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遠洵
摘 要:我國開展藥品集中帶量采購(以下簡稱“集采”),有效降低了藥品的價格。大型醫藥企業規模較大,能發揮集采以價換量效應,擴大銷售量,壓縮生產成本,對藥價降低造成的利潤損失能起到彌補作用。集采政策實施以來,研發費用集中,而推廣費用降低,對企業創新具有積極的影響。基于產業經濟學視角,對集采政策的實施進行分析,在追求藥企規模經濟發展的同時,提升研發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從而為藥企發展、擴大創造更大的機會;從市場容量角度分析,集采不會對市場產生太大的影響,依然可以保持藥品市場的穩定性;集采政策對仿制藥有著明確的質量、療效要求,增加進入藥品市場的壁壘,對中小制藥企業會產生一定影響。通過經濟學視角分析,我國醫藥產業開展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可以提高醫藥產業集中度,提高醫藥企業的創新能力,在降低毛利率的同時,也要不斷研發新藥,才能保證我國醫藥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藥品集中帶量采購;醫藥企業;產業集中度;產業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19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10-0034-03
集采可以對藥品價格及時引導回歸到正常的水平,減輕患者經濟負擔,維持我國醫藥行業的穩定發展,對醫療改革也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從而確保群眾病有所醫[1]。同時,集采也是醫療體制改革中重要的一環,推動醫療改革,促進我國醫藥行業的健康發展。我國國家醫保局早在2018年就在多個城市試點,實施集采工作,對多批藥物集采,降低了藥品的價格,降幅達50%,節約藥費達1 500億元。各城市對集采工作方案也在不斷完善,對醫保統籌集采工作設置新的工作模式,在11個省市以聯盟的形式啟動集采工作。為推動我國藥品集采的制度化管理,2021年,國務院發布相關意見,提供藥品集采范圍納入醫保目錄量大、金額高的藥品,要實現應采盡采[2]。各地公立醫療機構參與集采工作中,使集采藥品在全國統一,用于醫療機構中使用。國家衛健委又發布了多個文件、通知,針對集采平臺多、目錄更換頻繁及中選周期短等問題,規范藥品集采工作,以此推動醫療機構的常態化、規范化藥品集采,保證患者用藥需求,落實集采政策,完成集采任務,保障患者臨床用藥。
一、產業集中度分析
醫藥產業集中度是指醫療行業通過市場結構集中程度指標,對買賣雙方規模分布進行分析。以產業組織理論指標對市場結構類型進行劃分,可以對市場競爭、壟斷的程度進行研究。產業集中度會直接影響到市場結構類型,對企業行為、運動績效等產生直接的影響[3]。一般情況下,對集中度評價指標包括市場中企業數量、企業市場份額分布,通過常用指標對這兩項指標進行度量,一般常用度量方式有洛侖茲曲線、赫爾芬達爾—赫爾曼指數(HHI)、熵指數、逆指標及行業絕對集中率(CRn)等,其中對產業集中度度量最常用的度量方式是CRn 和HHI,實現對醫療產業集中度的經濟學分析。
二、集采的實施效果
第一批集采。2020年第一批集采任務中的中選藥,在通用藥品采購中占比達78%。第一批集采選購25個品種藥物,為醫療企業節約費用達253億元[4]。第二批集采。在2020年1月公布了第二批集采藥品名單,競標中有122家醫藥企業,對33個品種藥品報價,涉及多個疾病采購金額達87億。實施集采政策,可以起到通過市場份額換藥品低價,有效降低了藥價,有些藥品降價幅度達80%以上。第三批集采。國家組織藥品集采在山東,55種藥品,采購價下降66.89%,最大88.52%。第四批集采。藥品集采在2021年1月15日。第五批集采。涉及157個品種,降幅達59%。第六批集采。在上海舉辦,對胰島素專項采購,需求量達2億支。
三、集采對醫藥產業集中度的影響
產業經濟學分析產業集中度影響因素:企業規模、市場容量、進入壁壘及法律法規,對各種因素分析,可以使集采對醫藥產業集中度影響進行評價。
(一)對企業的影響
