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媒體崛起,記者的角色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新媒體時代,記者需要順應時代潮流,積極進行角色轉型。文章分析新形勢下記者的角色定位現狀,并就新媒體環境下記者的角色轉型策略提出建議。
關鍵詞:記者;角色轉型;新媒體時代;轉型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1-0145-03
記者這一職業由來已久,記者的職能包括及時發現新聞,并對新聞信息展開調查和核實,同時按照新聞規律,對采集到的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從而為受眾提供反映事實真相的新聞。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記者的角色定位也不盡相同。尤其是近幾年,互聯網技術不斷升級,博客、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蓬勃發展,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也受到了挑戰甚至顛覆。在此過程中,記者的角色定位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一、記者角色的認知與演變
美國普利策新聞獎創始人普利策將記者比作站在船頭的、機警的瞭望者,并提出他們要為國家這艘大船保駕護航,及時發現淺灘暗礁,并發出警報[1]。長期以來,公眾對記者這一職業有共同的期待:記者應在新聞與大眾之間架起一道傳播橋梁。而在此過程中,記者也肩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
古往今來,記者的角色形象也隨著歷史的演變而發生著變化。把握記者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角色,也能幫助我們對今天記者的角色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擁有濟世情懷的啟蒙者
近代報刊傳入時,中國正處于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外敵的入侵、西方思想的傳入,讓中國人終于開始睜眼看世界,從自我沉醉的大國夢中驚醒。維新運動時期,維新派主張開民智,梁啟超認為,中國之所以不能振興,就是因為國民麻木不仁,只看到自己的私利,對國家的興亡熟視無睹。因此要革新國民的思想,學習西方的思想以打破傳統的束縛。而在這一過程中,報紙對待民眾,要像孝子侍奉父母一樣有耐心,像老師教育學生一樣去引導。
五四運動時期,中國出版報刊的種類陡增。僅1919年,全國就創辦了400余種新思潮報刊,報刊的思想啟蒙作用達到高潮。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為代表,這一時期的報人從思想啟蒙著手,反對封建禮教,提倡科學,傳播馬列主義,宣傳反帝反封建。
(二)黨和政府的宣傳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20世紀80年代,新聞單位是黨的宣傳機構,記者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宣傳者作用占據主導地位。
無論是我國還是西方國家,黨報的存在就是為了宣傳思想言論。中國與西方政黨報刊的不同在于,中國的黨性和人民性不可割裂,黨以人民的利益為宗旨。無論媒介如何更替、時代如何變遷,媒體都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做黨和人民的喉舌。
這一時期,“捍衛四項基本原則,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被視為記者的主要職責[2]。符合黨和國家政策需要是衡量記者專業度的標尺之一。記者充當著黨和政府工作的宣傳者的角色。
(三)信息文化的生產者
199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速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中,將新聞定義為第三產業,確定了新聞的產品屬性,記者的身份定位也隨之轉向文化產業的生產者。20世紀90年代市場化以后的傳媒市場化時期,新聞媒體實行雙軌制,即“事業單位,企業管理”,新聞單位既屬于國營事業單位性質,同時又要面對市場競爭,自負盈虧。如今,新聞記者的職業身份逐漸轉向信息文化產業的生產者,除了社會責任之外,還要通過新聞報道贏得讀者,從而贏得市場。
這一時期的新聞理論中已體現出對記者角色定位的更新和進步。在1997年出版的《新聞職業道德教程》中,記者被定義為十字路口的“社會人”,他們“環顧上下左右,傾聽八方來音,匯天下之風云,傳遞時代信息”[3]。
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經濟生活需求,一大批經濟類媒體出現,媒體不可避免地需要加入激烈的市場競爭。人們對信息的需求也不斷增加,記者在搜集、采訪、報道信息方面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被稱為“哨兵”“偵察兵”,新聞事業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如今社會已不再存在信息匱乏的問題,反而出現了信息過剩的現象。公眾在紛亂復雜的信息中常常眼花繚亂、失去判斷。“人人都是記者”的觀念沖擊著人們對記者的職業認知。因此,記者的價值更體現在信息的甄別和辨識上,要為公眾傳遞更加真實、準確和可靠的新聞。
二、新媒體時代記者的角色定位現狀
