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俐 李懷珍
[摘 要]高校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大學階段開設的任何一門課程都是大學生接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載體。為解決高校思政課與專業課等其他課程在立德樹人、思政育人“兩張皮”的現象,必須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并產生協同效應。文章回顧課程思政提出的背景,進一步明確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和內涵,闡明課程思政的“四項任務”和“四個統籌”的推進原則,從四個方面提出課程思政育人工作的保障措施。
[關鍵詞]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實施途徑;機制保障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3-0043-03
高校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以及培養擔負著實現民族復興大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新時代青年的重要任務。因此,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關黨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
高校大學生在校學習、生活四年或五年,需要學習和實踐的課程達百余門次,應該說任何一門課程都是開展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主要渠道和載體。目前,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四門必修課程,其他課程多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這些課程在立德樹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發揮的作用較為有限,導致僅有幾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簡稱“思政課程”在上述領域“孤軍奮戰”的現象存在。因此,構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體系,強化課程思政育人隊伍建設、考評體系建設和保障措施,提高課程思政助推“三全育人”實效成為目前亟須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課程思政的提出及內涵
(一)課程思政的提出
2016 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后,《光明日報》即發表了《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主題文章,自此以后,課程思政的理念和改革探索在全國高校逐漸開展起來。
(二)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是指所有開設的課程都包含德育元素,具備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有任課教師均應肩負德育工作職責,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課程教學全過程。課程思政既不是指某門具體的思政課程,也不是新增幾門思政課程,而是一種創新的教育理念[2]。課程思政具體是指將專業課、綜合素養課里面的德育內涵與德育元素滲透到這些課程的教育教學中,構建包含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專業課程在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課程體系,促使思政課程育人單一主渠道向課程思政育人多渠道轉變。
二、課程思政育人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目標和工作原則
(一)把實現“四個服務”作為課程思政的指導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高等教育提出了“四個服務”的要求,即“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1]。課程思政必須把“四個服務”作為指導思想,深入挖掘各類專業課程及所有教學環節中的思政元素,把準切入點、結合點、創新點,全方位構建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真正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貫通、課程政治性與專業學理性貫通、價值導向性與知識性貫通、教學內容理論性與實踐性貫通、教學方式灌輸性與啟發性貫通、教育彰顯性與隱含性貫通。高校要讓每位專業課教師挑起“思政擔”、講出“思政味”,提升專業課程的立德樹人成效,豐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載體。
(二)把完成“四項任務”作為課程思政的工作目標
一是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深入研討《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大力宣傳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培養方案、教學環節與各類課程的時代內涵和重要意義。
二是提出課程思政實施方案頂層設計的原則,強化課程思政育人隊伍建設,優化運行機制、評價體系和條件保障。
三是啟動非思政課程的德育內涵和德育元素的挖掘工程。深入挖掘和系統梳理各門課程中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傳統文化、公民道德、法治意識、職業素養等育人元素[3],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課程思政育人工作奠定基礎。
四是開展課程思政推動“三全育人”工作體系建設和提升育人成效的實踐探索。大力倡導“全課程大思政”協同育人理念,在“三全育人”格局下與教學部門協同實施課程思政“三進工程”(進人才培養方案、進授課計劃、進教學質量評價),促進高校育人成效提升。
(三)堅持“四個統籌”工作原則,推動全課程育人工作
一是統籌好目標與方向。長時間以來,高校專業課與思政課在價值引領、育人導向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兩張皮”現象,有的地方甚至出現價值沖突問題。不少專業課程為實現與國際接軌,在核心概念、關鍵內容、主要方法、觀點論述等方面接受了西方影響,有些課程忽視做好恰當的價值引領和育人導向工作,存在高校思政課“孤島化”?!盎ヂ摼W+”時代的今天,知識的獲取變得相對容易,但在知識選擇、價值研判上所面臨的挑戰越來越突出??傊瑥娬{專業課與思政課教育目標方向一致,就是要注重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與價值引領的緊密結合,是目前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重要原則。
二是統籌好“德育”與“才育”[4]?!傲⒌隆笔恰皹淙恕钡那疤釛l件,而“樹人”則是“立德”的價值實現[5]。專業課教學要做到提高學術科研能力與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統籌協調,把握好“德育”與“才育”的辯證關系,在科學認知“德育”與“才育”辯證關系的基礎上堅持德才并舉。
三是統籌好學校主導與院系主動。學校和二級學院是組織開展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兩個層面的主體,各自承擔著不同的職責。要實現學校主導與院系主動的統籌協調,必須切實開展好以下工作:其一,充分下放權限。學院是推動專業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工作的具體組織和實施單位,要做好課程思政建設的師資配備、課程設計和教材征訂以及教師團隊建設、教學大綱制訂、人才培養標準制定等。其二,加強監督管理。放權不等于放任,高校要在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完善規章制度、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下放權限;通過制定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標準,督導專業教師落實課程思政任務,確保課程思政建設的質量。其三,主動上門服務。學校積極為院系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營造良好的氛圍,搭建功能完善的資源共享平臺,促進專業課與思政課協同育人。
四是統籌好專業課與思政課。通過師資隊伍專業培訓和師德師風建設,積極搭建共享互助的對話交流平臺,逐漸提升專業課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與育人能力,形成教學團隊間的協同效應;組織跨學院、跨學科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進行研討,改變狹隘的單向育人、單獨育人觀念;通過組織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集體備課,探究每門專業課思政教學的元素和切入點,在專業課教學中潤物無聲地開展思政教育;安排專業課教師兼職做輔導員、班主任工作,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的有機融合,促進高校協同育人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三、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工作機制建設與實施途徑
