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企業視角下產教融合培養職業技能人才的機制與策略探索

2022-05-14 16:22:23田元訓王麗紅盧曉楊繼紅
職業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關鍵詞:產教融合機制策略

田元訓 王麗紅 盧曉 楊繼紅

摘要: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企業作為產教融合的主體,對于人才培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章以國家級產教融合型企業歌爾股份有限公司為例,闡述了產教融合對人才培養的價值意蘊,分析了產教融合背景下歌爾公司人才培養的動因、路徑、模式,并據此提出了相應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產教融合;職業技能人才;機制;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2)04-0041-06

產教融合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調整經濟發展結構,還可從人才供給側進行優化,減少企業與高校的沖突。為此,2019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提出“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試點布局建設50個左右產教融合型城市,在試點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內打造一批區域特色鮮明的產教融合型行業,在全國建設培育一萬家以上的產教融合型企業,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制度和組合式激勵政策體系”,從政策上規定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的方向。有鑒于此,必須審時度勢,緊抓政策方向,以產教融合為主線,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不斷推進職業教育優化升級、提質增效,加強職業教育的類型特性。本文以歌爾股份有限公司為例,研究產教融合背景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路徑,以期為其他企業更好地推動產教融合發展提供借鑒,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和能工巧匠。

一、產教融合對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的價值意蘊

(一)產教融合的內涵解析

事實上,產教融合作為一個較為新穎的話題在21世紀初才被提出。徐國慶對“產教融合”這一概念的提法是比較早的,他提出高職院校要注重課程設置,要從人才培養的職業性出發設置課程,而實踐則是課程實施的焦點,在實踐中要注重“產教融合”。周勁松等從“對接”角度研究產教融合,認為高職院校的“產教融合”即“產教對接”,即“產品與教育對接、制造與教學對接”。陳年友關于產教融合“對接”的研究則更進一步,提出“產教融合”即是以“專業與產業對接、學校與企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人才培養活動。羅汝珍從“多重復合型功能”的角度定義產教融合,認為產教融合是“兼具市場需求與主體需求導向、多方參與管理及產業化等特征”的人才培養活動。邢暉等則從“教學環節”角度分析產教融合,認為產教融合是“學校讓企業參與具體的教學環節,讓企業主動參與學校實踐教學環節,并依托專業開辦相關產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馬慶發從“需求導向”的角度分析產教融合,認為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應改變沿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做法,在實施中應注重“職業導向”,進而趨向“需求導向”。在中國知網(CNKI)中進行主題詞搜索,發現自2013年后關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產學研”的研究激增,這也與我國大力倡導行業創新、推動“中國制造”的號召相呼應。

綜上所述,產教融合就是指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合作通過聯合培養的方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外在表現形式多是在學校外、企業里建設實踐基地,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產教融合對技能人才培養的意義

首先,產教融合為人才培養提供路徑探尋。陶詠梅和李煥玲提出高校按目標企業就業崗位的勝任模型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多元化的以實踐技能為主要評價維度的評價體系,實現校企人力資源共享,高校教師可到企業從事某項具體的工作或項目,企業人士也可到高校從事專業技能課程的講授。郜冰媛等提出搭建地方產教融合的政府平臺,政策性地推動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的需求對接是最迅速的促進方法。沈晨晨提出,職業院校學科專業設置應以社會需求、產業需求、企業用人需求為導向,更新人才培養標準,動態調整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方案,使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相融合,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密切協同。

