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萌
摘 要:重農學派在法國社會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中國傳統重農抑商政策對于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從兩者的相關性出發,通過分析兩者存在的不同和相同之處,得出具體的結論,進而借鑒重農學派與中國古代重農思想的一些理論和政策主張,對于我國社會的發展能夠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重農抑商;重農學派;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F091.3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10-0004-03
17—18世紀,歐洲興起了長達百年的“中國熱”。中國傳統重農抑商思想和法國重農學派之間的碰撞,對于我們今天農業和經濟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對法國重農學派的理論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作為西方經濟學家中最先關注中國的群體——法國重農學派,對中國的興趣點也主要是集中于經濟方面。法國重農主義者在財富流通、稅收政策、自然秩序、凈產品生產和國家經濟職能等方面的經濟思想都與現代社會中的政治經濟學領域有關。他們的經濟思想并不僅僅局限于某個經濟實體,而且還與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有關,揭示了個人和國家需要理解和遵守的社會中的經濟規律。法國重農主義是法國古典經濟學的主要代表,產生于17世紀,但與古代中國相比,中國最早的重農抑商學派誕生于西周時期,比法國重農主義要早將近兩千年的時間。一個國家糧食是否充裕,是關系到社會是否穩定的大事,因為在大部分人餓肚子的情況下,社會就會發生動亂。因此,農業的發展直接影響到人民生活的穩定,國家的繁榮昌盛。
一、中國傳統重農抑商主義
(一)發展脈絡與內容
《周禮》有“司市”之官,掌管聽斷市場的爭訟、經之道、度量單位和各種禁令。有管理商品交易“市刑”之法,小刑公布以示罰,中刑游街以示罰,大刑鞭撻以示罰。其中有觸犯刑律的,就交給司法官處置。在先秦時期統治者實行“獎耕戰”“抑商賈”的政策,這成為我國古代社會重農抑商發展的雛形。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器牛耕技術的飛速發展,農業生產力的進步。統治階級更加重視農業的發展,故農為“本”,商為“末”的觀念速成。秦朝實行商鞅變法,“重農抑商”。一方面,從法律上確認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土地買賣合法性;另一方面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因棄本求末,或游手好閑而貧窮者,全家罰為官奴。禁止商人經營糧食交易,以杜絕其囤積居奇、投機牟利。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頂峰,唐官府曾頒布商品、市場、物價管理、度量衡和外貿管理等經濟立法,促進經濟空前發展。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了中國。秦朝為了鞏固統一,全面開始實行法治。以法律形式正式規定對農業的重視,規定農業生產的發展。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頒布一系列的法令,包括商品、市場、價格管理、度量衡、外貿管理等方面的法令,促進唐朝的經濟空前發展。但是仍然有一些政策強調農業,打壓商業。唐朝有一項法令,專門禁止商人騎馬。宋元時期頒布了“打壓商業”和“壟斷”法令,元代的經濟立法以宋朝為范本,在宋朝經濟的基礎上,對鹽、茶、酒、金屬等國家重要的部門實行官方壟斷禁令,以此來保證國家財政收入,以鞏固國家的財力。明清時期實行禁海政策,切斷對外聯系,避免與外商的往來。
(二)對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影響
縱觀中國古代的社會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我國古代社會的發展不管在哪個朝代都受到上層統治階級政策的影響。重農抑商作為中國古代當時的統治階級治國理政的政策,十分適合當時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使中國逐漸成為世界上最繁榮的國家,尤其是在唐朝時期。古代“絲綢之路”開通,唐時各國朝貢參拜及鄭和七次下西洋等,都是中國當時國力強盛的表現。中國古代社會的繁榮發展,封建社會長期穩定都離不開這種政策的保駕護航。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政策的負面影響,即導致近代中國百年的屈辱歷史。15—16世紀當世界其他各個國家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時候,我國社會仍然沉浸在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社會經濟形態,這種做法嚴重違反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導致了國家的落后,給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阻礙。在近代社會當世界上其他國家爭先恐后實現資本主義革命的時候,我們仍然做著我們天朝上國的美夢。落后就要挨打,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經濟政策制定和實施必須符合社會發展規律,這樣才能符合歷史潮流。
