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戰狼》《紅海行動》等主旋律電影在中國票房市場上多得佳績,成為弘揚主流價值觀的重要載體。2021 年國慶檔,主旋律題材電影《長津湖》一經上映就備受好評,并接連打破“中國國慶檔影片單日票房紀錄”等 10 項影史紀錄,成為主旋律電影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又一標桿。文章以該部電影為例,從宏觀、中觀以及微觀三個維度探析新媒體時代主旋律電影收獲高票房的潛在因素。
關鍵詞:主旋律電影;電影高票房;成因探析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1-0233-03
電影票房是影院的放映收益或一部電影的影院放映收益情況[1]。它具有很強的經濟效應,可以帶動影視業迅速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帶動如影院、院線、電影技術、影視作品原著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對電影票房影響因素的研究由來已久,以往研究多從傳播學與經濟學視角出發,從觀眾的個人決策行為,如個人的電影觀看習慣、消費動機的建構,以及電影行業總體供應情況,如電影的制作預算、發行模式等兩方面來闡釋。厘清電影票房的影響因素就能夠反過來摸清制作一部高票房電影的線索,從而將電影制作的風險壓到最低,這對于電影創作與發行來說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主旋律電影指能充分體現主流意識形態的重大題材以及貼近人民群眾生活的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類型,它正式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至今擔負著弘揚主流價值觀的時代重任[2]。隨著時代進步與中國觀眾審美意向變化,主旋律電影也從單一強調合理性與正當性向趣味性與觀賞性的方向發展,逐步向中國電影市場主流軸心靠攏,電影票房也逐步扭轉早期受眾面窄、不接地氣等問題帶來的頹勢,越來越多的主旋律電影成為票房市場的黑馬。作為中國電影市場一個重要分支,主旋律電影兼具經濟效應、文化效應與社會效應,尤其在近兩年顯露出極強票房競爭力的趨勢下,對主旋律電影高票房成因的探究勢在必行。
一、宏觀:政策及社會環境對主旋律電影的支撐
(一)官方政策扶持
自誕生之時,主旋律電影便依托國家政策及有關部門的指導發展,甚至直接由政府相關部門負責制作生產,即便隨著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家對主旋律電影的主導權逐步讓位給市場,中國主旋律電影在尋求市場化、商業化突破的同時,依舊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植。
就整個電影產業而言,國家在政策方面頻繁提供幫扶,整頓稅收、扶持產業、加強教育,長期為推動中國早日成為電影強國的目標提供助力。而對于主旋律電影,官方則在影片制作與放映等環節提供了進一步支持。在影片制作上,主旋律電影中常常出現官方的身影,無論是《湄公河行動》《戰狼Ⅱ》,還是《長津湖》,這些相對敏感的電影題材,很難在缺少官方許可與扶植的前提下獨自前行。此外,在電影放映方面,早在2019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就下發通知,擬在現有城市院線5萬余個影廳中,簽約5000個影廳,組建一條“人民院線”,用來播放主旋律電影。對特定優秀主旋律影片和重要時間節點的重要影片實行“專廳專用”,采取組織觀看、優惠票價、給予政策、資金扶持或獎勵等方式,保證放映陣地。人民院線的組建、國家電影精品專項資金的資助等一系列利好政策、措施的實施,為主旋律作品的投資與回報提供了更多抓手。
(二)社會環境——文化自信
近年來被廣泛提起的“文化自信”亦對主旋律電影的票房作出了貢獻。文化自信是指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堅定的信心與發展的希望[3]。一方面,作為內容創作者,文化自信的建立有助于他們更有使命感地把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人優良精神風貌放在創作第一位,從而促進越來越多人民喜聞樂見的高質量主旋律影片的產出,并通過內載豐沛的思想性與藝術性,促進觀眾產生心理震撼與情感共鳴,加深觀眾對主旋律電影的期待與正面印象,產生主旋律電影產業蓬勃發展的正循環;另一方面,作為文化產品受眾,文化自信的建立有助于觀眾提升對宣揚文化主流價值觀的文藝作品的認可度,成為主旋律電影的忠實觀眾,甚至會自發進行宣傳。當國人對于中國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有了更為清晰的認知,主旋律大片就會越來越得到認可,越來越受到觀眾歡迎,而這背后起到助推作用的正是不斷增強的文化自信。