其次,產教融合為人才培養提供模式借鑒。早在2005 年,陳翔峰就指出產教融合是一種有效的人才培養方式,可通過多種模式開展校企間的合作,他把產教融合模式系統地劃分為“訂單模式”“2+1模式”“產教結合模式”“半工半讀模式”“工學交替模式”等五種,并且指出“訂單模式”和“2+1模式”在當時是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主要模式。陳新民指出,我國高校應該建立多層次的、“學校—政府—企業”三方合作的產教融合培養模式,其中政府發揮牽引、指導作用,學校要依托企業打造產教融合示范院校。賀星岳認為,現代高職院校應該構建“校企一體化的產教融合模式”,形成專業鏈與產業鏈、課業鏈與技術鏈、能力鏈與人才鏈的高度“一體化”。冷森林等對地方工科院校產教融合模式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訂單式”聯合培養人才,“企業員工和學校教師雙向流動”的“雙職雙崗”的一體化產教融合模式。王宇平提出,學校與企業可從“聯合開發課程、培養雙師教師隊伍、提供校外實踐場所”等進行深度的產教融合。

二、產教融合培養職業技能人才的動因分析

歌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6月,2008年5月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屬于民營上市公司。不僅是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也是虛擬現實與智能硬件領域全球領先企業,主要從事微電聲、光電、傳感器等精密器件和虛擬/增強現實、智能可穿戴、智能耳機、機器人、無人機等智能硬件產品的研發與智能制造,目前已在多個領域取得了全球競爭力和突出的行業地位。因此,歌爾股份有限公司的現實需求是產教融合背景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動因。

(一)技師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

歌爾股份有限公司是2020年山東省全省域內7家市值過千億的企業之一,也是唯一一家民營企業。因此,作為一個規?;⒚芗蜕a的高科技公司,歌爾公司的技術工人需求量非常大,尤其是對高素質技師和工藝師的需求。歌爾公司目前擁有13 000多名技師和工藝師,但仍然難以滿足企業生產、經營和發展的需要,特別是這些技師的技能水平、成長、培訓、留用等都是影響企業發展的重大問題。

(二)技師流失率高,影響企業正常運轉

新入職的技師在1~3年工作期內流失率很高(見圖1)。然而,員工中途離職則直接影響到歌爾的生產組織、生產效率、產品質量甚至于產品的穩定供應,關系到整機產品和零組件產品的使用品質以及產品交付的及時性,對終端產品出貨影響極大。

(三)學生培訓周期長,生產成本增加

由于學校的課程體系滯后于企業的生產實踐,具體表現為課程的更新迭代較慢,教學場所與實際生產情境有一定差距,實習實訓條件與生產實際情況有一定差別,新招聘的學生無法適應真實的生產過程。因此,這些學生頂崗后需要二次培訓,并且培訓時間最短也不能低于3個月,而要成為能夠穩定地生產產品的技師則需要培訓18個月。較長的培養周期推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如果在培養中或培養后的技師中途離職,生產成本將會更高。

(四)產品技術更新快,員工技能提高滯后

歌爾股份有限公司屬于消費電子類行業,產品更新換代很快,一個新產品在一到兩年內就會被淘汰。因為產品更新換代過快,企業對生產過程、生產技術、生產設備的要求會隨之調整,而員工技能提高很難跟上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隨著生產制造智能化及精密化水平升級,對員工技能水平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長此以往,員工技能滯后現象越發嚴重。

三、產教融合培養職業技能人才的機制探索

(一)做好頂層設計

首先,歌爾公司按照自身發展的需要和技術成長邏輯搭建內部技師成長體系(見圖2),明確歌爾培訓中心培養技師成長的路徑和待遇,給出明確的職業規劃,推出匠造班學生上學期間的獎學金和就職后學費返還及相應的激勵政策。

其次,在教育主管部門支持下,歌爾公司選出試點合作學校,政企校組建工作專班,共同研究制定歌爾匠造班人才培養方案,將歌爾公司的用人標準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中,按照國家課程標準和歌爾技師標準,結合歌爾6 000余個特色知識點,選拔40名優秀工程師和40名職業院校教師參加匠造班的課程開發工作,共計開發28門實用性課程,通過學分置換,將28門課程作為歌爾培訓中心的現行課程。同時,校企雙方按教育部的規定研究設置配套的評價標準,建立校企認可的評價體系。

