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教學相結合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將多媒體教學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化創新,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的發揮學生教學主體作用。本文從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優勢入手,提出了當前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應遵循的原則,并給出了多媒體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整合的實踐策略,旨在進一步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信息化,促進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關鍵詞】? ? “互聯網+”? ? 小學語文? ? 多媒體教學? ? 實踐與思考
引言:
多媒體教學指的是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科特點,借助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與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進行相互滲透,達到優化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多媒體技術在聽、說、讀、寫等環節中的應用,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生語文整體學習水平,為其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一、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優勢
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抽象教學內容具象化、靜態的教學過程動態化,對于小學生來說,不但有效激發其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注意力難以持久集中,且未形成完善的思維體系,這一時期的學生更容易對新鮮、有趣的事物保持好奇心。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把握學生這一心理特點,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以聲、圖、像等形式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將注意力集中到所學的內容當中,有效提高學習質量。
(二)優化教學過程,降低學習難度
要想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就需要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語文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教學可以將學生難以理解的重點、難點,圖文并茂地呈現出來,學生對抽象的內容建立了直觀的感受,可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念和認知,為教師開展下一步教學掃除障礙,不需要過多講解學生就可以牢固的理解和掌握重點、難點,降低了學習難度。
(三)豐富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一方面,多媒體教學技術操作起來方便快捷,教師使用多媒體呈現教學內容,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幫助學生進行更多知識的學習,大大節省了教學時間,增強課堂教學的節奏,提高教學效率;另一方面,多媒體技術是依靠屏幕來顯示教學內容的,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可以對知識進行連貫性的學習,從而使學生對知識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提高學習效率。
(四)拓寬學生視野,培養文學素養
多媒體網絡內涵蓋著形式多樣的大量資源,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并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和學習需求將有價值的信息篩選出來,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這是對教材內容的有效補充,同時有效拓展學生的視野,建立學生知識體系結構,也是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有效途徑。
二、當前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缺乏多媒體教學資源自主制作的能力
很大一部分教師所掌握的多媒體技術都流于表面,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的教學資源通常是從網上直接下載的課件,即使進行課件的自主制作也多是直接套用格式模板,這就造成網絡教學資源不能被充分利用,題材不夠新穎、內容不夠創新,不能體現出多媒體教學的多樣性和多元化特點。
(二)信息容量過多,對學生教學主體作用產生制約
隨著信息化教學的不斷發展,學校對于多媒體教學也從鼓勵向強制轉變的趨勢,教師在課程教學中使用多媒體的頻率明顯增加,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但是,事物存在兩面性,就出現了多媒體教學容量過多的現象。一方面,教師所設計的課件沒有以學生身心和感知發展特點為依據,教師為了向學生展現更多的知識內容,將過多素材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缺少足夠的自主思考時間,無法發揮學生教學主體的地位。
(三)未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進行互補性融合
一部分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時,往往通過播放課件讓學生進行觀看學習,課件替代了教師的板書,觀看也讓學生減少了動手寫的機會,雖然豐富多彩的課件吸引到了學生的目光,但是學生小學階段正是為其今后學習打基礎的時期,學生走馬觀花式的觀賞課件,課堂中雖然有熱鬧的氣氛,卻沒有使學生真正扎實基礎知識,而且小學生沒有相應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后很少有主動去復習的,導致學生對所學知識沒有建立深刻認知和記憶。傳統教學方式中的板書在教學中對學生的理解和記憶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只有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中進行優勢互補,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多媒體的使用缺乏針對性和目的性
多媒體技術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雖然可以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較多知識,但是存在著為了使用而使用的情況,無論學生有沒有學習障礙,都試圖用多媒體進行解決,這就造成了師生對多媒體的依賴。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目的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教師如果不分時機的使用多媒體是對學生思維的禁錮和對創造力的限制。
三、多媒體技術運用于小學語文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一)輔助性原則
語文有其獨特的學科特點,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學科教育的目的。語文教學是以文字為載體進行語言和文字的學習,這是學生對語言文字本身進行認知和理解、分析和研究、表達和創造的過程,如果將語言文字用具體的圖畫聲音或者音樂電影來替代,則忽視了語文學科特點,造成本末倒置的后果。作為一個輔助性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是服務于語文教學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多媒體技術與語文學科的關系是關鍵。
(二)豐富性原則
多媒體技術能夠從多種角度來刺激學生的感官系統,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具象化的認識,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突破,使課堂教學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多媒體技術就是要遵循豐富性的原則,讓抽象的知識立體起來。
(三)適當性原則
多媒體技術能夠豐富課堂教學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并不是說多媒體教學承載的內容越多越好,過多的課容量,會分散學生對重點知識學習的注意力,使課堂教學的思路混亂。因此,要遵循適當性原則,適時運用多媒體技術,如年代、距離等因素,學生不易理解的教學內容,可再現相應的情境和形象,拉近學生與教學內容的距離,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互動性原則
多媒體技術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其有效的交互性,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也要注重互動性原則。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實際認知能力和理解程度,操作多媒體課件,對于疑難問題適當放緩播放速度或者重復播放,依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和學習需求引導和指導學生學習;另一方面,對于學生的反饋,教師要積極進行教學反思,從而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改進教學進度,對學生實施個性化教學提供條件。
四、多媒體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整合的實踐策略思考
(一)更新教育觀念,樹立理性的多媒體教學意識