二、中觀:產業競爭力
產業競爭力是主旋律電影在近些年收獲高票房的另一重要因素。波特鉆石模型是用于解釋某個產業如何形成自己的優勢,并在世界上產生持久競爭力的重要工具,創新是其核心觀念,強調產業間的競爭欲望與創新沖動對建立競爭優勢的作用[4]。運用波特鉆石模型分析主旋律電影產業競爭力優勢與其作為文化產業的高度創新性相契合。波特鉆石模型認為某一產業要獲取競爭優勢,必須善用的一大要素是相關產業的支持,即該產業是否得到了上下游關聯產業的支持,以及這些上下游產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出品公司與發行公司是電影制作的關聯方,如果它們能夠給予電影片方足夠的支持,那么將會有效提升電影的競爭力。出品方的預算成本是電影質量的有力保障,而發行方策劃的檔期、營銷策略等有助于以提升影片知名度的方式提高電影票房。由于主旋律影片往往有宏大的敘事背景甚至涉及敏感題材的拍攝許可,小作坊水準的出品方與發行方顯然不符合這樣的需求。因此不難發現,即便是抗疫醫療題材、體育題材、鄉村題材等敘事背景相對輕量的主旋律電影,其出品方與發行方也多由知名公司或團隊擔任。就《長津湖》而言,無論是出品的“中影”、八一電影制片廠等還是發行的“博納”,都是國內電影市場擔綱口碑與票房的大拿,有豐富的電影出品發行經驗與資金、技術、渠道等支撐,這些為電影的內容品質與宣發力度等提供了有力保障。
除了包括電影出品方與發行方在內的關聯產業對主旋律電影的支撐,主旋律電影產業本身的產業化變革之路亦是注入票房活力的關鍵。主旋律電影的發展一方面有賴政策的扶持,但另一方面,近些年主旋律電影創作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主旋律電影在投資結構等方面進行了產業化變革,因此相較于之前由國家明確標注發展邊界,文藝作品大寫“命題作文”的階段,目前的主旋律電影創作已經有了相當的創作空間,且逐步向符合商業邏輯的方向靠攏,不斷增強觀眾導向的意識,因此其作為文化商品的價值日漸得到電影市場的認可。而從整個主旋律電影產業的發展周期來看,經過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30多年的發展,主旋律電影產業發生了結構性嬗變,并演進到新一輪新變周期[5]。在前幾個產業發展周期,主旋律電影保持著對歷史相對官方、正統的表述,缺少對電影藝術性的認知與加工,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化產業來說相對不成熟。而當前階段,從敘事結構、人物形象、情節沖突到節奏設定、視覺特效等諸多層面,以主旋律電影為代表的主流話語找到了相對成熟的運作方式,已經明顯具備大片的基本特征,主旋律電影產業亦完成了商業類型的本土化“嫁接”,積累了豐富的電影技術與審美判斷經驗,以強大的競爭力在電影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
三、微觀:電影的敘事策略與具體制作
(一)敘事策略
早期,大部分國產主旋律電影往往建構宏大敘事背景,特別是多試圖以中國民族的苦難史激起觀眾的共情心理,但一方面,此類敘事套路的過度使用會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讓原本題材優良的電影在千篇一律的外殼包裹下成為流水線式產品,另一方面這樣的敘事畢竟建構于國家苦難之上,不僅有消費國人愛國熱情的嫌疑,更可能由于人對悲劇的天然規避而對此類影片產生抵觸心理,進而導致影片票房與口碑的雙雙低迷。總體而言,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國內主旋律電影都帶有“頂天有余,立地不足”的弊病,缺乏對人性光輝的解讀與理解,因此觀眾很難代入真實情感,對影片塑造的典型人物與主流價值產生疏離感。
近年來,主旋律電影的敘事策略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宏大敘事作為主旋律電影體現主流意識形態的要義自然必不可少,但隨著時代發展,特別是以人為本的新媒體時代到來,主旋律電影開始將宏大敘事的線索埋藏于個人敘事之中,將高大上的題材用平民化的視角呈現[6]。相較于以往以觀眾熟知的英雄人物作為影片主角,如今更多主旋律電影將視角對準了時代中的普通人,以他們的故事以小見大地反映時代主題,弘揚影片展現的主流價值情懷。
同時,由于集體主義精神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因此相較于國外大片常塑造的有理想化色彩的個人英雄主義形象,我國主旋律電影創作者更傾向于塑造“群體英雄”,并結合時代特征,在集體精神中尊重個人表達[7]。在《長津湖》中,影片的敘事視角沒有對準知名戰斗英雄與模范人物,而是以長津湖戰役為影片的大背景,選取了東線作戰部隊中的七連,講述了這群普通的志愿軍戰士在極度嚴酷環境下堅守陣地的故事,不僅展現了個體奉獻的價值,關注普通人的命運,是主旋律電影視角真實化與平民化的集中體現,也契合了新媒體時代受眾被逐步培養出的自我表達的訴求,更易以一種接近感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二)內容熟悉度
