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虎年
摘 要: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社會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充分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因此小學生不僅需要以適應生活為目的而探究并應用數學知識,還應以學好數學為目標,在學習過程中運用生活方法。文章由此展開,根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同時關注情境教學意義,對教師運用生活情境方法組織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策略展開研究,提出一些教學建議,旨在促進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新思路的形成。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情境;教學方法;自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13-005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3.020
數學與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息息相關,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與基礎教育體制結構的不斷改革,其在社會生活與基礎教育環境中的重要地位愈發突出。在此環境下,小學數學教師應明確教育職責,建立為社會培養數學人才意識,重視小學數學教學工作,采取合理手段優化教學過程并提高教學質量。生活情境方法由此出現在小學數學教師視線之內,并借助其不可替代的優勢得到了廣大教師的喜愛,被廣泛運用在了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因此,為更好地突出其運用意義,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對其運用方法展開更全面的研究。
一、生活情境方法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
第一, 充分點燃學生對數學的熱情。受年齡影響,小學生對于枯燥的學習活動往往難以提起興趣,存在一定畏難心理,因而經常在數學課堂出現缺乏熱情等消極學習表現,既阻礙了教學活動的展開,也限制了他們的個人發展。將生活情境方法合理運用在教學中能夠有效改變此現狀,充分點燃學生對數學的熱情。教師將數學信息借助生活要素進行呈現,使學生可以直接調動生活經驗認識數學,畏難情緒降低,對生活與數學的聯系產生好奇,由此增強學習熱情,確保教學活動的展開與推進,確保教學質量獲得提高。
第二, 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相較于學習經驗來說,小學生具有更加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當教師運用生活情境方法講解數學知識時,學生的生活思維被激發,能夠更加主動地遷移生活經驗探索數學。同時,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無形中被更好地調動起來,保障了教學與學習效果。
第三, 充分提高學生對數學的想象力。運用生活情境方法講解數學知識,離不開對生活中數學形象的想象,進而使得學生的想象力在此過程中得到提高,對其探究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等數學知識大有助益。
二、小學數學教學運用生活情境方法的策略
(一)營造愉悅的課堂生活氛圍
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是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保持積極心態的關鍵,教師若能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方法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定然能夠消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畏難感,加深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保證課堂活動的有序展開。而縱觀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際,教師對營造愉悅課堂氛圍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他們更習慣于開門見山地向學生講解知識,一味地認為想要保證教學質量就必須保證課堂的嚴肅性。學生面對嚴肅的教師和學習環境產生緊張情緒,畏難感增強,不敢大膽思考數學問題,不敢在課堂主動圍繞知識展開交流,學習效果受到嚴重的消極影響。因此,為了減少嚴肅課堂氛圍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消極影響,教師首先應營造愉悅的課堂生活氛圍,在課堂運用生活化語言指導學生學習,特別是在面對低年級學生時,避免使用過多專業的數學語言,以生活中充滿童真的語言、語氣與其展開交流,并借助生活中的數學材料裝點課堂,降低其枯燥感、單一感[1]。輕松活潑的課堂生活化教學環境由此形成,學生在情境下形成愉悅的課程活動參與體驗,提升學數學的愉悅感,進一步增強學習熱情,促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讓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獲得立足的空間。
(二)借助生活要素解析教材
