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構建了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英語專業教學模式,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評價和課程實踐五個方面分析了該模式各模塊的主要任務和關鍵策略。在該模式的框架下對英語專業視聽訓練課程進行教改實踐,印證了該模式的可行性。
關鍵詞:課程思政建設;英語專業;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邢盈盈(1986.06-),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地質大學華信學院,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翻譯理論與實踐。
一、引言
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課程思政建設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要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普通高等學校本科英語類專業教學指南(2020年版)》中,英語專業培養規格除知識和能力要求外,還明確提出道德品質、中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等素質要求。英語專業教學的隱性思政教育作用亟待發揮。而英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教師,教材建設亟待解決,教法改革勢在必行。
二、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英語專業教學模式的構建
本文對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英語專業教學模式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評價和課程實踐五個方面進行探索,如圖1所示。
(一)教學模式概述
本模式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評價和課程實踐五個模塊,五個模塊相互關聯、環環相扣。各個模塊的主要任務包括設置育人目標、挖掘育人元素、豐富育人形式、創新評價形式和加強實踐育人。此外,在相應環節采取的重要方法包括:全方位理解并分層次設定育人目標;深入挖掘思政要素,科學取舍突出重點;關注治理教學生態,關注學生并加強交流;采用多元評價方式,評價內容注重顯性思政評價;順應社會需求,在實踐中發揮學生特長。這些策略的實施有助于提高課程思政融入英語專業教學的成效。
對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英語專業教學模式每個模塊的分析如下。目標模塊要求英語教師認識到育人目標的不同層次,科學設定不同層次目標,從語言教學、文化教學、思維提升三方面,在培養英語專業學生語言基礎能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同時,關注學生的人文情懷、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培養英語專業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等。內容模塊要求教師從教學內容入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科學取舍,突出重點,培養學生的品格與情操,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形式模塊要求英語教師豐富教學形式,關注教學生態,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并關注學生的需求與感受,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價值觀引領。評價模塊要求教師在評價學生學習時采用多元評價方式,在評價內容中注重顯性思政教育內容,以實現全方位育人目的。實踐模塊要求教師加強實踐育人,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學生特長,提升學生自學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思政模塊詳解
教師應在五個思政模塊中發揮主導作用,理清內涵、明確任務并采取關鍵策略,以真正實現課程思政融入英語專業教學。
目標模塊是融入課程思政教學的起點,對思政教學體系起指導作用。英語教師應深入理解育人目標的層次性,將國家育人目標、學科育人目標、課程育人目標和單元育人目標相互結合,注重層次,統籌設計。
內容模塊是融入課程思政教學的關鍵點,也是思政教學體系的主要抓手。英語教師應充分把握教學內容,即教材和自選材料,在敏銳的育人意識引領下,充分、科學挖掘教學內容中的育人元素。除語言教學外,還應注意挖掘人文素養,使教學內容的內涵更加豐富,例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凸顯其價值引領作用;通過英文講解中國文化,對中西方文化進行比較,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同時,尊重其他文化,對文明交流互鑒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有更鮮活、更深入的理解。
形式模塊是融入課程思政教學的促進點,也是思政教學體系的關鍵一環。如圖2所示,豐富的育人形式既包含教學方式,又包括教學生態的治理,還包括教師本人的言行以及與學生的日常交往等。英語教師可采用情景模擬式、案例式教學等有效教學方式,并利用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關注教學生態,建立良好的課堂規章制度,得到充分認同后令學生自覺遵守;注重課堂歡愉度和互動性,令知識教學更富情趣;通過課堂互動、課后交流、網上交流、教學反饋等方法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發現學生思想方面的問題及時予以解決,既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又做學生生活的知心人;教師自身以身作則,在傳道受業解惑中以敬業精神感化學生,通過談論熱點問題或其他言行影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價值選擇。
