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鄧茜文,女,漢族,河南信陽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智慧健康養老。
摘 要:“非正式養老”和“正式養老”相結合的方式產生一種新的型養老模式——互助養老,它內含了年齡、興趣、愛好等相當的老年人圍繞養老過程中彼此的需要, 而形成的一種互幫互助、互相照顧的養老方式。社區老年社工應高度重視老年人群體人口規模和社會發展特征、老年人關系紐帶特征、組織特征的異質性,關注老年個體需求和身心特征,協助老年群體實現由“被贍養者”到互助者角色轉換和自我價值,通過整合社會資源,構建社區照顧視角下“非正式養老”和“正式養老”相結合的新型養老模式,保障這種發展潛力大的養老模式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非正式養老;正式養老;互助養老;社區照顧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2.026
隨著全球社會老齡化的不斷加劇,由社會老齡化引發的養老問題在我國尤為突出。由于農村的一些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外出務工、經商、求學,導致了農村“空巢、留守、獨居”老人的數量急劇增加,傳統家庭養老的優勢正在逐漸弱化,而“非正式養老”和“正式養老”相結合的方式產生的養老模式更適合我國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1 農村養老的概況
農村傳統文化根深蒂固大部分農村老年人深受傳統文化(“落葉歸根”“故土難離”)情結的影響,更希望能夠在自己的家鄉安度晚年。但農村社區養老制度、基礎服務設施不夠完善,也不能滿足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為此,2012 年民政部批準,民間投資的“北京愛心互助養老中心”成立,讓空巢老人過著“離親不離情,享樂在家門”幸福的晚年生活。隨后全國各地開始效仿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前屯村互助養老方式,探索適合農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上海市民奉賢區首創“四堂間”、四川眉山農村積分養老、陜西省留旗營村開展“一幫一”“一幫二”“多幫一”的互助養老等服務活動,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需求,最大限度地減輕照顧者的壓力,增進老年人彼此間感情,實現自身價值。
當前,在農村開展的“非正式養老”和“正式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模式,是通過健康老人幫助年老體弱的老人,年輕老人幫助年紀大的老人,有專長的老人幫助沒有專長的老人,進而使低齡老年人和高齡老年人在“互助”的過程中,通過互相搭伙做飯、出行服務、聊天等日常照料的友愛互助,不僅增進了彼此間的感情,而且也實現了低齡老年人由“被贍養”到“自助養老”的角色轉換。
2 農村“非正式養老”和“正式養老”的養老特征
關系的形成是隨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互動產生的,農村“非正式養老”和“正式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模式的長遠發展離不開老年人的社會人口特征,更離不開互助養老關系。而連接互助養老關系的橋梁是“聯系紐帶”,這種聯系紐帶來自親情、友情、同事情、朋友情等。筆者根據從Z鎮12所互助幸福院實地調研中收集到的資料,結合從抽查的 6 位老人的個案中對互助養老關系的聯系紐帶做進一步地探究。
2.1 以地緣為紐帶的鄰里互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較多,家里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小孩,造成了較多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現象。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鄰里之間秉持著“你有困難我幫你,我有困難你幫我”的理念,時間久了,彼此之間的感情自然地也就深了,變得更加信任和依賴對方了,不是親人勝是親人。而這種“鄰里互助”的方式,不僅解決了農村養老難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滿足了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案例一:60 歲的張奶奶和 75 歲的羅奶奶曾是多年鄰居,兩位老年人兒子長年在外務工,兩個人在互助幸福院,互相照料、互相慰藉,相處得十分融洽。有一次,張奶奶夜晚吃壞東西了,半夜肚子疼,羅奶奶發現不對,及時給互助幸福院里的負責人聯系,最后大家齊心協力把張奶奶送到衛生所得到了及時治療。