保證教學與學習效果,使之滿足課標要求,教與學均應緊密圍繞教材展開,但小學生的薄弱抽象思維能力與教材內的抽象知識存在矛盾,導致其通常難以深入理解教材概念性、理論性知識,如“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單位”等,造成了教學質量低下的問題。
基于對以上問題的解決,教師可以借助生活要素解析教材內容,將生活實物帶到課堂,借助實物說明、解釋教材闡述的抽象數學概念。如針對上文所提知識點,將各種食品的包裝袋帶到課堂。學生在生活實物情境——包裝袋內尋找克與千克的存在,發現其作用是表示包裝袋內物品的重量,將抽象邏輯思考轉化為直接、形象的邏輯思維,在符合自身邏輯思維習慣與特點的學習中準確解讀教材知識點,實現高效學習。不過,由于在選擇實物材料、構建生活情境時并未充分考慮學生喜好,在教師將實物生活要素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時,部分學生出現了對情境缺乏興趣和探究欲的表現,使實物要素無法在教師運用生活情境方法的教學中充分發揮積極作用。基于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自主搜集能夠體現教材數學信息的生活實物要素,并引導他們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分析、信息搜集等能力得到提高,對其探究并應用數學知識存在一定幫助。
(三)構建具象直觀的生活情境
學生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不免會接觸一些平面或立體圖形知識,但由于尚未形成良好空間思維能力,他們在面對此部分知識時經常會陷入思維誤區,導致學習效果偏離預期。將生活情境方法運用在此教學環節,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利用生活要素構建具象且直觀的生活情境有助于規避此問題,讓學生在直觀想象中理解圖形、實現高效學習[2]。因此教師探索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方法的運用之道,關注小學階段平面、立體圖形知識點,可以根據圖形特征在生活中尋找對應形象,并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通過智慧教學工具還原生活中的圖形想象,形成直觀情境。學生在情境中對圖形展開多角度的觀察,對情境內容展開具象思考,同時對與之相對的生活中的圖形形象展開聯想,在發揮想象力的同時準確把握想象方向,直接發現并理解圖形特征,學習效果更加理想。
(四)利用生活話題引領思考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若只是單一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必將浮于表面,難以達成深度學習;然而,若教師引導學生在數學課堂圍繞話題展開討論,使其在話題討論中充分參與并感受知識生成過程,進而通過自主思考獲得知識,增進對知識的理解,實現深度且高效的學習。基于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方法,可以利用生活內容構建話題情境,通過不同話題引領學生對不同知識問題進行思考。不過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由于并未有效把控話題深度,構建的話題生活情境超出學生認知思維能力,制約了他們對情境內容的思考,使話題無法更全面地發揮作用,甚至打擊了學生的數學學習信心。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教師應在利用生活設計話題情境時,充分了解學生認知思維結構特點,從學生思維結構出發合理控制話題深度,使之既具有數學特點與思考價值,又符合學生思考習慣與能力水平。同時,在話題情境活動展開時,教師要給予學生直接的鼓勵,促使學生在能力范圍內對話題情境內生活信息的數學知識本質展開探究,思維水平得到鍛煉,顯著提升數學邏輯思維能力,進而在生活情境學習模式下逐步實現更高效的學習。
(五)設計指向生活的實踐活動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等活動過程,說明了實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意義[3]。所以,為了更好地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綜合效果,教師在運用生活情境方法進行教學時應立足生活背景設計實踐活動情境,帶領學生在實踐情境活動中學數學、用數學。
1. 課堂聯系生活,在常規解題中實踐
課堂是教與學的主陣地,生活情境方法運用下的小學數學實踐情境活動設計,理應讓課堂聯系生活,讓學生課堂上既學知識也用知識,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方法構建課堂生活化實踐情境的意義由此凸顯。然而就目前而言,多數小學教師都是將課堂視為講解理論知識的重要場所,忽略了其實踐組織功能,沒有在課堂及時聯系生活并設計實踐情境,這在極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對數學實踐的靈活參與,制約了他們對知識的靈活應用,也因此拖慢了其成長的腳步。為了有效解決以上問題,教師應將生活實踐情境滲透在課堂上,從根本上革新實踐教學理念,吸收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組織實踐的新經驗,同時在生活中廣泛搜集實踐組織材料,根據學生熟悉的生活活動設計實踐內容。如在講解混合運算知識時,在課堂根據生活購物活動鋪設實踐背景,設計情境解題活動,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分析并理解問題,利用數學知識解答問題,在解題中同步提升思維水平與運算能力,同時學科素養在生活要素支持下的實踐情境中實現新的發展。
2. 走進課外生活,在社會參與中實踐