1.對銷售的影響。醫藥產業銷售模式從傳統帶金銷售轉變成帶量采購,實現效率的競爭,消除制度性成本,減少市場推廣費用、營銷費用,以低價高效勝出,減少不必要的代理、銷售,不斷提升藥企的經營管理水平、生產效率,降低藥品生成成本,擴大生產規模,提高企業的經濟性[5]。實施集采后,投資規模小的企業很難在低價競爭中勝出,以規模經濟換取企業的經濟效益,短時間低價中標的方式,對于投資規模小的仿制藥企業,很難實現企業的轉型,不能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對績效的影響。集采的以量換價特點對中標企業明確規定采購數量、份額,招投標報價。中標企業在試點地區為50%以上公立醫療機構提供份額。控制生產成本基礎上,通過集采降低藥價,減少藥品銷售和推廣的支出費用[6]。所以,在占據市場份額基礎上,加大生產量,控制生產成本,能獲得預期的利潤空間。由于中小企業在成本控制、生產工藝上均不及大型企業,經濟體量不足,低于成本報價無法支撐,價格劣勢明顯。同時,中小醫藥企業由于生產規模小,降低藥價投標進入集采名單,也不能滿足市場份額的生產量。所以,集采政策不適用于規模小,技術化低,生產能力不足的中小藥企[7]。
3.對企業創新的影響。由于我國醫藥企業在藥品研發方面起步較晚,醫藥企業主體尚未形成研發創新的模式,集采政策可以壓縮仿制藥的利潤空間,使醫藥企業主動開展藥品的研發和創新。我國大型醫藥企業的生產技術已比較成熟,而且企業有著雄厚的財力支持,可以充分調動醫藥企業的生產研發工作,對藥品生產研發和創新方面提供更多的資源分配,將企業生產主體的仿制藥轉變為自主研發的創新藥,藥品利潤空間明顯擴大,增加至50%以上[8],能有效彌補仿制藥降低利潤帶來的影響。可見,集采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仿制藥發展起到限制作用,為新藥研發創新創造條件。集采價格主要是對仿制藥的控制,對獨家藥品以談判的方式議價,表明醫藥企業未來主要發展方向是實現藥品的技術創新,以此提高企業的競爭力。而中小仿制藥企面對集采政策則仿若進入寒冬,對企業經營和利潤造成極大的影響。尤其是產品線單一、研發能力弱的中小型藥企,企業不能轉型形成創新能力,就會面臨醫藥行業的重組。大型藥企實施集采政策,可以競標仿制藥占領市場,通過集采政策引導,實現醫藥行業新藥的研發,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擴張能力。
通過以上集采對企業的影響各個方面分析,明確集采政策會使很多相關因素發生改變,從而提升醫藥行業的產業集中度。
(二)對市場容量的影響
市場容量改變會對產業集中度造成影響,集采政策用于醫藥產業,可以改變醫藥市場的容量,容量增長受很多相關因素影響,包括我國人口老齡化、慢性病群體增加及人們對健康需求的增加。集采藥品的采購根據市場需求量形成標準,對集采開展科學監管、規范,才能穩定藥品市場容量。維持市場容量的穩定性,才能提升產業集中度,其中大型藥企為獲得市場份額,通過價格競爭,實現企業的兼并和收購,獲取最大市場壟斷,使中小型藥企不得不退出醫藥市場的競爭,以此實現企業的最大利潤。面對醫藥市場激烈的競爭,企業收益下降,可以控制潛在對手進入行業,使行業內資源向優勢企業傾斜,少數大企業增加份額,會明顯提升產業的集中度[9]。
(三)對市場進入壁壘的影響
研究發現,對企業競爭、資金流動產生影響的關鍵因素包括市場進入壁壘,國家政策對藥品質量有著明確要求,而集采政策對藥品質量、療效一致性評價,對仿制藥通用名進行品種的遴選,為企業進入藥品市場增加進入壁壘。傳統仿制藥市場通過廠商推廣藥物后進行銷售,主要規則是先到先得。仿制藥銷售要沖破關系網,通過更多的銷售人員推廣,更高銷售成本投入,才能完成仿制藥的推廣和銷售,使仿制藥價格出現畸形的虛高。通過一致性評價,限制進入市場壁壘可以破除市場生態,引導藥品在藥企間進行低價競爭,實現質量、療效的一致性評價,企業以微利搶奪藥品市場份額,擠出仿制藥虛高價格中的水分。進入壁壘中引入一致性評價,可以使中小型醫藥企業被迫放棄非核心產品,如果無法通過一致性評價,產品線過于單一,研發能力弱,都會對中小企業造成不同程度的沖擊。可見,集采政策下引入進入性壁壘,有效提升了產業的集中度。
(四)對法律法規的影響
醫藥產品的特殊性,市場流通性受政策影響較大,隨著集采政策的實施,對醫藥市場造成極大的沖擊,對市場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也會產生協同作用。對未中選藥品規定藥價,例如,原本未中選藥高于中選藥物價格2倍以上,規定要將價格下降30%,逐步調整到中選藥品價格標準。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影響,使集采政策持續發展,對未中選藥品價格產生影響,對于有專利原研藥,利于企業實現優勝劣汰,實現醫藥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醫藥產業的集中度。