(一)廣泛宣傳動員,增強教師全課程育人觀念
充分利用校園網、微信平臺等新媒體進行廣泛宣傳,營造課程思政氛圍,做好教師的思想動員工作。通過召開課程思政建設動員大會、邀請校內外專家舉辦系列講座、組織思政教師開展專題培訓等方式,增強教師課程思政育人觀念,切實提升教師育人意識和能力。
(二)加強黨的領導,注重實施方案的頂層設計
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掌握主導權,構建學校黨委、基層黨組織、黨員相互貫通的聯動體制[6]。高校黨委要成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研究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重要事項,做好政策引導、經費支持、條件保障和組織安排,統籌推進各項改革工作。同時,高校要加強宣傳引導,組織開展專題學習培訓和研討交流活動,確保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改革思想和現實意義深入人心。教學院系黨委(黨總支)和教工黨支部作為高校立德樹人的戰斗堡壘和引領者,必須主動把課程思政建設任務融入黨建工作中,強化資源整合,優化平臺建設,結合課程思政建設豐富基層黨建內容,用黨建工作引領課程思政平臺建設。教工黨員應在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和實踐中做到率先垂范,優化和健全課程思政平臺建設工作機制,把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靈活嵌入到課堂教學中,實現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的資源互補,構建知行合一、同頻共振的教學模式,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對祖國的文化認同感、中華民族自豪感與社會主義必勝的自信心。
(三)構建長效機制,形成全方位協同育人格局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必須堅持黨政同心,著力構建各層級、跨部門協同聯動的長效機制,形成育人合力。首先要努力實現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兩類課程之間要尋求相通點,打破二者之間的壁壘,其實現的重點在于挖掘各門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努力實現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任課教師間的協同。最后是要努力實現載體協同。新時代的背景下,高校要通過實習實踐實訓環節、系列主題活動、素質拓展活動、交流活動落實落地,切實發揮相關平臺和載體的育人功能。
(四)推進課程改革,提升課程思政育人成效
首先要明確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改革目標。扎實做好課程思政育人教學方案設計,積極創新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其次要落實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責任,充分發揮黨建促行政、黨建帶團建的政治優勢,落實黨委主體責任和主要領導第一責任人責任,把立德樹人指導思想滲透到管理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和每個環節,要逐步形成專業課思政教育與思政課教學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最后要全方位推動實踐課程改革,提升育人效果。探索學分課程活動化、團學活動課程化和思政課程實踐化。讓思政課程走出教室,走進博物館、科學館、紀念館、名人故居等思政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不斷優化對學生的考評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實踐,不斷創新教育形式和活動載體,勢必提升學習效果。
四、做好“四個保障”,推進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工作
(一)成立領導機構,提供組織保障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屬于意識形態工作,因此必須由高校黨委統一領導。各高校黨委書記必須承擔起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工作第一責任人職責。學校校長、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黨委副書記和分管教學的副校長,都要擔負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領導責任。同時,由教務處、宣傳部、人事處、學生處、研究生院等部門負責人和各教學學院黨政負責人組成的課程思政工作領導小組,為課程思政建設和育人工作提供組織保障。
(二)健全規章制度,提供運行保障
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工作涉及學校的方方面面,要積極完善各項配套政策和實施辦法,保障協同運行機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通過建立課程思政集體備課和學校、學院、同行專家聽課制度,把任課教師對大學生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的教學目標納入學生評教體系[7]。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要把課程思政機制建設和運行情況作為評價指標納入領導班子業績考核范疇,把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納入黨建與思政工作考評體系,同時把各類課程的育人效果作為教師考核評價、崗位聘用、評優獎勵和選拔培訓的重要依據。
(三)整合人力資源,提供隊伍保障
為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育人的目標,必須有可靠的師資隊伍做支持。首先要整合校內各類教師資源,加強師資隊伍培訓,充分發揮相關學科教師同向同行育人的骨干作用。其次要加強對新進青年教師立德樹人意識和育人能力的培養,確保學校育人隊伍后繼有人。最后要充分發揮外部資源助力課程思政建設的作用。探索采用“請進來”的方式,把符合聘用條件的校外優秀專家學者、地方黨政領導、知名企業家等專家行家請進校園,聘請他們擔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兼職教師,為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和育人工作提供強有力的隊伍保障。
(四)注重平臺建設,提供場所和財力保障
學校在開展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加大財力投入和加強實踐實訓場所或基地建設,優化第一課堂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各類實踐實訓基地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同時,將加強社團活動、大學生志愿服務、寒暑假社會實踐等重要育人載體的建設納入學生人才培養方案,加大實踐教學投入力度,為課程思政建設和育人工作提供場所和財力保障。
五、結語
高校開設的任何一門課程都是育人的重要載體,所有任課教師均應肩負立德樹人的初心使命,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各門課程教學全過程。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創新的教育理念,旨在積極構建包含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專業課在內的大思政課程體系,促使思政課程育人單一主渠道向課程思政育人多渠道轉變。各高校應進一步明確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原則,堅持全方位統籌,暢通協同運行機制,在領導機構、規章制度、人力資源和平臺建設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從而實現課程思政助推高校提升協同育人工作成效。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 宮維明.“課程思政”的內在意涵與建設路徑探析[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6):66-69,91.
[3] 趙鳴歧.高校專業類課程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原則、任務與標準[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5):86-90.
[4] 董鳳,雷曉兵.高校專業課程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四個統籌協調”[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6):15-17.
[5] 李力,金昕.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內涵、難點及實現路徑[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149-154.
[6] 孫杰,常靜.高校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現實路徑選擇[J].中國高等教育,2018(23):15-17.
[7] 呂寧.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學教育,2018(1):122-124.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