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內容和途徑。而在此過程中,記者的角色定位也在隨之發生著巨變。
(一)作為“把關人”的權威地位受到挑戰
新聞傳播學中的“把關人”理論認為,傳媒組織在新聞報道中扮演著“把關人”的角色。記者會根據事實本身的新聞價值以及自身的價值觀、媒體風格、傳播特點與受眾定位等對信息進行取舍,決定寫什么、怎么寫。
然而,記者的“把關人”角色,在新媒體時代受到了巨大挑戰。信息的開放性、即時性和互動性等特征消解了記者原有的“信息壟斷權”。新媒體時代,“把關人”的身份更加多元,論壇的版主、貼吧的吧主、微博微信的用戶等都變成了“把關人”。他們不僅可以補充、評價信息,還可以作為“公民記者”,隨時將其認為有價值的信息發布到網絡,甚至不需要經過專業人員的審核。
在新媒體環境下,一方面,公眾的表達權得到了充分釋放,但另一方面,普通人沒有經過專業的媒介素養訓練,在判斷新聞時難免會出現偏差,這也導致了信息泛濫、謠言滋生、以訛傳訛等問題的發生,給維護信息秩序和良好的輿論環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二)單純記錄和傳播信息已無法滿足受眾需要
在傳統媒體時代,記者掌握著更多的信息資源,同時控制著新聞傳播的渠道,因此其宣傳作用非常明顯。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受眾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到新聞傳播活動中來。對于記者來說,簡單、無差異的新聞報道對受眾已經沒有吸引力。
與此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媒體必須在保障社會利益的同時,兼顧自身的經濟效益。因此,記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無冕之王”,而是逐漸轉變為信息產品的生產者和信息服務的提供者。只有通過獨家策劃,實現媒介運作的差異化,更好地配置新聞資源,才能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在聯合多種媒體平臺的前提下,記者要對新聞生產、加工和傳播等各個環節進行創造性的運籌和謀劃,挖掘新聞價值,從而獲得受眾的關注。只有盡可能地為受眾提供優質、多元的新聞產品和服務,才能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得以生存。
(三)傳播主流價值觀的“意見領袖”角色被削弱
“意見領袖”是媒介信息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記者、專家、學者等公共知識分子參與輿論傳播,一方面能夠提高媒體、公眾和相關政府部門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度,另一方面對于公共輿論也具有較強的正面引導作用,是新聞傳播中非常重要的環節。
記者曾經是“意見領袖”中的主力軍,能表達民意、監督社會輿論,而近年來這種狀態正在發生改變。一方面,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公共輿論場正從傳統媒體如報紙、電視、電臺向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轉移,記者的“意見領袖”地位被削弱。另一方面,記者具有多種社會角色和身份,他們是社會公器,同時也是市場經濟參與者。不同角色的職能或利益有時會發生矛盾,進而影響記者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參與程度。
三、新媒體環境下記者角色的轉型策略
市場化的推進和技術的創新給記者這一職業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對于記者來說,角色轉型勢在必行。記者要在做好新聞報道的基礎上,時刻關注受眾對信息的需求特點和閱讀習慣,順應趨勢,打造個性化的媒介產品,從而拓寬自己的發展道路。
(一)服務受眾的新聞產品生產者
在傳統媒體時期,信息傳播的形式相對單一。但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普及,信息同質化現象隨之而來,人們對于重復、單一的信息內容失去興趣。創新、多元的新聞角度變得愈發重要。因此,記者更要在報道深度上做足文章。這就需要記者不斷強化自己的深度采訪功力,通過扎實的采訪能力,挖掘新聞的深層價值,發現第二熱點,推動新聞事件成為社會熱點。
在提供優質內容的同時,創新的形式和手段也不可或缺。被譽為“傳播學之父”的威爾伯·施拉姆曾經提出一個公式:“媒體選擇概率(P)=媒體產生的效率(V)/需付出的代價(C)”。也就是說,公眾選擇某一種媒體的概率等于他可以從媒體獲得的收益與付出的成本的比值。由此可見,優質內容固然重要,但信息傳播的渠道、方式等也會影響受眾的選擇。對于媒體來說,最重要的依然是內容,但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不僅要有原創性的獨家新聞,還要在信息加工方式、呈現方式等多方面進行創新。
如今已進入視覺閱讀時代,如何創新手段、升級敘事方式,以新穎的形式讓新聞產品更加吸引人,進而引導讀者關注內容,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應和用戶體驗,是每個記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記者不再是單純的信息傳播者,數據分析、視頻拍攝和剪輯、優化產品體驗等等,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必須努力拓展這些職業技能。
