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剛
摘 要:科學課程是對小學生進行科學啟蒙的重要內容,主要內容以科學知識為主。通過德育與小學科學教學的融合,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熱愛科學、熱愛勞動等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勇于克服困難、銳意創新的優良思想品質。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掘教材中的德育成分,使其更好地發揮其德育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德育;小學科學;教學融合
科學課程標準所確立的“科學知識、科學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都明確地提出要將思想教育融入到科學教學之中。然而,與思想品德課程不同,小學理科課程具有清晰的德育目標,其德育理念體現于科學知識的生成、師生的教學和學習。在科學課中具體地進行思想教育,挖掘其內在的思想教育,實現科學知識的傳播和德育教育的有機結合,是十分重要的。
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國家自豪感
在備課階段,教師應力求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充分揭示“科學”與“德育”之間的內在關系,并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1]。例如《養蠶》一課,既要教授知識,又要讓學生了解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蠶絲的國家,為人類利用生物資源創造了一個先河。從公元前2世紀起,我們國家的絲綢就已被運到西亞及歐洲。在講授“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印刷術”等四大發明時,要讓學生了解到這些都是我們的遠古發明,有些甚至比其它國家早了數千年。運用各種方法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達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效果。
二、對自然的科學認識
教育要充分發揮自然科學豐富、實用的特性,對科學自然觀進行啟蒙教育。教學內容包括水、空氣、動物、植物、地球和宇宙,使學生了解大自然的組成。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作不同的觀察和紀錄,讓他們認識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斷地改變,而且有一定的必要條件,讓他們對事物的簡單的辨證思維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學校要重視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首先學校要加大對科學教學的教育投資,建立起專門的科學教學實驗室,在實驗室中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科學探究教學內容,利用三維VR等現代先進教學設備讓學生來認識科學現象。通過這些視頻教師帶領學生觀看產品的制作過程,引導學生將科學理論和科學產品聯系起來,提高小學生對社會和世界的認識。其次是在學校中為學生建立起可以進行科學探究的自然景觀,比如建立花園或小型植物園,讓學生可以在學校體驗到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到自然事物的變化。教師可以在教師為學生播放植物花卉的生長過程,再帶領學生們來到學校的植物園,近距離的觀察植物花卉的生長,學會辨識植物花卉。還可以根據植物的認知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提問,同比如“植物會呼吸嗎?”“植物的呼吸作用對大自然有什么樣的好處?”等等,通過更加深入的學習,讓學生掌握更加深入的植物知識,了解植樹造林的好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然觀,學會保護自然節約資源。最后就是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相應的教具和教學器材,教師會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認知水平以及興趣點來選擇相應的科學教學內容,并根據教學內容制作相應的教學用具,保證科學教學課程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利用教師提供的器材自己進行實驗,只有學生自己愿意去探索科學,科學才能培養出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要樹立嚴謹、務實、科學的態度
在科學教育中,應注重對科學的觀察和實踐,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學習科學、運用科學的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圍。要把握好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樹立科學、務實的學風。自然課堂教學中存在著大量的觀測和試驗,這些都是因為受非本質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的。要加強對學生的教育,要做到尊重客觀事實,做到實事求是。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我們應該在進行教育之前,盡可能地使學生具備德育教育的先進性,首先要設計出問題和活動,給學生以經驗的機會;教學中要注重德育教育,在教學語言和情境中也要有不同的見解;在課堂上進行總結和總結,以便在下一次或今后的活動中有所改進[2]。
四、加強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
在實際的學校教育中,仍然存在著對升學率的片面追求,勞動教育被剝奪、被忽視的情況,現在的兒童大都是獨生子女,被過分“呵護”,父母教育不當,造成了勞動教育的缺失,致使兒童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工作能力下降,影響了兒童的個性形成。對勞動教育的性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由單純的傳授勞動技能的教育轉向了以人的全面發展,使學生親身經歷學習的過程,積極探索、發現和創造,從而全面地培養小學生勇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科學精神。在課堂上教師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打動學生,觸動他們的心靈。在實踐活動中,加強與學生的聯系,做到不留下任何痕跡,做到有效率而不走過場。我們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認真細致、追求新知、與人合作、嚴謹踏實、勤奮努力、熱情自信、有高度責任感、尊重事實和證據、求異求新等優秀品質,為他們以后的幸福人生和快樂生活奠基。
五、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人學習、生活、做人的根本條件。在小學科學教育中,要注重對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于小學生而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從小養成,并且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的,只要教師善于運用每一個細微之處,從點滴開始,循序漸進,養成好的習慣,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3]。比如,在科學課上,我總是注意指出、糾正學生的坐姿、站姿不良;教導學生要愛護可回收的教科書;教導學生要有秩序、有方法地做作業。要把德育教育融入到豐富多彩的活動之中,在教科書中,許多地方都有德育教育的內容。例如《植物》三年級上冊的第三節“樹與草”,從被剪掉的樹枝和從田野中生長出來的狗尾巴作為最佳的觀察對象;在第五課,“植物的葉”中,組織同學們到校園中去收集樹葉,也是一種很好的設計與練習。
結束語:
科學課程的思想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只有通過對教材的深入研究,發掘其教育要素,在課堂內外結合,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將思想與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實現思想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沈丹.基于小學科學教學的社會責任感培養探索[J].試題與研究,2022(07):141-143.
[2]吳兆陽.讓科學因“育人”更精彩——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科幻畫報,2022(02):213-214.
[3]許曉明.探討在小學科學課上如何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J].文理導航(上旬),2021(1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