要學生仔細觀察,讓學生的觀察能力能得到不斷提升,這對于更好幫助學生適應數學學習能夠發揮出積極的促進作用。
2.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
對于小學數學教師而言,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也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借助簡便計算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使小學生在大量運算的過程中,個人的數學運算能力得到培養和提升,對于幫助小學生更好的適應數學學習,為今后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都能發揮出重要價值。
3.強化學生對四則混合運算的認知
在小學的數學學習中,四則混合運算是學生普遍感覺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很多學生在應用的過程中都會出現失誤,究其原因是因為小學生對四則混合運算的規律缺乏理解和認知。借助簡便計算教學活動的全面開展,能夠使學生借助典型例題來不斷強化對四則運算規則的認識,使小學生能更好地適應數學學科學習。
二、小學數學簡便計算教學的策略
1.引導學生理解定律基礎
小學數學學習涉及五大定律,即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掌握好運算定律,是學生進行簡便計算、優化簡便算法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在應用定律解決問題時容易出現種種錯誤,這是因為學生沒有熟練掌握五大定律,對運算定律的理解不到位。尤其是在進行乘法分配律計算中,很多學生將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相混淆,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夯實定律基礎。不斷優化算法,建立更加高效的學習途徑。
例如,在教學《小數乘法》一課時教師先出示一道練習題:5.2×0.25+4.8×0.25學生能給出簡便計算方法:(5.2+4.8)×0.25=2.5。也就是通過乘法分配律來簡化計算過程。為了解學生對定律靈活應用的情況,教師改變了算式:52×0.025+0.48×2.5,一些學生看到這個算式,沒能找出4個數字之間的關系,于是教師提示道:在乘法計算中,一個因數擴大幾倍。另一個因數縮小幾倍,積不變。學生恍然大悟。將算式進行變化,將52縮小 ,變成5.2;將0.025擴大10倍,變成0.25;將0.48擴大10倍,變為4.8;將2.5縮小,變成0.25,由此,算式就變成5.2×0.25+4.8×0.25和上一個算式的積相同。為了鞏固知識,教師接著列出一個算式:5.2÷4+4.8×0.25。有了上一道題目的學習經驗,學生看到算式立即想到可以將除法化成乘法,也就是5.2× +4.8×0.25,而 化為小數等于0.25,由此得出計算結果。
2.運用錯題加強學生訓練
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常識性的錯誤,很多錯誤都具有普遍性,所以教師對學生進行簡便計算訓練的過程中,要利用好錯題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結合對學生作業完成情況的分析,可以發現學生在以下情況下最容易出現錯誤,例如很多學生看到“142-68+32”,就會立刻聯想到“68+32=100”,于是就將題目轉換為“142-(68-32)”來展開運算,計算出錯誤的答案。對于這種錯誤,很多學生并不能理解,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忽視了題目中的“-”號,在混合運算中出現減號,學生在運算的過程中需要非常慎重,但是很多學生不假思索的隨意使用連減規律,導致計算出錯。為了強化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知,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借助運算來對比兩種方式計算結果的不同,這樣就能使學生加深對錯誤的認識,只要小學數學教師在平時不斷加大對此類題目的收集與整理,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應用就能借助對學生所開展的訓練,使學生強化對數學規律的認知,引導他們再計算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更加準確的使用數學運算規律,也以此來幫助學生提高個人的簡便計算能力。
3.貼近實際生活促進簡便運算基礎的強化
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數學簡便計算教學時,應該注意將貼近生活作為教學活動開展的基本前提,從當前小學生實際生活出發,這樣可以使小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更為深入,并且降低了小學生數學計算學習難度。小學生往往生活經驗較為有限,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生活化簡便計算教學時,應該以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事件來進行舉例,例如,小明到商場文具,一支鉛筆2角錢,而一支圓珠筆2元,假設小明買了鉛筆以及圓珠筆各5支,那么小明一共花掉了多少錢?這一問題情境的設定與小學生當前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會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很快便會有學生列出解答算式0.2×5+2×5=11元,這時候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引導:“還可以列出其他的算式來幫助小明算出一共花了多少錢嗎?”這一問題提出之后,學生便會陷入到思考中,很快就會有學生給出新的算式,(0.2+2)×5=11元。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上述兩種計算方法進行對比,讓學生說說哪一種計算方法更簡單直接,小學生馬上便會發現后一個算式更為直接,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縮短計算時間。
三、結語
綜上所述,簡便計算在小學數學中屬于極其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簡便計算蘊含豐富的數學知識和思想指導,不僅能培養小學生的解題思路,還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簡便計算的目的主要是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從而提高數學計算的速度和效率。教師在教學時應當抱以激勵學生的態度,使學生養成以積極的心態去掌握數學知識,不斷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從而真正提高小學生的運算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毛盛華.小學數學簡便計算[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19(12):107.
[2]譙燕.探究小學數學簡便計算教學[J].未來英才,2017(15):80.294A1066-0CEA-43B2-A165-ECB9D3882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