此外,記者應該重視讀者的反饋。過去,讀者只能通過熱線電話、電子郵件等傳統方式對新聞報道進行反饋,而在新媒體時代,讀者的反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他們可以通過微信、微博和各種媒體客戶端等及時向記者反饋。開放的網絡環境,也為各方觀點提供了交鋒和碰撞的平臺。記者要去傾聽這些聲音,認真對待讀者的反饋,并快速作出反應,積極吸收和采納有價值的建議,并及時反映在今后的報道中。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媒體的報道質量,也有助于增強讀者對媒體的信任和黏性。
(二)不斷求證的新聞把關人
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途徑和手段發生了巨大變化,公眾不再只是被動接收信息,他們還扮演著信息發布者的角色。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出現,使信息的發布變得越來越便捷,動動手指就可以發布信息。但這些“草根記者”沒有經過專業的新聞訓練,而且缺乏行業監管,他們所發布的信息常常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片面性,甚至存在以訛傳訛的問題,有很多虛假信息。
對事實進行報道是新聞報道的底線和原則,而某些記者輕信網絡,對新聞不加核實便予以采用,導致虛假新聞被進一步傳播。這無疑觸犯了新聞報道的底線,誤導了公眾,進而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
雖然記者傳統的新聞把關人的角色正在被迫弱化,但這一職業始終肩負著社會責任,必須樹立把關意識,對信息進行去偽存真。新媒體時代,記者的把關職責,首先體現在政治把關,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發揮積極的輿論引導作用。其次,要對新聞的真實性進行把關。對于新聞線索記者要多方求證、核實信息來源,切忌發揮想象,憑主觀臆斷將未經核實的信息加入稿件中。對于虛假新聞,要及時打假,澄清真相,撥亂反正。不僅如此,還要對新聞報道的質量進行把關,凡事不要想當然,多問幾個“為什么”,深入調查,將新聞報道的每個細節都在放大鏡下仔細研究,力圖挖掘事實真相。要力求向公眾全面、客觀地呈現新聞事實。唯有如此,才能體現記者的專業度和公信力。
(三)一專多能、深耕報道領域的專家
曾經備受推崇的觀點認為,記者要當“雜家”。擁有廣博的知識儲備有利于新聞傳播工作的開展,但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如今公眾對于一般信息的獲取,越來越多地依靠非專業媒體人的力量,如各種搜索引擎、社交平臺等等。作為記者,唯有在信息的深度、專業性上有所作為,才能保持競爭力。
首先,記者應該在“多能”的基礎上,磨煉自己在某一報道領域的專業度。網絡的發達為新聞采訪提供了便利,但這些不能代替記者親身采訪獲得的一手資料。記者應該在采訪過程中更多地進行深入發掘,探索新聞背后的社會意義,而不只是流于表面。今天,傳統媒體在爭奪新聞第一發布權上與新媒體相比處于劣勢,因此更要在報道深度上做文章。這需要記者具有深度報道的能力,開掘出網絡熱點新聞背后的第二熱點。記者不僅是信息的采集者,更要使自己成為所關注的報道領域的專家,要對新聞進行深度解讀,不僅要看到新聞現象,更要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分析背后的深層原因和社會意義,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的。
其次,記者應該善于利用新媒體時代提供的便利條件,如大數據。如今我們的生活已經被數據包圍,而數據具有可追蹤、可量化等特性,對數據進行分析、對比,有利于提高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廣度。
(四)堅持正確新聞觀的輿論引導者
新聞報道要忠實于客觀事實,要按照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實事求是地反映和報道。客觀報道作為一種有效的報道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但不應將其絕對化。
在眾聲喧嘩的網絡時代,記者滿足于客觀報道,會令報道失去引導輿論、凝聚人心的力量。記者不應僅僅是記錄者,更要力圖通過分析事實,鮮明地表達立場和觀點,從而引導受眾。
輿論引導工作與宣傳思想工作有所不同。后者以宣傳教育為主,過去更強調媒體宣傳思想的職能,媒體向公眾傳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使群眾自覺貫徹黨的各項主張。而前者則要對輿論作出回應,并進行主動調整。這就需要有一個觀點交流的過程。作為記者,一方面要能夠準確把握公眾的訴求,獲取真實的民意,另一方面要將自己想提供的信息和觀點準確、耐心地傳遞給公眾,從而在輿論引導中與之達成共識。
四、結語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不斷發展,記者的角色轉型勢在必行。只有主動轉變自身的角色定位,在堅持正確輿論引導的前提下,創新手段、服務受眾、對新聞進行不斷求證和認真把關、鍛造一專多能的專業實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 李忠運.媒體,不要忘了底線[J].青年記者,2013(28):42.
[2] 王景送.他有一支犀利的筆:新華日報高級編輯李承邰[J].中國記者,1989(10):7-8.
[3] 陳桂蘭.新聞職業道德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38-45.
作者簡介 石瀅琪,碩士,編輯,研究方向:新聞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