(二)校企聯合招生

首先,歌爾公司面向有合作意向的高校宣講改革理念和設計方案,表達合作愿望,尋求進一步合作的可能,與有意向參加改革的高校簽署合作協議,結合合作高校的要求微調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評價標準,做好學分置換方案,確定生源數量。

其次,經教育主管部門核準,歌爾公司針對匠造班人才需求提出招生標準,與職業院校共同制定招生簡章,積極參與招生過程,強化學生對專業和企業的認同,為學生的職業規劃奠定基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校企協同管理

首先,新生開學后,校企雙方共同組成匠造班招生項目組,在入學教育期間,高校將對歌爾感興趣的學生推送給匠造班招生項目組,招生項目組面向新生宣講匠造班的組班方案并組織預報名,組織有意向的學生到歌爾公司進行認知參觀,參觀結束后進行正式報名,正式報名的學生參加歌爾公司的“IEQ”(情商智商逆商)考試,并參加結構化面試。通過“筆試+面試+高考成績”三個維度確定錄入匠造班的學生人選,完成匠造班組建。

其次,第一學年,校方指派輔導員進行班級管理,同時企業派駐員工作為企業輔導員參與班級管理,實施雙輔導員制。期間,組織歌爾講堂、歌爾游學、團隊建設,將歌爾公司的企業文化、工匠精神植入學生心中,培養學生對職業的認知、對企業的感覺,增強學生對歌爾的認同;第二學年,學生入駐歌爾培訓中心,實行“雙師”管理;第三學年,學生頂崗實習,主要由企業師傅進行管理。

(四)校企雙元育人

歌爾公司選派30名優秀工程師和工藝師參與教學,將生產線實際案例帶入課堂中,在實訓教室還原生產現場,真正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考核標準與產品質量對接。同時,及時吸納公司內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和實際生產案例,對課程不斷更新優化,時刻保持教學和生產的同頻同步。與此同時,職業院校也選派專業教師參與培訓中心授課,既有助于學生鞏固理論知識,也有助于歌爾教師將操作理論化。教師也能親臨生產現場學習操作技能,實現了學校教師和歌爾導師共同承擔教育教學任務、共同培養技能人才、共同成長的雙師育人情景,學校和公司學分互認,實現了校企一體化雙主體協同育人,逐步形成以“融合制”為特征的產教融合“歌爾模式”。

(五)優化培養流程

基于與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合作的經驗與存在的問題,結合公司對技師的需要,歌爾公司在廠區周圍(15km之內)建設自己的實訓中心。便于在第二學年讓學生隨時可以到企業研學,與在職員工交流,感悟企業文化,產生心理認同,觀察生產過程,感受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讓企業高管、優秀員工隨時可以來歌爾培訓中心講學,也便于在第三學年對進入生產車間學徒頂崗的學生就近管理指導,指導學生完成全部課程,幫助學生渡過由學生轉變為員工的適應期,讓學生順利畢業、就業,這樣更有利于產教融合的深度發展。

(六)完善評價體系

由校企雙方聯合組建評價專班,對學生進行評價,總體按照學校和企業1∶1學分標準。第一學年,學校和歌爾培訓中心按照9∶1的比例進行學分評價;第二學年,學校和歌爾培訓中心按照4∶6的比例進行學分評價;第三學年,學校和歌爾培訓中心、實習車間帶教師傅按照2∶2∶6的比例進行學分評價。

四、產教融合培養職業技能人才的具體措施

(一)組建辦學實體,探索辦學經驗

早在2010年歌爾公司就開始了校企合作的探索。最早與各個學校開展以冠名班、訂單模式為主要形式的委托培養,以接收學生實習實訓為主要途徑,主要為解決技師數量短缺、應對企業快速膨脹發展的需求問題。基于學校培養什么樣的學生、企業就用什么樣的技師,沒有實際解決人才供給與需求“兩張皮”的問題。2011年,在濰坊市政府的支持下,歌爾公司與濰坊學院共建二級學院——歌爾科技學院,組建辦學理事會,組織學生定向到企業參與實習,至今招生已突破1 000人。限于當時的體制機制,無法實行學分置換,無法將企業用人標準直接移植于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教學改革不深入,產教融合不到位,學生培養質量不高。

