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在解釋“融·樂”課堂及思維導圖內涵的基礎上,對思維導圖在“融·樂”課堂課前、課中、課后的運用實踐進行分析,發現在“融·樂”課堂中融入思維導圖教學,能使教師樂教、樂研,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在此過程中能樂學、樂思、樂動、樂創,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感受學習的快樂。
關鍵詞:“融·樂”課堂;思維導圖;研學后教
“研學后教”教育理念是番禺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實踐與創新。時至今日,“研學后教”模式已經升級到3.0版本——“融·樂”課堂,這一教學模式更體現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更注重教與學的“樂”,讓研學課堂真正成為落實立德樹人的主陣地,讓研學過程真正成為培養核心素養的主渠道。“研學后教”理念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緊扣“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問題成為中心、使過程走向成功”的三大核心理念,讓教師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完成教育教學目標。筆者在實踐的過程中引入思維導圖,結合二者的特點,并以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為支撐,力求在教學過程中讓教師教得輕松,讓學生學得快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一、“融·樂”課堂與思維導圖的內涵
(一)“融·樂”課堂
“融·樂”課堂是在研學后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融·樂”課堂力求讓課堂立意更高,讓研學內容更準,讓研學過程更好,使研學效能更優。具有“融·樂”元素的“研學后教”課堂強化“三融”“六樂”。“三融”是指融合五育、融通技術、融匯四評。“六樂”包括樂研、樂學、樂教、樂動、樂思及樂創。“六樂”中既有教師的教學之樂,也兼顧學生的學習之樂。學生在“融·樂”課堂中可借助研學案進行自主學習,在生生互教過程中,教師適時進行恰當地點撥、拓展和延伸,力求讓學生在研學基礎上更輕松地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最后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融·樂”課堂富有創造性,教師課前樂于研究教材教法,學生樂于自學,合作探究,教師在“研”上著力,使“教”在課堂上有突破,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和疑惑進行教學,使學生“學”有所成。“研”和“教”相結合,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二)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由英國著名教育家托尼·巴贊發明的一種用圖表來幫助學習和思考的思維工具,被稱為打開大腦潛力的萬能鑰匙。思維導圖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思維工具,它利用色彩以及圖畫、代碼和多維度等圖文并茂的形式來增強記憶效果。在思維導圖中,中央圖形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并以中央開始產生聯想,不斷發散,形成一個個分支。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允許學習者產生無限制的聯想,無論是邏輯聯想或自由聯想,都讓使用者開拓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也使思維過程更具有創造性,開發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知識主動的構建者和探索者”,筆者將思維導圖引入到“融·樂”課堂中,讓學生在聯想中學習,將學習的焦點集中在中央圖中,借助思維導圖理解課文的結構、內容、情感等,幫助學生更快地掌握學習內容,讓學生主動構建知識框架,做個學習的探索者。
二、思維導圖在“融·樂”課堂中的運用
“融·樂”課堂需要教師樂研,在輕松愉快的情景下進行課標、教材、教法的研究。因此,教師在備課、上課、課后反思等環節中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對課文內容進行梳理,既體現“融·樂”課堂中的融通技術,將先進的思維導圖軟件應用于各環節中,使課堂的條理更清晰,又能夠依據不同類型的課文,發揮思維導圖的作用,設計不同的研學內容,力求在學習過程中體現“樂學”“樂思”。
(一)思維導圖在備課、預習中的應用
將思維導圖引入“融·樂”課堂中,既減輕教師的備課任務,又讓教師充滿創造性。如筆者在教學《四個太陽》一課時,雖然課文的結構條理清晰,但對學生而言仍有一定難度。因此在課堂上怎樣清晰地展示出課文的主要內容,是教師備課時要仔細思考的問題。筆者借助思維導圖進行備課,利用思維導圖在圖紙中央畫了四個不同顏色的太陽,隨后延伸出四個不同的分支,每個分支上畫上對應春夏秋冬顏色的太陽。在此過程中,無限的聯想和創意讓備課變得更輕松和愉快,也讓筆者心中充滿成就感。
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研學時,思維導圖也是一個好幫手,讓教師樂教,學生樂學。課堂中的“研學”要求學生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組織小組討論交流,解決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學生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課前預習,對文章具有一定的了解,課堂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就更高效。
如筆者在執教《桂林山水》一課時,在結合文章的特點的前提下,設計了如下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進行課前研學。
該思維導圖能夠清晰地指引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抓住課文的要點。學生在搜集資料部分與同學互相交流,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進行展示、探究及拓展,使“研學”真正做到“將時間還給學生,讓問題成為中心,使過程走向成功”,讓學生在自主、互助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感受學習的快樂。
(二)思維導圖在課堂上的應用
正是有了課前的預習,課堂上師生的教與學效率更高。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互助探究過程中,先提取出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并板書在思維導圖上,然后師生共同梳理內容及疑問,形成問題,利用問題來驅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研究。隨后讓小組合作繪制課文思維導圖。在繪制導圖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的思維產生碰撞,靈感的火花在迸發,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打開思路,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思維導圖讓“融·樂”課堂變得更輕松,讓學生樂學、樂思,讓學生更能富有創造性地提出問題,讓課堂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陣地。這與《基礎教學課程改革綱要》中提出的“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目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相吻合,讓學生能夠在“融·樂”課堂中收獲知識,收獲自信。
如筆者在講授《柳樹醒了》這篇課文時,在和學生共同完善思維導圖式的板書中,學生很快就理解課文的內容,大大減輕其學習負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思維導圖在課后的應用
在學習完一篇課文后,學生能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回顧所學知識,完整地復述課文,清晰地講述自己對于課文的理解等。由此可見,思維導圖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可視化,使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同時對于知識記憶的效果更明顯,促使學生不斷進步。
三、結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責任是教會學生學習,讓他們在學習中樂學、樂思、樂創。在“融·樂”課堂中將思維導圖引進教學,課堂效果更佳。教師可以在“融·樂”課堂中利用思維導圖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及時進行點撥,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教學觀。學生可以在繪制思維導圖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有創造性地學習,在合作交流中不斷完善自身。
參考文獻:
[1][英]托尼·巴贊.思維導圖——放射性思維[M].李斯,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2]張坤熾.語文“研學后教”課堂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語文教學通訊,2013(04).
[3]郭立芳.研學后教要在備課上下功夫[J].新課程(中),2017(06).
[4]陳東娜.“研學后教”理念下思維導圖的運用[A].教育教學研究——教育理論研究(2018年版第一輯)[C].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