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來
傳統相聲節目眾多,其中不乏經典之作。所謂“經典”,除節目自身藝術性強之外,演繹者的精彩表演更為作品錦上添花。如:說到《賣布頭》,觀眾自然會想到侯寶林、郭啟儒;說到《八扇屏》,觀眾自然會想到趙振鐸、趙世忠;說到《武墜子》,觀眾自然會想到閻笑儒、尹壽山、魏文亮、張永久。在不斷的流傳過程中,不同的演繹者充分發揮不同的表演特點,表演的節目在藝術性與思想性方面也會略有差異。本文主要就魏文亮表演的傳統相聲《武墜子》之表演特征進行簡要分析,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魏文亮,1940年出生于天津曲藝世家。7歲便登臺演出,曾拜相聲名家張文斌、武魁海為師。他刻苦學藝、精心鉆研,從小打下了堅實的表演基礎。經過70多年的表演實踐,魏文亮在表演上形成了說唱俱佳、清新活潑的風格,受到觀眾的歡迎。
傳統相聲《武墜子》屬于相聲學唱類節目,偏重“打哏”,部分表演該節目的演員僭越當下觀眾的欣賞心理或習慣,不顧及相聲內容的需要,隨意添加臺詞,使得這個節目變得不倫不類,即觀眾眼中的“洋鬧”。“洋鬧”盡管也能招來觀眾的笑聲,但仔細推敲起來卻俗不可耐。魏文亮《武墜子》的表演則不同,表演時“謔而不虐”“鬧而不煩”“歡中有穩”“動中有靜”,細節把握更加精心。而這種表演效果則是魏文亮扎實的基本功及多年舞臺經驗的體現,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作為傳統相聲,《武墜子》沒有具體規范的文本內容,其“墊話”內容更是五花八門。當下一些相聲演員多是學唱西河大鼓,如“張飛羅成比刀槍”“三堂會審杜十娘”等唱詞。然而這樣的“墊話”一是學唱時間過長,影響“正活”的表演;二是學唱內容與節目主題不相干,達不到引經據典的效果。魏文亮表演《武墜子》時,以河南墜子為“墊話”。他先是介紹曲藝曲種的豐富多彩,點出京韻大鼓、梅花大鼓、單弦等京津觀眾所熟知的幾個曲種后引出河南墜子,緊接著學唱“喬派”河南墜子藝人喬清秀的《三堂會審》和“程派”河南墜子藝人程玉蘭的《小寡婦上墳》的經典唱段。魏文亮學唱不只是單純的聲音模仿,是緊緊地抓住了兩段唱段中喬清秀 “輕松活潑”、程玉蘭“催人淚下”的藝術特點,再配上對河南墜子伴奏樂器墜胡的模仿,表演時聲情并茂、惟妙惟肖,引來觀眾陣陣掌聲。魏文亮用河南墜子作為“墊話”,既順理成章,又能充分顯示其“學唱”功力。這樣的“墊話”合情合理,絲毫不顯突兀。
《武墜子》既是學唱河南墜子,必然有學說河南話的成分。魏文亮的“倒口”功夫可以說是爐火純青,各地方言模仿得惟妙惟肖、信手拈來。比如,他在相聲《要條件》中的天津話,相聲《山東話》中的山東話。尤其是他在表演《武墜子》時,“湛湛青天不可欺,張飛喝斷當陽橋,雖然不是好買賣,一日夫妻百日恩”這4句定場詩,他學說的是典型的“中原官話”,這種方言被大多數北方觀眾接受,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河南方言。
傳統相聲《武墜子》中的“打哏”有其特色。據傳“打哏”是相聲藝人范有緣創造的,因他有鐵頭功夫,在捧哏時常讓逗哏打他的頭,“打哏”就由此興起。此后,“打哏”作為相聲中情節的需要,在《口吐蓮花》《酒令》等傳統相聲中都曾出現。“打哏”用得好了會增加節目的趣味;反之,則會破壞節目的立意,甚至會破壞故事的連貫性。魏文亮在《武墜子》中使用“打哏”不是隨意的,而是別具一格的。魏文亮在表演《武墜子》時使用了兩次“打哏”。第一次是逗哏剛開始模仿“武墜子”,需要捧哏用嘴模仿墜胡為其伴奏時。捧哏正認真地表演,逗哏趁其不注意用扇子打了捧哏的頭,這樣表演增添了節目的滑稽效果,同時也為后面的表演做了鋪墊,提高了觀眾渴望欣賞“武墜子”表演的心理。另一次“打哏”是在節目的“底”,即這個節目的結尾時捧哏打逗哏的表演,捧哏打完逗哏,逗哏問:“這怎么回事?”捧哏回答:“武墜子嘛。”結尾這樣的設計一是強調了“武墜子”滑稽搞笑的表演,二是點明了節目的主題。
很多人認為《武墜子》“鬧”,的確,一些逗哏演員在演出這個節目時給捧哏演員戴上頭盔,用白粉噴捧哏演員的臉部等,這就過于演繹了。相聲需要演,但必須有個尺度。《武墜子》這個節目演過了就顯得鬧,欠了又說明不了“武墜子”當中“武”的特點。而魏文亮的表演則不欠不過,恰到好處。比如他在這個節目中化裝時,手帕包頭、擼胳膊挽袖子的造型并不是胡亂捯飭,而是十分注重舞臺形象,旨在表現唱“武墜子”的演員尚武的精神。再如,逗哏演唱“武墜子”時突然提高音調,給捧哏演員“掉凳兒”做了極好的鋪墊,合情合理地制造了一個好包袱兒。這些動作和表情上運用得不欠不過,是對相聲“點到為止”的最好詮釋。
《武墜子》的表演是寫意的,演員手拿扇子當作簡板,表演沒有舞臺、道具、服裝、化妝等的限制,一個人一臺戲。正是這種寫意的表演,給了魏文亮充分發揮的空間。他對臺上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每一段唱腔都認真揣摩。正是他對表演的用心之深,使得他對這個節目效果處理、控制得恰到好處。1996年5月,天津廣播電視學會、天津廣播電視藝術開發中心聯合錄制《中國傳統相聲集錦》,魏文亮的《武墜子》被收錄其中,至今仍被年輕的相聲演員作為范本學習。
綜上分析,優秀的演繹者也是經典的創造者。在欣賞者即觀眾的心目中,經典的節目和優秀的演繹者是分離不開的。魏文亮表演的《武墜子》臺風灑脫、節奏緊湊、語言幽默、唱腔優美,“說、學、逗、唱”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他在表演中深挖細節,精益求精的表演態度,值得每一位年輕相聲演員學習。也正是因為他扎實的功底和細致的表演,使他表演的《武墜子》達到了節目與演繹者相輔相成的最高“境界”。
(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