(二)聯合開發課程,深化產教融合

2015年,歌爾公司根據自身發展需要與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濰坊職業學院等9家院校開展現代學徒制的試點工作,取得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企業資格, 2017年與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共建機械設計與自動化專業,成立產教融合型二級學院歌爾學院,共同招生,將歌爾公司崗位用人部分標準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聯合開發了“AUTO CAD”“機械制圖”“機械零價加工與質量控制”“CREO3.0”“數控銑床編程與加工”等課程,探索學分置換,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三)暢通內部技師成長通道,推動產教融合

為系統解決技師需求側和供給側矛盾,2015年起,歌爾公司對技師崗位每個級別所要學習的課程及內容進行重新整理,開發了8 400門微課程,建立起與崗位相關的近30萬道試題的試題庫,保證內部人才培養的有效且持續進行。形成歌爾特色應知應會知識清單,每月開展技能評定,對符合條件的技師進行快速晉升。這種基于標準、系統有序地開展培養、考核、技能評定工作,實現技能人才自驅式能力提升的體系,使員工具備了較高的職業技能,且擁有了較大的成長空間和與能力匹配的價值回報。隨著公司規模的不斷擴大,公司對技師體系又進行了重新構建,分為兩個群體:一類是技師,即具有豐富業務知識和熟練操作技能的技術工匠,在生產現場通過所掌握的技能技巧獨立或者協同完成生產任務,以動手為主;一類是工藝師,即定位于現場高難度、復雜零件的加工交付,并能優化工藝流程、提升生產效率、沉淀技師知識和經驗等的技師,以創造性動手為主。工藝師的培養難度遠大于技師,動手能力較強的職業院校學生就成為了工藝師的首選群體。為此,歌爾公司與相關職業院校合作,探索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旨在將職業院校學生培養成符合企業和行業需要的高精尖人才。

(四)構建“1+1+1” 匠造人才培養模式

在實施“1+1+1”模式之前,歌爾公司與合作高校共同制定三年的人才培養方案,將歌爾公司的用人標準植入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將歌爾技師需要掌握的技能素養與高校技能理論進行融合,開發新的課程,制定配套的評價方案,確保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實現畢業就上崗。其中,第一個“1”是指在第一學年,合作高校將有意了解歌爾、未來參與歌爾建設的優秀學生推送給歌爾公司,公司按照自己的篩選方式,選定參與培養的學生并組建“歌爾匠造班”。學生在校學習基礎理論,開展企業游學活動,歌爾公司派駐校導師指導學生職業規劃并將企業文化課程導入,讓學生對歌爾公司的價值觀產生認同,這個過程被稱為“共識”。第二個“1”是指第二學年,歌爾公司把對歌爾有認同感、與歌爾價值趨同的學生甄別出來并吸收到歌爾與學校聯合舉辦的培訓中心學習,職業院校選派專業教師、公司選派優秀工程師、工藝師聯合教學,將歌爾公司生產線同步使用的生產設備調配到實訓中心,將教學環境模擬成生產現場,將歌爾公司的實際生產項目轉化為教學案例,實施“現人、現物、現場、現時”的項目式教學,讓學生在這里完成必修課程和融合課程(選修課程)學習,讓學習過程更符合生產實際,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學生在大二培訓結束后按培養標準進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學生頒發合格證書,學生憑證書進入企業實習。第三個“1”是指第三學年,由學院教師帶領,在生產車間頂崗實習,按一個師傅帶4個徒弟的比例配置,采用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通過師徒傳幫帶,在生產線上磨礪、鍛造學生,提升其技能素養。學年結束后,對學生進行技能素養等級認定。這兩年的培養過程合并稱為“共融”。學生畢業后,對愿意到歌爾公司參加工作的,企業按規定辦理入職手續,按歌爾培訓中心認定的等級落實待遇;不愿意到歌爾公司參加工作的學生,可以參加其他企業的招聘。這個過程被稱為“共享”。通過“共識、共融、共享”三個環節,形成了產教融合的“歌爾模式”。