二、法國重農學派農業經濟思想的基本內容
(一)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價值
農產品是真正的財富,農業是財富的源泉。重農學派認為,只有農業才是具有直接生產價值的。農業能夠生產和再生產出對人類有用的物質材料,同樣也能夠創造出社會財富。重農主義者對真實財富的理解,“就是不斷地更新的財富,為了滿足生活上的欲望,取得方便,獲得享樂,是人們經常需要,經常能夠以一定代價取得的財富。”[1]重農主義者認為農業可以增加一個國家的總財富,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除了意識到農業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外,他們還認識到農業在增加收入方面的作用。從事農業生產不僅能夠創造財富,還能夠創造更多的新財富。換句話說,它可以增加社會財富的總量。從人類文明起源的角度看,人類要生存和發展,首先必須要從事農業勞動,獲得必要的生存資料。人們要想繼續獲得更多的物質生產資料進行交換和消費,就必須繼續進行再生產,才能獲得更多的農產品,從而獲得更多的財富。正是因為土地能夠生產和再生產出來生存、交換、消費的農產品,這逐漸使土地本身才成為財富,成為經濟活動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必須重視農產品的生產和再生產,即高度重視農業。
他們認為:“土地不僅能養活耕作者,而且能提供大部分國家所需要的費用,僧侶的1/10稅,土地所有者的收入,租地農場主的利潤,租地耕種者的利得。君主、僧侶、土地所有者的收入,租地農場主和他雇傭來耕種土地的工人的利得等,通過它們的支出,而分配于其他階級和職業的人們之間。”[1]也就是說,只有農產品才是最原始、最純粹的財富,這種財富往往也是最容易得到的財富。農業不僅可以再生產出財富,而且同樣也能夠再生產出更多的物質資料。在農業再生產的過程中,除了彌補再生產花費的財富、消耗的成本外,它還可以再生產出更多的物質生產資料,創造出更多的財富。超過生產成本的剩余財富或純凈產品就是農業生產的凈利潤,它同樣也構成土地的收入。這種來自土地的財富是一個國家進行原始財富積累的重要手段。22271C29-D874-45E9-8828-D965BC6E098C
(二)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農業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進行物質生產資料的耕種是居民生存和致富的重要手段,也是統治階級財富積累的手段。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和居民消費最終都來源于農業勞動產品的耕種。因為“君主和人民絕不能忘記土地是財富的唯一源泉,只有農業能夠增加財富。因為財富的增加能保證人口的增加,有了人和財富,就能使農業繁榮,商業擴大,工業活躍,財富永久持續地增加。國家行政的成功,都依靠這個豐富的源泉”[1]。社會上的其他行業能夠發展都是以農業的發展為基礎的,所以是不能把農業同其他行業分隔開的。重農主義者認為,國家為了維持政府的日常開支和經濟運轉,向居民征收的土地租稅,是以土地再生產出來的物質財富為基礎的。土地稅雖然以貨幣來進行支付,但是貨幣卻是由土地生產出來的財富進行兌換得來的,所以也就是用再生產的財富來繳納賦稅。重農主義者同時也主張對土地實行單一稅收政策,因為從生產到再生產的這個過程是單一的。重農主義者按照土地所有權和耕作者的不同,將其分為土地所有者和土地耕作者。土地所有者從土地中獲得的物質生產資料的收入,是由土地耕種者以土地租金或土地租賃費的形式支付給土地所有者。
(三)重視農業的自由貿易
農業的自由貿易在社會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國際貿易中,往往以最基本的物質生產資料為交換前提的國家,往往比出賣奢侈品的國家能夠獲得更多的財富。為了盡可能使本國經濟的獨立性延續下去,不依賴于其他的國家,在與其他國家的貿易中處于優勢地位,只從外國進口奢侈品,而把生活必需品賣給其他的國家。一個國家如果能夠以土地為基礎,來保證本國的農產品的需求,就能完全不依賴其他國家而獨立,即使這個國家不以工業為發展基礎。擴大農產品對外貿易,不僅可以交換到奢侈品,而且能夠使國家得到更多的財富收入。“因此,農業對外貿易自由是維持農產品價格和發展農業生產的主要且不可或缺的手段。通過農業對外貿易的發展,擴大農產品的銷售,可以使農產品的價格得到穩定和提高,從而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最終促使國家財富和收入增加。”[2]如果農業和商業齊頭并進,互為補充,很快就會使國家走向繁榮和富強。
三、中國古代重農抑商與法國重農學派的聯系