案例二:73 歲的李奶奶和 80 歲的汪奶奶生活在同一村,兩人做鄰居有三十多年了,李奶奶平常閑著沒事喜歡做包子,每次李奶奶蒸包子都會送一些給汪奶奶, 和汪奶奶共享。兩位老年人的老伴身體都不能自理,兒女也都長年在外工作,無奈之下通過在互助幸福院里互助搭伙做飯,互相照顧,相處得十分和諧融洽。
以地緣為紐帶的鄰里互助中低齡老年人通過鄰里親情關系,利用鄰里之間左鄰右舍的地緣條件,向高齡老年人提供心理和身體的幫助,小到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情感慰藉等;大到生病買藥、陪同看病、找醫生等,拉近老年人彼此間的距離,增進彼此間感情、信任和依賴。
2.2 以血緣為紐帶的親人互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從農村傳統思想觀念出發,親人之間以血緣為紐帶的互助,能夠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這種以血緣為紐帶的互助養老,是通過以親情關系為紐帶,在家庭成員、親朋好友等自愿的基礎上,至少兩人結伴進行自我管理的互助養老。通過這種血緣關系的互助,老年人之間更容易溝通、理解和包容,不僅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而且由于血緣關系讓老年人之間相處得更愉悅。
案例一:73 的吳奶奶和她的兩個妹妹,老伴均已去世,兒女都長年在外工作,回家看她們的次數非常少,兩位老年人便選擇在 Z鎮互助幸福院養老。這兩三年里她們在互助幸福院里過得十分幸福。吳奶奶身體不能自理,兩位妹妹負責照料吳奶奶的日常起居,平時講講笑話,讀讀《快樂老人報》《故事會》《健康報》等雜志逗吳奶奶開心,平時互助幸福院舉辦的老年人知識競答、老年人講座等活動都會推著輪椅帶吳奶奶參與。吳奶奶說,正是她的兩位妹妹平日里無微不至地關懷和細心照料,才讓她每天好心情,她很喜歡現在的生活方式。
案例二:90 歲左右的于奶奶和她的兩個妹妹在互助幸福院里相處十分愉悅。她們的兒女也都長年在外各有家庭,回來次數有限,她們選擇在 Z 鎮互助幸福院里養老。于奶奶腿腳不便,耳朵不好使,大妹妹便負責照料她的日常起居,二妹妹負責照料她的一日三餐。三位老年人都有各自退休金,基本的日常生活花費還是夠用的。這三位老年人在互助幸福院里從來沒有吵過架。于奶奶告訴我那是因為, 愛是根本,她們彼此之間沒有怨恨,互相包容、理解;同時,她們有個好家訓: 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三位老年人平時喜愛收聽廣播、看新聞聯播、訂閱《快樂老人報》《故事會》《健康報》等報紙雜志,不忘學習,緊跟時代步伐。
以血緣為紐帶的親人互助養老中低齡老年人通過血濃于水的親情關系,向高齡老年人提供心理和身體的幫助, 其中,低齡老年人不僅提供專業服務,還扮演著服務提供者的角色。他們秉持“愛是根本”的理念,加之血緣關系,更能讓老年人之間相互包容、理解,更懂得珍惜和保持親情。通過這種血緣關系的親人互助,讓老年人彼此之間心與心的距離更近了,更有利于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質量。
2.3 以業緣為紐帶的同事互助
隨著我國互助養老的興起,為了與我國人口結構和社會發展步調相適應,減輕農村年輕人養老負擔,破解養老難的難題,我國農村養老服務在追求創新性和長效性的基礎上,需探究更多能夠適合和滿足老年人的養老生活方式。以業緣為紐帶,彼此間的脾氣、性格、愛好等都十分熟悉和了解,相處起來更容易,更易于溝通、理解和包容。這種互助養老同樣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彼此間相處更自然、更愉快。
案例一:63 歲的黃大爺和 70 歲的王大爺年輕時在一個單位上班,退休后,他們兒女常年在外,不經常回家,兩位老年人便相約著一起來互助幸福院養老。來到互助幸福院已經快三年了,平日除了參加老人知識競賽、知識講座等活動外,就是和老人一起下跳棋、象棋、打牌等,相處得非常融洽。黃大爺喜歡和老伴包餃子,每次包了餃子就叫王大爺去吃,大家在互助幸福院里感到很幸福。
