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江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普及,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部分農村小學存在資源匱乏、師資力量薄弱、財政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不利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如何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全面提升農村小學的素質教育水平,是當前各農村小學教師與學校必須重視的問題。基于此,本文針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進行探討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村地區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地投入到城市建設中。由于轉學困難、無暇照顧等現實問題,很多進城務工的父母無法將孩子帶在身邊,只能把他們留在農村由家中老人照顧,這樣的生活方式使很多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影響,也帶來了很多社會問題。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
1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在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現象較為普遍,這些兒童缺乏關心和照顧,這對留守兒童的成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影響留守兒童的健康心理因素有多種,這其中就包括他們自身的原因以及外部環境的影響。由于長期缺少關心和照顧,這就會導致一些留守兒童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如果不及時進行心理健康輔導教育,那么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和生活會造成負面影響。另外的原因就是,這些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農村,生活環境的限制以及不良因素的影響會對他們的心理發展造成極大的影響。基于素質教育的背景,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一定的知識或技能,更要關注學生的人格發展,所以學校也要及時關注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保障他們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概括來說,造成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學校有必要采取相關的措施進行健康輔導教育,這樣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加快推進我國農村教育的全面發展和完善[1]。
2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2.1深化心理健康教育認識
面對龐大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各農村小學要主動肩負起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職責,并堅持與時俱進,對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加以掌握,并在日常教學中主動關心學生心理健康。在深化心理健康教育認識以后,對每個留守兒童進行建檔立卡,以更好關注留守兒童成長與進步。實踐中教師要通過學校安排對班級實際留守兒童人數及基本信息進行了解和掌握,然后按照班級分好類別由學校相關部門進行統一管理。各班主任及任課教師要時刻關注留守兒童的日常狀況,并在這過程中掌握每個留守兒童的個性特征和學習情況,同時不定期開展家訪、談話等活動,以全面把握留守兒童在校和在家的狀態,所出現的心理變化也能及時捕捉,并及時展開溝通和給予指導,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2.2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心理健康意識
教師作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引路人與指導者,必須幫助學生逐步調整心理健康發展情況。如果教師發現小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甚至是心理健康發展畸形,那么就必須及時與學生、家長以及學校進行溝通。首先,教師必須與學生及時溝通,定期聯系學生家長,通過家校合作教學模式,在溝通與交流的基礎上,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而言,需要來自學校老師的關心以及家長的照顧,教師可以在家長與學校之間搭建溝通、交流與互助的橋梁。教師應該與學生家長保持緊密合作關系,從學生家長的角度出發,深入分析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其次,教師需要幫助學生處理好學科教學與心理健康教學之間的關系,這就意味著教師需要幫助學生處理好綜合能力發展與心理健康發展之間的關系[2]。
2.3重視學生心理問題
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關鍵時期,并且這一時期的學生認知水平發展還不夠成熟,無論是思想還是行為都極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再加上長期缺乏父母關愛,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出現反叛、壓抑、自卑心理問題的概率也會升高。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家長關注學生心理變化狀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干預和指導,使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得到盡早解決。例如,一些留守兒童本身性格比較內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缺乏自信與其他學生進行交往交流,家中的隔輩教育也是關注孩子是否穿暖和吃飽,缺乏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長時間發展下去,學生出現自卑、抑郁心理問題的概率也會升高。這時候教師就要密切關注這些學生的日常狀況,并深入學生群體中利用感興趣的話題建立溝通交流聯系,在贏得學生信任以后,再就學生內心存在的疑惑進行了解、分析和探討,以及時開解學生和幫助學生,讓其在班集體中更好地學習和交往,相應的心理問題也能得到改善和解決。
2.4多方展開密切合作
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仰賴農村小學及教師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將家庭、社會有效聯系起來展開密切協作,以通過發揮各自力量形成一股強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為學生成長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的同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在學校方面,要組織一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以結合學校留守兒童實際狀況,開展極具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設置心理健康室,并聘請專業的心理醫師,對學校師生展開不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座談會;在家庭方面,則要樹立心理健康教育觀念,在關心孩子衣食住行之余,多多與孩子進行電話、微信視頻等聯系,以及時獲知孩子學習生活訊息,針對孩子內心世界也能更好了解,孩子在獲得父母足夠的關心愛護以后,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也會減少,家長還可以與學校教師展開密切合作,在互通有無和彼此支持中引導孩子更好成長;在社會方面,則要關注留守兒童在校學習和生活情況,并深入實際,對學校心理教育課程的真實情況進行了解,針對教學過程存在的慵懶行為、心理疏導是否開展等情況進行調查,以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大范圍開展營造良好環境。
結束語
綜上所述,解決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家長、學校以及教師三方面共同努力,為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提供一個更加適宜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以及成長環境。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認識到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期調研工作,同時,與學生家長保持高效的溝通,切實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逐步培養留守兒童健康的心理。
參考文獻:
[1]胡林.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分析[J].新課程(小學),2019(12):236.
[2]周象東.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及教育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9(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