(五)推進產業學院建設

2020年11月,教育部領導同志視察了歌爾匠造班,肯定了歌爾公司產教融合的做法,對歌爾“1+1+1”匠造人才培養模式給予高度評價,這給了歌爾公司極大的鼓勵。教育主管部門加大支持力度,保障教育資源,召開區域第一屆產教融合論壇,推廣“1+1+1”匠造人才培養模式和歌爾公司產教融合的經驗做法;同時,要求市產教融合研究院(產教融合專設機構)聯系更多省外高校,宣傳歌爾公司產教融合的經驗。2020年底,歌爾培訓中心從規模、師資、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評價方案等方面都具備了產業學院的必備要素,教育主管部門支持以歌爾培訓中心為依托,與9所高職院校合作,建設歌爾產業學院?,F在,第一屆入學的236名學生中有187人已進入生產崗位,其中121人取得本科生薪資待遇,3人獲得碩士生薪資待遇,學生的培養質量和對企業的忠誠度大幅度提高,得到企業的高度認可。

2020年7月,工信部、教育部聯合印發《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在濰坊市政府的主導下,歌爾公司首先與曲阜師范大學簽約聯合共建現代產業學院,同步開展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和課程研發,在“1+1+1”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推出“2+1+1”人才培養模式,搭建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現已完成本科融合課程開發。2021年曲阜師范大學設立獨立招生代碼,單獨招收200名學生進入現代產業學院學習,這是山東省內第一個按照現代產業學院要求、對照標準建成的現代產業學院。2021年,歌爾公司又先后與濱州學院、山東理工大學等院校簽署合作共建現代產業學院的協議。

此外,歌爾公司在新型產業社區建設方面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通過加強生活配套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投入,積極推進“產城互動、產城融合”,在高新區東方路建成了“產學研居”一體的產業載體——歌爾生活廣場,較好地解決了公共服務不足、人才集聚難、社會管理難等問題。

五、產教融合培養職業技能人才的策略建議

第一,拓展行業服務領域。產業學院應面向社會開展技能培訓服務,為社會貢獻企業力量,幫助政府利民政策的落實。出資組建行業性或區域性的產教融合(職業教育)集團,開展大規模、成體系的人才培養;主動承擔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試點任務,申請實施1+X證書(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的試點任務;取得與合作職業院校共享的知識產權證明(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軟件著作權等);繼續深入對企業內部技師和工藝師工作規范進行改革,不僅在企業內部形成規范,還應形成行業規范,成為行業標準。

第二,擴寬合作辦學范圍。企業應主動與省內外院校溝通,積極建立合作關系,通過完善績效考核和評比制度,切實提高帶隊實訓教師的福利待遇。并與高校聯合調整學校教師的考核體系,增加教師指導學生社會實踐的考核標準,影響教育主管部門制定參與產教融合的教師職稱評定辦法。通過這些措施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積極投身到產教融合中來。

第三,與時俱進更新教材。企業應根據產品的更新換代,派專門的技師和工藝師與高校教師及時溝通,將行業變化和專業知識相結合,持續不斷地優化教材。在理論知識內容上要跟上前沿技術,在實踐操作上要達到一線產品要求的技術水平,讓產教融合服務于行業技術的更新和發展。

第四,持續推進產業社區建設。在現有生活廣場的基礎上,應向產業社區繼續推進,建設以都市型產業為目標,在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制造業高端環節和科技型板塊集聚的基礎上,使都市化生活方式與現代產業發展相融合,產業形態與自然城市生態相協調,宜商與宜居環境共生、經濟繁榮與社會和諧相統一的社會經濟形態,促進工業化與城市化、經濟與社會的深度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WANG J H. On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olicies, 2020(7): 53-58.