案例二:70 歲的石大爺和 69 歲的李大爺都擔任護林員多年,他倆的兒女常年在外地上班。兩人的關系一直不錯。前年退休后他倆便約著一起來 Z 鎮互助幸福院安度晚年。在互助幸福院里他們就像當年擔任護林員一樣,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彼此支持和幫助,過得十分快樂和幸福。
以業緣為紐帶的同事互助養老中老人由于青壯年時期一塊兒創業,老了一塊結伴養老,彼此間更易于溝通和交流, 使得低齡老年人向高齡老年人提供心理和身體上的幫助真切自然,更能夠激發自身潛能,提高自身能力和實現自我價值;更能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幸福指數。
3 農村“非正式養老”和“正式養老”的養老組織特征
2002 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積極老齡化的理論框架:“保健、健康、參與”三位一體模式,并表明保障健康的充分條件和積極老齡化的本質要求是社會參與。目前,大部分學者普遍認為主動參與社會活動更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低齡助高齡”互助養老是身體健康的低齡老年人對身體不能自理的高齡老年人進行“結對幫扶”,及心理健康、樂觀的低齡老年人對情緒消極、抑郁的高齡老年人開展“結對幫扶”。通過這種“幫扶”,彼此間共同參與、互相協助、互相慰藉、共度晚年、共享養老、增強責任意識。
案例一:71 歲的魏大爺,兒女都在外打工,缺少關懷,患有心腦血管病,且性格有點孤僻。經過村委會走訪,跟魏大爺的兒女進行溝通,讓魏大爺住進了 Z 鎮互助幸福院。院里有一位 60 歲的羅大爺(性格積極、樂觀)在院里給魏大爺許多幫助,讓魏大爺生活充滿了陽光。魏大爺說,他有心腦血管的毛病,有一次病情發作,多虧羅兄弟發現得及時,給我吃了心腦血管的藥,還請了醫生給我治療, 我的病情才沒有大礙。他每天給我講笑話,給我分享生活趣事,逗我開心,我漸漸地變得開朗起來,我現在很依賴和信任他。
案例二:76 歲的李貴華老人行動不便,兒女長年在外務工,食宿都不方便, 村委會走訪發現后,便跟李貴華老人的兒女溝通,讓李貴華老人住進了互助幸福院。在互助幸福院有一位68歲的張奶奶,她平日里喜歡樂于助人,在閑暇時間和李貴華嘮家常,一起在院子里種些花草、蔬菜什么的,時常照料李貴華的日常生活起居。李桂貴華老人告訴我,她很感謝這位張妹妹,讓她每天都很開心。她說,張妹妹是我的精神支柱,我信任她、依賴她。
4 結論
我國農村老齡化問題突出,養老形勢仍然不容樂觀,結合我國農村養老概括,這種“非正式養老”和“正式養老”相結合新型養老模式更適合農村養老需求。通過充分發掘的政府、社會、家庭、老年人自身等方面的優勢資源,激發老年人共同體意識,才能更好地挖掘農村老年人人力資源優勢,既能滿足農村人口所面臨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養老需求,又能緩解農村常年外出務工青壯年所面臨的養老壓力,更能幫助當前農村老年人舒適地度過自己的晚年生活。為此,需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社會參與、各方聯動多渠道挖掘發揮老年人資源優勢。
參考文獻
[1]王強.河北省農村互助養老模式——以肥鄉縣為例[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14:13-14.
[2]中國探索以互助養老讓農村老人“頤養天年”[EB/OL].http://news.163.com/13/0113/11/8L3J6I2J00014JB5.html.
[3]東方上海政務.奉賢區首創“四堂間”模式 探索不離故土的農村互助式養老[EB/OL].http://shzw.eastday.com/shzw/G/20190912/u1ai12828012.html.
[4]眉山農村互助養老新模式:積分養老 服務別人反哺自己[EB/OL].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80621/000885191.html.
[5]萬仁濤.互助式養老:破解農村養老難題的 3 種可行路徑[EB/OL].https://www.sohu.com/a/338595498_120088874.
[6]程勇,賀常梅.拓展老年人社區照顧是最佳選擇[J].人口與發展,1999,(2): 26-29.
[7]楊靜慧.互助養老模式:特質、價值與建構路徑[J].中州學刊,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