評價模塊是融入課程思政教學的檢測點,也是思政教學體系的不可缺少的一環。英語教師應關注評價內容,除了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與技能評價,還應設計具有價值導向的評價指標點,充分發揮評價指標點的思政教育功能;采用多元評價方式,在終結性評價的基礎上,注重形成性評價,兼顧學生的學習態度、進步速度和學習動機;豐富評價主體,利用生生互評、學生自評等活動促進形成學生自我審視以及評價他人的能力,以此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批判性討論能力與合作能力。
實踐模塊是融入課程思政教學的回歸點,也是思政教學體系的重要一環。英語教師應結合課外實踐,實現課堂內外同向并行。可結合英語專業語言技能活用教學資源,拓展專業實踐平臺,開展中國詩詞翻譯大賽、英語公益課、英語支教實踐等校園活動和社會服務活動,為文化傳播和道德培養提供實踐機會,加強對學生課后實踐活動的文化引導、價值引導,使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相統一,通過多元的隱形思政教育,使能力培養和道德引領更趨務實。
五個思政模塊相互聯系,共同作用,同頻共振,組成良好的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英語專業教學模式。
三、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英語專業教學模式實踐
視聽訓練是英語專業基礎課程,也是核心課程之一,旨在培養學生理解英語語音、視頻等的聽力理解能力,并輔助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如何挖掘視聽訓練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實施教法改革,發揮專業課程的思政功能,對推進英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視聽訓練課程中對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英語專業教學模式進行實踐的課程設計如表1所示。
(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分為三方面:語言教學目標、文化教學目標、思維提升目標。視聽訓練課程的語言教學目標為掌握詞匯、句型等語言知識,具備初步的聽力技能,能夠辨別說話人的態度和語氣;文化教學目標為提高中國文化傳播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思維提升目標為培養終身學習的態度、良好的思辨能力,提升文化自信,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等能力。
(二)教學內容
視聽訓練課程內容以教材為主,涉及日常生活及語言交際中最常見的話題,如時間方位及信息指示、聽電話、天氣預報、餐廳用語、愛好、購物等,著力提高學生語用能力。教師可適當補充教材以外的聽力材料,如TED英文演講、英文廣播電視節目、經典英文電影片段、有關中國文化的英文視頻等,融入思政元素,使課程思政教學具備貼近性和互動性,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和參與度,潛移默化中實施課程思政教學并提升教學效果。
(三)教學形式
視聽訓練課程建設中,教師利用外語教學平臺和釘釘課程群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前教師在線上平臺發布討論話題,引導學生關注相關表達;課堂上講解重點語言點和語音點,并進行聽力、聽寫練習;課后復習鞏固,在線上平臺繼續相關討論。此外,教師還采用情景模擬式教學,注重互動歡愉課堂、課后交流,良好言行影響等,將人才培養貫穿課上與課下,提升學生語言水平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育人目標。主要教學形式及其優勢如表2所示。
(四)教學評價
視聽訓練課程采用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與診斷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如圖3所示)。該方式將過程成績(40%)和期末成績(60%)相結合,不以期末考試為主要依據評價學生本學期的學習效果,注重學習過程、學習習慣、交流合作與學生情感,結合與學習密切相關的非智力因素進行全面評價,在學期初、學期末發放問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善學習態度,有利于思政教育情感目標的實現。
(五)課程實踐
在視聽訓練課程開展“看英文視頻,講中國文化”活動。該活動基于國家廣電總局主辦,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高等教育出版社聯合策劃實施的系列文化節目Hello China(《你好,中國》),每個學生于課下觀看本人任務視頻、聽寫文本、查閱英文單詞和表達,課上朗讀、講解文本以及相關文化事物,展示相關圖片等,然后教師總結并播放視頻,共同欣賞。該實踐活動使看似難懂的語音材料變得親切而生動,寓教于樂,促使學生提高聽力能力以及對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更加全面、深入地認識和理解古代及當代的中國,提升文化自信,培養家國情懷。
課程實踐過程中,學生積累了詞匯、句式等英文表達,同時認識到自身不足,激發了學習動力。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進一步開展類似實踐活動,關注學生的語言水平,展示與練習相結合,著眼于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爭取在不斷的實踐中切實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語言基礎能力,提升文化自信及中國文化傳播能力。
四、結語
通過對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英語專業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本文認為,該模式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相結合,激發學生內在動機,改變學生學習觀念,在講授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知識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和人文情懷,形成全新思政教育方式,同新時期外語教育改革發展要求相契合。
參考文獻:
[1]羅良功.外語專業課程思政的本、質、量[J].中國外語,2021(2):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