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肖
摘 要:道德和法制離不開生活,其存于之生活中可以激發出特殊的魅力與含義。因此,中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一定要與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相結合,同時合理的開展生活化教育,有助于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更好的掌握,并在學校實際生活中也能夠使用到其理論知識,以此使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增強。本章將通過從多個方面論述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生活化教育教學模式的合理使用,同時教師也應針對學生實際的需要,豐富課堂思維,以促進課堂的學習氣氛活動。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
現階段,生活化教學模式已經逐步深層次進入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之中,影響其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因素也有許多,導致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進步空間小。此主要表現在教學方式單一、活動設計趣味性少、實踐經驗少等方面,嚴重阻礙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進步,需要滲透開展生活化教學工作、完善教學設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生活化的教學作用。基于此,本文闡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問題以及需要探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的具體策略。
1.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的問題
第一,單一化的教學模式,目前,大部分部分老師并未主動改革傳統模式固定課堂,在這些有所缺失的生活化教育的情況下面,初中生往往無法具備靈動的大腦,以及熟練使用所學專業知識,從而導致了中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水準逐漸降低,最后導致了生活化教學方法的不完善。第二,教師只是傳統的傳輸書面知識,道德和法制教學要根據時代發展進行改革,但在當下的教育研究中卻總是呈現出"紙上談兵"的教育形勢,而又沒有切實有效地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開展生活化教學探索,最后使學生會越來越缺乏良好的實際運用才能。第三,教學設計欠缺完整性,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課堂設計欠缺是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因素,教學設計欠缺充分的綜合考慮會致教育目標無法實現,并且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降低,進一步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
2.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的具體策略
2.1滲透開展生活化教學工作
為了更好的實行素質教育中以人為本的教學為目的,教師需要足夠了解學生探索知識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認識道德與法治方面的知識,不斷使其道德素質提高,不斷的使學生個人修養提升。道德與法治的內容基本是從生活中獲取來源,是高度提煉的一種知識狀態,對此要想滲透全部知識,加強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聯系,逐漸優化教育教學的形式,使學生的學習模式可以隨著對知識的了解改變,最終構造完整的學習模式。教師要掌握道德與法治與實際生活的有效聯系,使生活化教學用在實際作用上,進而協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使其學習質量提升。
例如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時,關于教學“秩序與準則”一課上,教師所需教學的內容便是根據實際生活,優化教學資源,并且教師可以講述生活中案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也可以通過這種熟悉的行為方式強化學生的大腦,使其理解能力加強。與此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情景模擬實驗,例如在醫院看病需要有秩序的排隊、做公交汽車時要保持安靜,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了解生活的規矩,使其學生通曉本課內容,并且學生在實際生活時,可以聯想到課本知識,進而有效地管束自己的行為。
2.2完善教學設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通過持續的修改與優化課程設計,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才可以持續的發展和使用,而通過合理性、針對性、科學化的教學方式實施,可以幫助學習者掌握零散的知識點和掌握。首先,老師必須清楚課堂教學的目的,并確定課堂設計的關鍵點和難度,為學生做出合理的講解以及整理與總結,使其課堂教學上的有效性提高。其次,學生的個性能力不同以及對實際生活中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教師需要針對性教學,其要結合學生的個人情況,依據班級整體水平設計教學內容,拓展學生思維,使其課堂氛圍呈現輕松、有趣、和諧的狀態。最終,教師根據教材原有的內容進行延伸和發掘以及掌握,要對教學設計進行整體性的探究,促使生活化教學可以發揮出其本質作用。
例如,例如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時,關于教學“交友的智慧”一課時,教師要把生活化教學作為目標,仔細觀察學生交友的情況,來進行完善本課程的學習。在學生熟讀本課內容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并且告訴學生在組內可以自由發言,可以討論如何交到朋友、用什么方法交朋友、在教朋友的過程中有哪些感受以及交朋友之后如何維護朋友的關系。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探討,在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積極舉手發言,并在發言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所敘述的內容加以分析和指導,以此來幫助學生了解交朋友的重要以及使學生更好的收獲交友的智慧。
2.3生活化的教學作用需提高
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是極其重要的,不斷優化生活化教學方式,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基礎知識可以全面熟知,進而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逐漸不在適用課堂,教師在上課時,使其課本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進行教學。加強生活化教學模式設計的同時,需要讓學生加深對各種法律制度知識的印象,培育初中階段的每一個學生知道法律、懂得法律、知道法律如何運用的綜合素質。關于教學“服務社會”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公益活動,養老院獻愛心活動等生活素材,查找意義較深的片段并且記錄下來,在課堂上,教師通過這些服務社會的實際案例,促使學生對服務社會行為的看法加深,在此過程中深化學生的感知,促使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時積極參加社會服務活動,貢獻自己綿薄的力量。
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的過程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逐漸滲透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此模式不僅使課堂上教學效率提高,也能夠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了解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運用自己的能力,促進初中階段的每位學生積極應用和實踐課堂上學習的知識,使其學生的個人人格健全完備,最終成長為全方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吳曉妍. 小學語文寫作生活化教學模式思考[J]. 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21,(08):71-72.
[2]呂小鋒.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實施[J]. 讀寫算,2021,(15):161-162.
[3]焦曉兵. 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分析[J]. 啟迪與智慧(中),2020,(1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