在以往電影票房的影響因素研究中,內容熟悉度高的電影一是由有一定粉絲數量基礎的文學作品創作改編而成的電影作品,即IP改編電影,二是前作有良好票房響應的電影續作,這兩類電影多因為有一定的粉絲基礎與話題討論度,且觀眾對影片內容的認知成本較低而在上映前就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票房潛力。一部分主旋律電影也享受到這兩種因素帶來的紅利,如改編自經典京劇作品的電影《智取威虎山》以及前作有良好市場表現的《戰狼Ⅱ》。但更多的,由于主旋律電影多從經典故事、社會熱點事件、模范人物等觀眾耳熟能詳或是有親身生活體會的素材中汲取靈感,因此無論是電影內容本身還是情感體驗,都不是觀眾陌生甚至難以接受的,這不僅極大降低了觀眾的認知與接受成本,且相較于其他主題電影,主旋律電影更易激發觀眾的共情。
(三)電影班底
這里的電影班底指的是包括電影導演與主要演員在內的影片主創團隊,以及攝制、布景、特效等在內的制作團隊。
導演和演員是電影創作的核心人物,對電影票房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導演與演員會在長期的積累過程中產生自己的明星效應,而明星效應會對電影票房產生正面影響。
具體而言,一方面,在擁有海量信息的互聯網時代,如何快速、準確吸引潛在觀眾的注意力是片方面臨的重要課題,以制造影片明星效應為賣點,可以迅速突出產品的差異化并獲得關注。
另一方面,“粉絲效應”的影響同樣不可小覷,這部分粉絲群體會出于對某一明星的喜愛,建立起對該明星參演的影視作品的良好預期。在《長津湖》中,無論是名導演陳凱歌、徐克和林超賢組成的導演團體,還是近年來多次主演主旋律片而備受贊譽的吳京,青年人氣演員易烊千璽,實力派演員胡軍、朱亞文等組成的實力演員陣容,不僅讓觀眾在觀影前便對影片質量有一定認可,還成為“自來水”,自發在社交平臺上花式助推,將更多觀眾拉進電影院。
而一部電影的成功也不僅是名導演與明星演員就能夠完全撐起的,一個緊密合作的高水平團隊同樣是影片叫好又叫座的關鍵。在制作團隊方面,《長津湖》僅是特效制作團隊就達 50 個之多,還配備了國內一流的道具槍械制造專家、爆破特效師等,這樣的制作班底是片方用心、精心的表現,更是在影片內容質量上給觀眾最大的保障。
四、結語
文章以影片《長津湖》為例證,嘗試從宏觀、中觀與微觀三個維度探析近幾年主旋律電影在中國票房市場反響火爆的影響因素。從宏觀因素看,近些年主旋律電影的發展既離不開政策的扶植,也離不開社會文化消費審美的轉變以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民建立起來的對主流價值觀的文化自信;從中觀因素看,主旋律電影作為文化產業的一個分支,上下游產業的興盛及成熟產業鏈形成對其發展有莫大助益,且主旋律影片作為電影產業一特殊體裁,有著不可替代的產業競爭力;從微觀上看,無論是近年來主旋律電影順應觀眾審美意趣與商業化潮流等做出的敘事策略變革、主旋律電影在內容上得天獨厚的優勢還是優秀的電影班底組成人員,這些因素共同促進主旋律電影獲得觀眾認可與市場的熱烈反響。
主旋律電影在主流價值觀呈現上的突出作用及其對電影觀眾的吸引力是其他電影類型難以替代的,因此它一定要承擔起多重屬性帶來的責任。未來主旋律電影要進一步傳承家國民族情懷,講好中國故事,在經濟效益、藝術價值與社會責任之間找好平衡,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同樣,相信在政策、市場、文化環境等多維度因素的推動下,中國電影市場能涌現出越來越多高質量的主旋律電影。
參考文獻:
[1] 許南明,富瀾,崔君衍.電影藝術詞典[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35.
[2] 彭濤.中國電影史鏈條上的主旋律電影及其未來走向[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52(2):100-106.
[3] 云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中)[J].紅旗文稿,2010(16):4-8.
[4] 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李明軒,邱如美,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12-15.
[5] 孫佳山.三十年“主旋律”的歷史臨界及其未來[J].電影藝術,2017(6):74-79.
[6] 白蔚,張曉茜.主旋律電影的意識形態傳播策略:基于青年受眾的研究視角[J].電影文學,2020(16):8-12.
[7] 梁天宇,陳巖.主旋律電影的敘事策略演進:以《紅海行動》為例[J].傳媒觀察,2019(9):76-80.
作者簡介 邵靜怡,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健康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