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教學為教育改革和創新提供了巨大推動力和有力保障。新時代的教師要有強烈的時代意識,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提高自身思想認識,創新教學手段,緊跟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步伐。核心素養理念下,教師首先要對課堂教學主體有明確的認識,教學主體由教師向學生轉變,正確運用多媒體教學,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其次,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設計,要以這一年齡段的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發展特點為依據,由于不同年齡的學生存在不同的認知能力,教師在掌握了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后才能夠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比如,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時,基于低年級小學生正處于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時,要留給學生充分表達的時間,讓學生在語言表達中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提升專業素養,科學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
教學主體的轉變并不意味著教師的作用削弱了,相反作為課堂教學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在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語文教學時,必須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從根本上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這里指的專業素養包括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兩個方面:
1.專業知識:多媒體教學如果使用過多的動畫和視頻,雖然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學生所關注和好奇的可能是視頻里多姿多彩的畫面,而忽視了教學本身的內容,因此,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選擇性的使用多媒體教學。另外,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時要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挖掘教材中能夠與多媒體教學能夠完美契合的素材,這樣設計的教學內容使教學主題與多媒體技術緊密相連,從整體上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2.專業技能:專業技能指的是小學語文教師要提升自身應用多媒體技術教學的能力,也就能夠對相應的操作功能和技能熟練掌握。由于每位教師都有其特有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只有教師掌握了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技術,才能設計出適合自身教學理念的理想課件。一方面,學校可根據每位教師不同的個人情況、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模式對其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培訓,強化教師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教師獨立制作多媒體課件的能力,提高教師多媒體教學專業技能;另一方面,教師可通過自學的方式,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和總結,這樣可以正確將多媒體技術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完善教學過程,更好地解決教學中遇到的難題。
(三)實現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互補
多媒體教學只是輔助教學的工具,是為教學服務的,雖然新的教學手段為教學活動提供了更多的教學活動,但是也不能讓其完全替代傳統教學方式。傳統教學模式相較于多媒體教學雖然不夠方便快捷,但是教師的口傳心授在學生思想和行為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影響。尤其是傳統教學中的板書是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教師用粉筆一筆一劃在黑板寫上的內容遠比課件自動生字的文字有效,板書是傳統教學中的精華,不僅使學生獲得清晰的思路、掌握重點、難點,而且也是教師教學水平和個人教學能力的具體體現。因此,教師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語文教學并不能放棄傳統教學方式,而是要根據教學內容,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有效融合,取長補短,進行優勢互補,這樣才能呈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加強教學互動,尊重學生個體化差異
由于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因天生遺傳因素和后天環境影響,每個學生都存在個性化差異,體現在認識能力、學習方法以及思維方式等方面,這就導致不同學生對相同教學內容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在操作多媒體設備以及多媒體演示教學內容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機會就相應減少了,師生沒有足夠溝通交流的時間,就會導致師生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這對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信心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在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課堂互動教學的重要性,在呈現多媒體教學內容的同時,與學生加強互動交流,尊重學生個體性差異,促使每個學生都能投入到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情感體驗,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五)創設教學情境,發揮學生教學主體作用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這種創新的教學方法,突破傳統教學中教師向學生進行知識的單向傳遞,可以將學生難以理解和想象的語言文字,由抽象變為生動、形象,可以在特定情節和氛圍中激發學生不同的觀感、情感能思維能力。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可以使課堂氛圍變得活躍起來,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充分發揮學生教學主體的作用。
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冀中的地道戰》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經典電影《地道戰》的相關片段,讓學生對地道有初步的認識,還可以利用圖片使學生對“堡壘”“岔道”等生字詞產生具體印象。然后教師根據課文教學目標設置相關問題,可以鼓勵學生分小組進行合作學習,學生在相互討論、交流、合作中,對課文文本進行細節把握和整體感知。同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將地道的式樣、特點總結出來,敵人殘害中國人民、兇狠破壞地道與冀中人民采用各種智慧手段進行頑強斗爭形成了鮮明對比,突出地道的防御之奇。《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教師可以將教材內容進一步拓展,升華學生情感體驗,樹立學生民族意識、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感。
(六)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僅針對教材內容講解,學生很大程度被束縛在教材文本當中,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最大的優勢之一是其可以將網絡中的豐富的資源與學生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整合,這是對教材內容的突破。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除了為學生呈現教材內容外,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盡量將課內知識進行外延,讓學生有接觸和學生更多課外知識的機會,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比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組教學內容中有《將相和》《草船借箭》《景陽岡》和《猴王出世》,這幾篇選文分別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三國演義》《水滸傳》以及《西游記》,這些著作歷久不衰,是漢語文學史中無可替代的經典作品,其中的故事、場景、人物等等,深深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教師可以將選文作為“引子”,為學生打開文學的大門,讓學生步入文學的殿堂,這將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五、結束語
總之,多媒體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相融合是信息化時代教育發展的趨勢,教師要正視當前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遵循多媒體的運用原則,將多媒體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有效的深度融合,真正發揮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優勢,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 考? 文? 獻
[1]王京.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分析[J].新課程,2021(01):16-17.
[2]蘇玉珍.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思考[J].名師在線,2020(34):77-78.
[3]李愛平.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 科普童話,2020,(22):109.
[4]扎西卓瑪. 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應用的思考與實踐[J]. 課外語文,2019,(27):160+162.
劉雪娟(1982.01-),女,漢族,甘肅定西,本科,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