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灼林
摘 要:禺南植莊,紅棉盛放,這是英雄勇敢戰斗的地方。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里仁洞小學植根本土抗戰歷史,弘揚植地莊精神,并將紅色文化熔鑄于文化德育課程之中,建設紅色文化擔當教育體系,讓紅色文化基因深深植入學生的心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關鍵詞:紅色文化;立德樹人;小學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中引用了《朱子語類》:“為學須先立志。志既立,則學問可次第著力。立志不定,終不濟事。”旨在強調立德樹人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學校將文化育人體系植根于孔子的“禮仁文化”,將儒家“仁義禮智信”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辨析德與技、學與習、道與器、義與利之間的哲學關系,從而建構并實踐科學的文化育人體系。
一、“紅色文化”融入校本文化
(一)“紅色文化”與校本文化理念深度融合
學校將“紅色文化”的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辦學理念之中,并從校風、教風、學風、校史、校志、校徽、校歌等方面,春風化雨,厚植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全面推進學校落實辦學目標的實現。
(二)“紅色文化”與立德樹人固本強基工程融合
在“紅色文化”引領下,學校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以生為本,特別加強對少先隊員的思想教育、隊伍建設和綜合素質培養,通過對國史、黨史、隊史和紅色文化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和認識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讓學生深刻理解少年在國家建設和發展中的分量,深刻認識自己作為一名少先隊員的使命,并讓使命感深深融入自己的血液之中。
(三)“紅色文化”與系列主題實踐教育活動融合
舉辦特色鮮明,寓意獨特的紅色文化活動,如“傳承與擔當,做好新時代的接班人”“生命可貴 擔當前行”“我愛你,中國”“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等班級文化展示活動、“傳承紅色文化,唱響紅色經典”紅歌比賽、“消防演練進校園,筑牢安全‘防火墻’”“相約相伴共擔當,同心同行揚風帆”等特色鮮明、主題明確、學生參與度高的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提升素質、增長技能、明白道理。
二、“紅色文化”為引領的立德樹人育人體系構建與實施
(一)“紅色文化”促使班主任明責任、擔使命
通過各種途徑措施使全體教師樹立“德育為先”“德育有為”兩個觀念,使他們認識到學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陣地。而班級是最能體現學校特征的組織形式,班級能否形成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直接影響學校良好校風的形成,影響素質教育的開展。而作為班級的管理者,班主任對良好班風的形成有著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
(二)“紅色文化”為引領的班主任隊伍的先鋒隊
班主任工作室理應助力學校開展各項工作,在學校開展班主任素質大賽、主題班會等一系列活動中,工作室成員起帶頭引領作用。首先是工作室的成員要有優秀成績,在此基礎上帶動其他班主任,以便提高所在學校班主任素質,進一步推動本地區班主任素質的提升。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學生正處在成長期,需要“榜樣”引導,這也就決定了班主任隊伍必須具備較高的個人素質。
(三)“紅色文化”為抓手的班本課程的開發
開發班本課程是為了進一步形成并提升班級特色,班本課程最終是為了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班本課程是一種班級文化,其核心都是學生,是學生參與開發,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班本課程的開發,不僅從班級特色出發,還要立足于學生的發展需要,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以我校的剛毅班為例,該班開發了以“從小學先鋒”為主題的班本課程。通過班本課程的開發,創造班級文化的特色,彰顯班級個性,同時形成獨特的班級環境和文化氛圍,學生更加關愛集體,責任感、使命感更加突出。
(四)“紅色文化”為鏈接的家校合力育英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承擔著不可或缺的責任。創建優秀家庭教育,實施家校聯動,讓家庭教育助推學生發展。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家長傳遞正能量。我校著力嘗試舉辦“榜樣家長傳遞教育正能量”“父子朗讀活動”“家庭教育主題報告會”等一系列活動,讓更多家庭成長為優秀教育家庭,讓優秀家庭引領更多家庭成長,并在學年末進行評比表彰。活動拉近了親子距離,轉變了家長的教育觀念,讓更多家長參與家庭教育,明確了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助力孩子成長。
三、“紅色文化”為引領的立德樹人育人體系成效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了明確要求,對整體規劃、統籌推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里仁洞小學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德育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浸潤在校園生活的各個角落,延伸到教書育人的各個環節,為學生成長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一)“紅色文化”為引領的完善德育制度體系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關重要。要抓好學生德育工作,做好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印發《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小學德育工作有了新抓手。《指南》明確了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將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作為德育重要內容加以強調,提出了學段銜接的德育目標,細化了德育工作實施途徑和要求,著力構建方向正確、內容完善、學段銜接、載體豐富、常態開展的德育工作體系。
(二)“紅色文化”為引領的守好課題教學主陣地
課程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主渠道,是培養學生道德認知、情感態度的主要途徑。近年來,本校加強課程教學建設和管理,嚴格落實課標,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將小學德育內容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我校堅持德育為先,以德塑魂,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全面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廣大青少年從小就打好中國底色;加強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傳承紅色基因,讓學生勿忘革命先輩,堅定理想信念。
四、“紅色文化”為引領的立德樹人育人體系成果創新點
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及時代精神,挖掘“植地莊抗戰精神”并利用豐富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提出了“傳承紅色文化,培育擔當少年”的辦學理念。學校通過開展活動建設、課程建設、“南泥灣小農田”建設等,打造“紅色文化·擔當教育”。
通過參與“小農田”勞動實踐,既讓學生知道蔬果的種植過程,讓學生走出課堂,親歷勞動的艱辛與光榮,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培育學生的勞動觀念,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讓里仁學子鍛煉和收獲健全人格,做一名有責任、有擔當的小學生。
教育不缺乏先進的教育理念,最缺乏接地氣的實踐者,一步一個腳印地在教育這片肥沃的土地耕耘,直到開花結果,落地生根。春天許下美好的祝愿,秋天必定瓜果滿園,做接地氣的教育,靜等花開果實來。
參考文獻:
[1]趙莉.全域旅游視角下紅色文化資源開發——評《紅色旅游與紅色文化傳承研究》[J].領導科學,2019(13).
[2]王艷.紅色文化在小學德育教育中的價值及應用探索[J].學周刊,2019(30).
[3]李斌學.基于紅色文化的小學德育教育活動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1).
[4]陳勇.論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J].法制與社會,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