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婷婷
摘 要:在十九大會議上,《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被再次提及,它對于新時代背景下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提出殷切要求,作出頂層設計,全面灌輸了“興國必先強師”的先進思想理念。而為全面推動地方學前教育事業向前發展與提能升級,還必須堅持做到推進教育高質量、現代化發展。所以本文開門見山,思考了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五點做法。
關鍵詞: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新時代;在職培訓;結構優化;經驗借鑒
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主要目標就是“辦好人民的教育”和“提能升級”,要充分把握這兩點目標任務,結合地方學前教育系統重點工作實際展開討論,明確地方未來五年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與工作方法路徑,推動地方學前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加強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細節實現師資力量全面升級。
一、解決實際問題、完善師資隊伍建設制度
我國學前教育體制內問題頗多,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培養學前教育師資隊伍還需要完善相關建設制度。例如要嚴格控制班額制度,通過逐步縮小班額來控制超大班額,盡量創造并推行小班教學教育機制。再者就是解決當前所存在的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制度不完善問題。就目前看來,國內各地學前教育機構都存在“所有制身份”問題,其中學前教師在身份上不夠統一,因此必須建設學前教育師資隊伍過程中注意統一政策,認真改革人事制度,確保學前師資隊伍統一進入到行業管理工作體系中。如上述操作就能完善師資隊伍建設未制度,保證提高學前教育機構中師資隊伍的地位與流動性,為學前教育教師未來發展提供有力保障[1]。
二、規范學前教育、合理化調整學前師資隊伍教師課程設置
在現如今,應該做到對學前教育內容與模式的有效規范,合理化調整學前師資隊伍教師課程設置,避免出現課程質量調整滯后問題,改變課程實踐相對偏弱、教育見習、實習無法實現常態化的不良現象問題。在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畢業后的教師勝任力同時,也希望做到對課程體系的合理安排,避免出現學前教育專業中主干課程嚴重缺失或者內容重復等等問題。因此在目前必須做到合理化調整學前師資隊伍教師課程設置,可以適當加大自主課程比例,營造專業發展的個性化空間,結合現代教育追求價值目標來為學前教育師資隊伍教師創造相對自由的、有彈性和個性化的崗位發展空間,同時為他們提供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充分借鑒國外優秀課程模式來為教師提供職前培訓機會,幫助他們快速適應學前教育工作崗位具體要求[2]。
三、全面提升學前教育教師在職培訓水平、確保培訓形式靈活多樣化
要保證做到六輪結合實際,確保培訓形式靈活多樣化,結合教學實踐活動培訓形式保證提升學前教育教師在職培訓水平。現如今在素質教育大勢引領下,理論結合時間的培訓方法最受歡迎,因此針對學前教育師資隊伍教師的培養方式也應該遵循這一點,要在在職培訓過程中融入不同培訓模式,其中應該擺闊了現場觀摩、小組討論、案例教學、在線學習、一對一指導等等。另外也要考慮引入反思性教學模式,通過參與式培訓指導學前教育教師在培訓活動中不斷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基于螺旋結構上升來培養他們的教育教學能力。當然如合作學習、競賽、體驗性學習等等也能助力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在職培訓工作效率。
四、優化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結構、平衡男女教師比例
優化學前教師師資隊伍建設結構的主要做法就是平衡男女教師比例,迎合新時代、新教育、新需求,全面提高男學前教師的工作待遇,改善其工作環境,主要根據性別差異采用不同評價標準強化不同性別學前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在如此背景下,也應該為學前教師師資隊伍中的男女教師提供適合各自的發展空間平臺,進而減弱他們的轉行動機,減少轉行現象[3]。
五、引導教師專業自覺發展意識、追求實現“提能升級”
在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也必須解決教師普遍缺乏自覺發展意識的現實問題,要在教育培訓過程中鼓勵教師多深刻反思,積極開展校校互動,做到先進校帶動落后校,實現資源共享,快速促進學前教育有機發展。而在這一過程中也要追求實現“提能升級”,確保將師資隊伍建設工作延伸到學校以外,通過適應社會、建立多崗位不同能力培訓機制來提高師資隊伍整體建設水平,確保教師專業自覺發展意識更進一步被強化。
總結:
綜上,目前在辦好人民的教育基礎上展開的“提能升級”學前師資隊伍建設工作正如火如荼,它希望引領地方教育發展,建立高質量師資隊伍團隊,結合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確保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未來可期。
參考文獻:
[1] 左彩霞. 新時代背景下加強農村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J]. 甘肅教育,2019(17):24.
[2] 夏蔚,彭丹. 縣域學前教育師資隊伍流動問題的思考——基于內江市各區縣調查的分析[J]. 大學,2021(29):87-91.
[3] 周宗清,周津,李娜. 幼兒教師職前培養問題研究——基于S省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現狀的思考[J]. 西部素質教育,2021,7(4):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