[2]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的根本問題是學問化——徐國慶和他的《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模式:技術學范式》[J].職業技術教育,2006(9):37.

[3]周勁松,溫宇.區域職業教育產教結合的政策需求與機制創新[J].職業技術教育,2010(10):45.

[4]陳年友,周常青,吳祝平.產教融合的內涵與實現途徑[J].中國高??萍?,2014(8):33.

[5]羅汝珍.市場經濟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21):8.

[6]邢暉,李玉珠.民辦高校產教融合現狀調查與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5(36):24.

[7]馬慶發.切換發展動力從就業導向邁向需求導向[J].職業教育周刊,2016(8):3.

[8]陶詠梅,胡興啟.校企合作實現產教融合的路徑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4(29):257.

[9]李煥玲.校企合作實現產教融合的路徑研究[J].教育學文摘,2020(25):25.

[10]郜冰媛,張素紅.產教融合的理論內涵與發展路徑研究[J].內江科技,2020(9):136.

[11]沈晨晨.完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生態系統的路徑研究[J].科教之窗,2020(9):44.

[12]陳翔峰.我國開展校企合作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73.

[13]陳新民.區域經濟視野下的新建本科轉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56.

[14]賀星岳.現代高職的產教融合范式[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147.

[15]冷森林,石維,姜菁菁.地方高校與企業產教融合模式探討[J].才智,2016(30):55.

[16]王宇平.地方應用型本科院?!爱a教融合”模式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6(20):73.

(責任編輯:楊在良)

Exploration on the Mechanism and Strategy of Cultivating Vocational Skills Talents by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s: Take the Practice of Geer Co., Ltd. as an Example

TIAN Yuan-xun1, WANG Li-hong1, LU Xiao2, YANG Ji-hong1

(1.Weifang Industry &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stitutute, Weifang Shandong 261000, China; 2.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this regard,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education chain, talent chain, industrial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are the urgent requirements for promoting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human resources supply side.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enterpri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alent training. Taking Goertek Co., Ltd.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Goertek), a high-tech private enterpri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on talent training, analyzes the motivation, path and mode of goer talent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vocational skills talents; mechanism;measures

作者簡介:田元訓(1964—),男,濰坊市產教融合研究院執行院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王麗紅(1981—),女,博士,濰坊市產教融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產教融合;盧曉(1997—),女,天津大學教育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理論研究;楊繼紅(1977—),女,博士,濰坊市產教融合研究院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產教融合。

基金項目:山東省教育廳2021年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產教融合背景下‘雙主體、三場景、四機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歌爾匠造班為例”(項目編號:2021256)

猜你喜歡
產教融合機制策略
例談未知角三角函數值的求解策略
我說你做講策略
自制力是一種很好的篩選機制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3:06
高中數學復習的具體策略
數學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4
淺議物流管理專業的產教融合
東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47:23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半p師型”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科教導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06:05
校企協同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機制
計算機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0:13
產教融合提升課程有效性的思考
文教資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7:24
破除舊機制要分步推進
中國衛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12
注重機制的相互配合
中國衛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蜜臀AV在线播放| 婷婷午夜影院|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 99在线观看国产|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精品国产www|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午夜精品区| 天堂在线亚洲| 免费一级毛片|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91视频青青草|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999精品在线视频|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欧美69视频在线|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国产91精品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日韩无码黄色|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免费|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欧美午夜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国产极品嫩模在线观看91|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毛片一级在线| 久久精品视频一|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色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尤物视频一区| 国产第四页|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日韩高清一区 |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青青久视频|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97国产在线视频|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第一色| 激情乱人伦|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九色综合视频网|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成a人片|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久久a毛片|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亚洲黄色高清| 高清国产在线|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国产免费看久久久| 成人亚洲视频| 久久精品视频一|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