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萍
摘 要:確立并執行雙減政策,促使小學校園需將工作的重點放置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及小學生負擔的減輕方面,尤其是在設計數學學科的作業中,更是需要對以往大量布置習題的作業形式做出轉變,通過高效率的減負,來促使小學生具備濃厚的學習興致,也對其個性化能力的培養及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本文將重點針對雙減背景下設計小學數學作業的策略予以細致研究。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結束小學數學學科的課堂教學活動后,教師若沒有科學設計課后作業,要求小學生完成海量的數學習題,將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不利于小學生學習興致的激發,增加學習壓力與負擔,從而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產生逃避、抗拒等心理行為。因此,教師必須要對雙減政策的實施有正確的認識,科學設計課后作業,確保小學生能夠在減輕課業負擔的同時,達成鞏固知識的作用,也具備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促使其在數學方面可取得理想的成績。
1結合學情,分層設計數學作業
在數學作業設計先期,教師需深入了解小學的學習能力與狀況,從而將其思維、理解等能力的差異作為依據,對作業做出分層式設計,確保所有小學生均可以在學習中有所收獲。例如:教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結束后,教師想要減輕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同雙減政策相符,可以設計個性化的作業,設計作業內容的難度不一,從而引導小學生依據自身的能力與興致自主選擇。如基礎較薄弱的小學生可以先完成“看圖寫分數”的作業,促使其能夠對分數的概念等基礎知識有所掌握,隨后再逐步加深難度,挑戰自我,以便掌握更多有關分數的知識;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其布置一些較高難度的應用題,如將10m的麻繩平均分成20段,每段有多長、每段占全長的幾分之幾,并要求這部分學生幫助基礎薄弱的同學,以便共同進步,共同掌握更全面的分數知識。
2提高深度,設計探究性作業
持續發展教育事業的背景下,教師仍需強化課后作業的設計,重視深度的提高,探索一些能夠讓小學生探究的作業,從而激發其完成作業的興致,也積極完成數學知識的鞏固與學習,同時,也在探究性的作業中,養成良好的發現問題以及解答問題能力,通過小學生動口、動腦、動手的綜合運用,來更加全面的掌握數學知識,也實現創新思維的養成[1]。例如:在完成《圓的周長和面積》一課教學后,教師可以為小學生布置自主動手的探究性作業,鼓勵小學生發現家中存在的圓形物體,如圓形杯墊、圓形鐘表、圓形鍋蓋等,要求其自主利用尺子測量,并依據課堂中所學習的知識,計算這些圓形物體的周長和面積,通過采取此種方式,所獲取的學習效果能夠優于向小學生大量布置練習題,可以有效激發小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致,通過自主設題、自主解答,從而實現思維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提高,不僅符合雙減政策所提出的各項要求,同時,也為小學生更加有效的鞏固、學習數學知識起到有利的協助作用,切實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成效。
3結合生活,設計生活化作業
在日常生活中,不僅時常能夠看到數學知識的“身影”,還可利用數學知識解答生活問題。但是,就當前的現狀來看,多數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期間,普遍都以應用基礎知識為主,設置的應用題背景也過于簡單,難以充分結合小學生的日常生活,造成小學生雖然掌握了數學知識,卻難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有效應用[2]。因此,身為一名數學教師,想要在雙減背景下達成優化作業設計的目標,就必須要對日常生活與數學知識的關聯有高度的重視,在作業的設計方面,重視應用性的提高,確保小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得到實踐,通過數學的層面來發現問題、解答問題,知曉數學的魅力與樂趣。例如:在講解《小數乘法》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為其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業,引導小學生在逛超市的途中,觀察價格簽上的價格,提出一些問題,如“牛奶的價格是3.5元一袋,買5袋需要多少錢?”、“這個品牌的橙汁買三瓶一共9.9元,另一個牌子的橙汁2.8元一瓶,買三瓶的價格是否比另一種買三瓶9.9元的品牌合適?”隨后,通過計算來獲取正確的答案。通過采取此種方式,能夠減輕小學生在家中大量計算“小數乘法”習題的壓力,避免其對完成作業產生抗拒心理,促使其更加積極、自主的參與到數學知識的鞏固及學習行列中,協助其更全面的掌握數學知識,并且在生活中保障數學知識的充分應用,不僅符合雙減政策,也充分發揮出課后作業的真正作用。
結束語
綜上所述,布置課后作業的目的是協助小學生鞏固、記憶數學知識,而想要保障小學生具備學習知識、完成作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師就必須要對作業的形式及內容積極做出轉變,強化作業的趣味性與實踐性,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致,確保其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夠達成培養各種能力的目標,同時,不僅增強小學生的學習質量,減輕課業負擔,符合雙減政策的各項要求,也促進小學生在數學方面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包碧宏.“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思考[J].當代家庭教育,2022(12):38-41.
[2]孫玉玲.“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0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