小學數學教學運用生活情境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發展高階思維,社會實踐活動的設計必不可少。以社會背景為教學背景,促進生活與教學的融合,情境教學范圍得以拓寬,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關注社會話題并在社會參與中運用數學知識,充分認識數學的應用功能,同樣能夠實現高效學習,并且增強學科素養。也就是說,教師將生活情境教學方法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組織學生走進課外生活,應在社會生活背景下構建實踐情境[4]。但觀察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實際,將教學局限在課堂之內、不重視課外延伸的教師比比皆是,學生無法在學習過程中接觸更豐富的數學知識,始終處于以教材為主的知識探究模式下,極易產生厭學情緒,對其數學學習、實踐與成長大為不利。所以,為了更好地發揮小學數學生活情境教學方法促學作用,教師一定要在教學中嘗試將學生帶出教室,或帶領他們走進社會、尋找身邊的數學現象并探究其內涵,或以應用知識為導向布置實踐任務,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感悟數學、發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無論在以上任何一種生活化實踐情境中,學生均能實現應用知識之學習目標,并提高自身思維能力與實踐素質。
(六)通過生活培養自學能力
一直以來,培養學生良好自學能力,都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學生越是具備自學能力,越易增強知識探究動力,越有望實現高效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方法,需通過生活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讓他們在生活情境下進行自主學習,更多地將知識探究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可是就當前環境而言,多數教師在此方面做得并不好,不僅在課堂一味地占據主導地位、采取填鴨式教學方法向學生灌輸知識,也沒有給予課前預習、課后總結等活動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方法的重要性足夠的重視,學生缺乏在生活情境下進行自主學習的機會,遲遲無法提升自學能力,也難以真正強化數學學習效果。對此,教師應深入分析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教學方法的運用手段,利用學生課余生活時間鋪設自主學習任務,如圍繞新課設計預習任務,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布置自主總結作業等。學生或在生活背景下利用周圍輔助學習資源自主探究新課,或在生活環境下回憶課堂情境并展開自主復習,自學能力循序漸進地提高,促進其對小學數學知識更有效的學習與應用。
(七)根據學生個性化進行教學
尊重個性是在小學教學中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前提,也是讓每一位學生都主動參與課程活動的基本條件。如果教師在運用生活情境方法的教學中真正做到了根據學生個性進行教材,那么自然能很好地保持其學習積極性,保障教學效果。反之,若學生個性沒有在課程活動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其個性化發展需要難以被滿足,極易對教學造成不可逆轉的消極影響。所以,為了進一步地促進小學生對數學課程活動的參與、對知識的主動探究,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方法時,還應將學生個性化需要考慮在內[5]。如面對部分競爭意識強烈的學生,教師可以借助生活要素設計競賽情境,使其在競爭中學習數學;而面對部分互助意識突出的學生,可以融合生活與合作構建情境,使其在合作狀態下展開生活化學習。每一位學生的個性都得到了認同和尊重,從而自由選擇學習方法,按照自身意愿展開生活化、情境化學習,在意愿強烈的學習中深化知識理解與掌握,增強學習成效。
三、結語
綜上所述,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有助于解決傳統灌輸式、填鴨式、應試教學遺留問題,為新時期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注入活力、增添動力,在減輕教師負擔的同時,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并促進其對數學知識的主動應用。小學數學教師在明確生活情境方法運用意義基礎上,應對其運用策略展開全面研究,讓教學貼近生活、作用于生活,讓學生在此模式下愛上數學、得到成長。
參考文獻:
[1] 王含.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才智,2020(15):9.
[2] 蘇元俊,肖麗.論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20(12):90.
[3] 余淑英.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華夏教師,2020(17):54.
[4] 丁雅飛.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運用分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7):295.
[5] 付曉翠.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開展方法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2):254.
[責任編輯 郭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