(一)兩者之間的相關性
首先,中國古代重農抑商與法國重農學派都強調農業的第一地位,強調農業發展在政策中的優先地位;其次,兩者都認為,農業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是位于首要地位的經濟部門;最后,法國重農主義者對社會階層的劃分方法,與中國古代對階層的劃分方法極為的相似。法國重農主義是法國古典經濟學的主要代表,產生于17世紀,其中的很多思想都受到中國古代思想的影響。但與古代中國相比,中國最早的重農抑商學派誕生于西周時期,比法國重農主義要早將近兩千年的時間。因此,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一個國家糧食是否充裕,是關系到社會是否穩定的大事,因為在大部分人餓肚子的情況下,社會就會發生動亂。因此,農業的發展直接關系到人民生活的穩定以及國家的繁榮昌盛。
(二)兩者之間的區別
中國古代重農抑商與法國重農學派產生的時代背景和代表的階級利益有所差異,對農業的側重點不同以及實施的具體措施不同,而且重農主義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理論學說,而中國古代重農抑商只是一個不斷延續的國家政策,因此兩者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1.社會背景方面。中國古代社會,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從春秋戰國以來實行重農政策,對于傳統的商業一直處于一種打壓狀態。探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封建統治而實行的一種政策。法國重農主義思想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產物,是重農學派反對封建體制的思想主張。中國重農思想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的產物,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主張。18世紀的法國雖然資本主義經濟有了發展,但主要還是以小農經濟為主,隨著法國國內社會危機的發展,法國統治者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經濟政策來緩解法國國內社會矛盾,于是重農主義應運而生。
2.思想基礎方面。中國古代的重農思想基礎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在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三者中,處于最高利益地位的是國家利益。二是重義輕利,義利之辯中,農為國家大義,重農就是重大義;商為私人之力,抑商就是輕私利。法國重農學派的思想基礎是自然秩序。重農主義把自然秩序看成是上帝為了人類的幸福而賦予的秩序,社會秩序一定要與自然秩序相結合。自然秩序是一種自然狀態,這種狀態能夠維持在平衡和永久的狀態,因此人類社會想要自然永恒地發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3.政策方面。中國古代的稅收政策開始于公元594年,具體稅收政策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春秋戰國時期的“初稅畝”、唐朝的“兩稅法”、北宋時期的“方田均稅法”“募役法”、明朝后期的“一條鞭法”和清朝的“攤丁入畝”等稅收政策。這些稅逐漸減少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對待商業征收重稅。法國重農學派認為稅收占國民收入的比重要適當。農業是社會財富的唯一源泉,君主想要增加稅收,就要扶持農業生產,實行單一地租稅,降低征稅費用;提出公平合理的稅收原則。
結語
中國傳統重農抑商與法國重農學派雖然兩者在本質上有著明顯的差別,但是任何政策的實施都帶有一定的階級性,同時還代表著統治階級的利益。法國重農主義表現的是對封建主義的反對,而與之相反,我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是典型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思想主張,目的就是維護封建統治。即使是在兩千多年來的今天,農業問題依然是我國發展經濟建設首先要面臨的問題。因此,我國當前實行的農村土地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必須保證廣大農民的權益,從農民的利益出發,一切為了農民,這樣才能保證農業現代化的順利發展,才能使我國的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魁奈.魁奈經濟著作選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67-333.
[2]? 田靜.淺析法國的重農學派的農業經濟思想及其對“三農”問題的啟示[J].法國研究,2006,(3):96-100.
[責任編輯 毛 羽]22271C29-D874-45E9-8828-D965BC6E09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