(五)對醫院的影響
藥品帶量采購為藥品降價預留了空間,藥品采購價降低,直接受益者是醫院和患者。醫院采購成本降低,同時降低了患者的購藥成本,甚至影響了醫院績效考核指標,例如:控制藥占比數據,提升醫院滿意度。根據醫院藥品用藥預測藥品集采量,可以實現醫院藥品精準的集采,避免醫院藥品短缺或囤積過多,也能避免醫院正常的經營、運行受到影響。藥品集采的應用,還能阻斷藥品灰色利益鏈,減少醫務人員大處方,減少藥品用量。針對不同地域、專科、收入等因素限制,可以按合同采購和使用,滿足患者對藥品的多樣化需求。藥品集采可以使回款及時到位,避免醫院現金流受到影響,避免醫院正常運行受到影響。藥品招采合一也能消除灰色利益空間,實現招采合一,需要醫院調整收入結構,進行改革,為保證合同采購量,要求醫生先選先用中標藥品,減少大處方、過度醫療等情況的發生,以此提高臨床用藥合理性。
四、國外集采經驗分析
國外醫療與國內醫保體系存在明顯的差異,藥品集采對象、市場范圍存在差異。可是,集采基本原則相同,都是通過以量換價,實現對交易成本的節約。通過國外集采對產業集中度影響,通過經驗分析,為我國集采政策開展,對醫藥產業集中度影響起到有效的借鑒作用。國外醫藥集團采購藥品、設備、耗材為醫療提供者與供應商搭建平臺,通過協商、談判等方式,集中大量購買,以最低價格為客戶節約資金。國外受資本推動,醫療市場需求與供應間進行整合、擴張。近年來,已發展到規模優化的階段,形成大型采購組織,大型采購組織不斷合并,穩定了醫藥市場的集采模式。經HHI指數統計,美國醫藥產業集中度達500—700,降低價格的同時,也能明顯提升醫療機構的績效。醫藥企業的競爭降價,醫藥企業不斷合并,有效提高了市場定價能力,以規模效應降低成本,穩定醫藥產業的集中度,穩定醫療市場穩定的競爭模式。
通過對國外集采經驗的分析,借鑒用于國內大型醫藥企業,可以提升企業的財務績效,增加藥品的銷售量,縮小利潤空間,由于成本控制力強,財務績效會受到積極正向影響。集采政策實施,限制了仿制藥的利潤空間,為藥品研發創新開拓新的發展空間。所以,我國大型醫藥企業應用集采政策,在不斷增加研發投入、技術人員投入的同時,對新型藥物的研發也能彌補集采導致的利潤降低。隨著我國新醫改的深入推廣,我國大型醫藥企業要將自主推廣聯合推廣外包等模式,實現資源的整合,對銷售流程和推廣進行簡化,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提高企業的創造和研發能力。
綜上所述,大型醫藥企業應用集采政策,可以擴大市場份額,壓縮仿制藥利潤空間,拓展藥品研發空間,獲得市場先機,實現企業的良性發展。隨著集采政策的應用,對藥品企業的市場規模、進入壁壘、市場容量等方面的影響進行分析,發現集采政策對醫藥企業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使醫藥產業實現深度發展,進而重塑市場格局,提升醫藥產業集中度。
參考文獻:
[1]? 顧馨雨,周羅晶.我國藥品集中采購實踐的典型特征與啟示[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21,(12).
[2]? 崔嘯天,傅鴻鵬.我國地市級藥品自主采購模式探索[J].衛生經濟研究,2017,(12):48-51.
[3]? 李琛,劉藝敏,王文杰,等.我國藥品集中采購工作回顧與展望[J].中國醫院管理,2018,(9):17-19.
[4]? 安薇,漆立軍,王懿睿,等.湖北省醫療機構落實藥品集中采購工作藥學專家建議[J].醫藥導報,2021,(12).
[5]? 王文鴿,樊銳敏,劉欣,等.某院采用國家帶量采購口服降糖藥物的效果與相關問題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21,(33).
[6]? 馮虹,張玉璽.DRGs 試點的住院費用控制效果分析與推行建議[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116-124.
[7]? 譚清立,周芷婷.醫用耗材帶量采購的醫保支付政策研究[J].衛生經濟研究,2021,(11):6-9.
[8]? 周菁菁,談在祥.國家組織冠脈支架集中帶量采購的實施情況及建議[J].衛生經濟研究,2021,(11):3-5.
[9]? 譚清立,高江源,林岱衡.藥品集中帶量采購政策與我國醫保支付制度的協同作用探討[J].中國藥房,2021,(2):146-151.
[責任編輯 毛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