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青
摘要:科學課堂應當是生動、活潑且充滿科學元素。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意識到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困境,將創新作為重要的教學理念,從而形成有助于學生理解的生活化教學模式,讓科學學習具有實際的生活意義。本文立足于小學科學教學角度,對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的進行研究,希望以下內容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課堂教學
引言: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一些轉變。在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讓學生在揭示科學現象、形成科學思維的過程中,感受到科學學習的魅力。教師不能將科學的理論知識進行直觀的表述,而是要將科學教學與生活化教學相聯系,逐漸形成有助于學生學習的良好環境。在教師不斷優化課程教學效果的過程中,能夠讓學生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科學知識,提高探索事物的能力。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生活化教學越發重要,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對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的研究有著鮮明的現實意義。
一、小學科學教學的現狀
教學改革就像一個大閘門,在讓各個教學階段涌現創新特色的同時,能夠讓教師針對科學教學中的困境,找到改善方式,從而規避科學教學中的不良因素。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一些教師在課堂上以課本為中心,傳授理論知識,這種強硬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壓力,難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小學科學教師應當不斷進行創新與思考,從而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多數的學生都對科學有著強烈的探索意識,在不斷啟發學生的智慧、開展科學探索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建立良好的科學學習品質。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評價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認識到學習科學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科學意識,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科學知識。
二、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逐步也成為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創設情境的教學模式是眾多趣味性教學方式中比較高效的一種,其主要是指小學科學教師在課堂中結合教學任務設立合理有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感受科學教學的魅力。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能夠輕松地進入學習狀態,高效準確地理解教學內容。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將科學教學與現實的生活相聯系,使其透過生活現象運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和習慣產生對科學的深入認識。同時,生活化的融入能夠使學科更具趣味性、更加生動有趣,此種方式既能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激發其學習熱情,進入科學情境中真正地感受到科學的魅力。
例如,在探究“是否吸水”這個環節時,教師為了創建生活化情境,可以在課堂中引入許多生活化元素幫助學生理解科學原理,比如使用各種各樣的教學用具,沙土、紙巾、塑料袋、木頭塊等,讓學生親身參與到科學實驗中來,感受科學實驗的趣味性和科學教學的神秘。又如,教師可以買來可樂等汽水,搖晃可樂后會有汽水和氣泡冒出,和學生一起討論為何會發生這樣的現象,詢問學生日常生活中是否會有類似的疑惑,該如何使用科學知識對這些有趣的生活現象進行解答。又如,為何熱水上的熱氣會向上升,而從冰箱中拿出的冰棍的冷氣卻要向下降。學生在諸如此類的啟發性問題思考中,不斷產生新的思維思考方向,在與同學和老師的交流中對自己的想法進行更正和調整,最終得出自己思考出的答案。這樣的過程能夠給學生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也幫助學生形成了良好正確的學習思考習慣。
(二)引入生活化的資源
小學科學教學對于學生的實踐有著一定的要求,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前需要準備好足夠的生活化教學用具。小學科學課程旨在以科學視角幫助學生理解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因此將生活元素與課堂進行緊密融合比較重要,學生在生活氛圍濃厚的課堂中對科學產生自己的感知,又將科學知識在生活中進行靈活運用,充分發揮了科學教學的學科優勢。教師可以拿來白色和深色等不同顏色的衣服,在陽光下進行照射,隨后讓學生觸摸感受不同顏色衣服受陽光照射后的不同溫度,在學生體驗過后,為學生講解出現這樣狀況的科學原理,即白色衣服由于能夠反射掉更多陽光的輻射,因此其被陽光照射后的溫度相對較低;而深色衣服則具備更強的吸收陽光輻射的能力,其經過長時間照射后溫度會變得相對較高。教師以此原理為依據,可以和學生討論不同季節適合穿著何種顏色的服裝,利用服裝顏色對光的反射原理,在夏季可以選擇白色及淺色服裝,能夠更加涼爽;冬季穿著黑色或偏深色的服飾,既能夠留存白天的溫度,又能夠在視覺上引起人們溫暖的感受。
(三)開展生活化的科學課程活動
科學這門學科本身具有開創力,需要較強的實踐能力和開創性的思維。小學科學課程更是要以豐富多彩的科學課堂活動讓學生感受科學本身的魅力,在一次又一次的實驗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科學學習目標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有關動物的章節時,教師可以向學校申請課外實踐的機會,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周圍的公園或湖泊等大自然中,帶領學生觀察自然界中的蝴蝶、蝸牛、小蚯蚓等,或是觀察水中游動的小魚,及時寫下觀察記錄,記錄自己的實踐心得和想法。在返回學校時,科學教師再針對當天學生的所見所感進行總結,結合科學知識,幫助學生進行答疑解惑。如此融入生活的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對科學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這樣的方式所學的科學知識也會被學生深刻理解。
結論:
小學科學教師要不斷進行教學創新和探索,應當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科學教學活動,將生活化的教學理念融入到小學科學教學中,能夠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探索能力。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生活化的科學教學情境。教師應在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以及職業發展內涵的同時,通過科學教學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將生活經驗積極的遷移,去探索科學探現象的奧秘,促進學生積極向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會梅.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J].學周刊,2021(16):31-32.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6.015.
[2]吳顏,劉永泉.小學教育專業《地球科學概論》教學改革探微[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0(01):87-91.DOI:10.14100/j.cnki.1008-9659.2021.01.014.
[3]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研究與實踐[C]//.2021年科教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期).,2021:129-130.DOI:10.26914/c.cnkihy.2021.007007.
[4]楊麗云.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1(13):157-158.CC949920-F8C9-4DB6-9ACA-3FD40A8FB1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