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
摘要:伴隨著新時代的發展,我國教育工作的開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發關注,越來越重視教學質量。在眾多教學模式中,情景教學法作為小學教學中重要的一環,受到了廣發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因其能夠將生活情境滲透于教訓內容中,對幫助知識構建起到了相當的作用,本文簡要分析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生活情境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課堂中有效應用,希望能夠對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幫助。
關鍵詞:生活情境;小學生;《道德與法治》
引言:《道德與法治》使小學階段的必修課程,其重要性既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與法制素養,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格品質與道德修養具有重要作用。伴隨著新課改要求的不斷革新,教育工作者對于課堂內容的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達到課堂有效性而不斷努力。本文以生活情境作為切入點,淺析生活情境在課堂中的靈活運用,以及方法實施的具體方法。
一、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應用生活情境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在傳統的道德法治教學中,依然存在著大大的小小的問題。例如,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復科教育的過分夸大,在課堂教學與教學活動設計中沒有盡心盡力,缺乏主動性與探究能力的培養??菰锓ξ冻闪藗鹘y教學的最大標簽,學生學習中的被動性致使學生在學習的長河中積極性、學習效率直線下降,此外,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中如若只是為了應付教學大綱的要求,只是一味地講授知識,不關注學生課堂狀態。就會讓學生在課堂中,無法做到自主地去思考問題和探索問題,讓道德與法治教學失去其真正含義。而生活化教學法的應用,能夠使學生更好的認識與了解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從知識中理解,規則能夠有效規范個人與集體,有規則才有穩定的生活,從而達到知行合一的教學目的。通過生活化教學法的有效應用,能夠使單一的課堂體驗,轉變為極具趣味性的教學氛圍,全面提升學生的個人素養,使德育與法制的教育目標得以實現。
二、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
(一)豐富生活化教學內容,提升學生課程意識
小學的學習階段,是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人生階段,自我認識與價值觀還為正確形成。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抽象性和嚴謹無法較好的吸收,需要教師通過與實際的生活相結合,將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變得 更加生動有趣,提高興趣。因此,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場景的融會貫通,是教師應該進步的方向,讓教學內容更加貼切生活,實現積極高效的學習。例如,在學習《大家排好隊》一課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及技術進行展示,生動地描繪大家在平日中排隊的情景。在生活中,需要大家排隊的場所有很多,教師通過引導告知學生,常見的場所有:電梯、店鋪、公園、商場、游樂場、飯店等,在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可以播放一些相關視頻幫助引導學生,在視頻中人們有序排隊,耐心等待,最后完成了各自的事情;而另一個視頻中的人們沒有排隊,互相擁擠,最后發生肢體沖突。針對這兩個案例,教師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大家要排隊呢,有什么便利性么” 學生深溝通過理解以及積極的探討明白,排隊保證了公平性,避免了很多麻煩的發生。借此,明白在生活中積極遵守規則,作為孩子,他們應該學會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不是被一味地遵從大人的規劃,生活化教育讓學生明白了其中的深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義務。[1]
(二)基于法律案例分析的校本課堂
對于小學生而言,目前傳統的教學理念相對枯燥沒有師生之間的溝通,法律講解繁簡化一,進行啟發性教學方式,貼切生活,讓學生從學習的知識當中深切地認識到自己應該成為遵紀守法的好公民。例如在《班級生活有規則》一課中,將“小學生因為一些道德問題被處罰”等鮮活的實例向學生介紹。教師利用新時代信息技術播放真實的案件視頻或者采用課堂情景再現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學生自發思考,引起學生的震動,讓學生在自我反省中學習進步認識到遵紀守法的重要性。
(三)開展生活化的課外實踐
課外實踐的發展應以道德法治為核心培養。學生在實際的鍛煉中,讓學習的內容在生活中得到實踐,從而對知識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例如,在學習《我和動物交朋友》一文中,為了讓學生做到善待小動物,喜歡和小動物交朋友,教師可以組織大家前往動物園進行學習交流,讓學生對動物進行拍照或者記錄。讓動物世界的美好,加深學生的回憶。在課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身作則將自己拍攝的相關照片進行展示,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表達自己的親身感受,讓學生慢慢融入課堂當中,注重學生心靈體驗,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與動物交朋友的樂趣所在。
(四)鼓勵學生動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論語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應注重應用啟發式教學手段,靈動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邏輯思維,讓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從自身角度去衡量適合自己解決問題方式,教師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情緒與行動力,喚起學生自身的學習潛能與動力因素,增強自主學習意識。教師應多采用生活中的例子,來啟發學生,將例子中的知識內涵有效滲透于學生,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與掌握知識并合理應用到生活實際問題中,能夠獨立探索生活中存在的知識內涵,不斷夯實基礎知識的同時,為日后高效的學習知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例如:在教學《我們不亂扔》一課教學內容時,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垃圾有哪些,并鼓勵學生對此進行舉例。在情景提問后,教師通過課前準備的道具垃圾桶,放置于講臺前,讓學生將平時的垃圾主動扔到垃圾桶中。在此之后,教師通過講解這一目的,讓學生察覺到,沒有垃圾的教室煥然一新,整潔了不少。通過學生的自主思考,讓其能夠了解亂扔垃圾是不對的。通過生活化教學方式的啟迪,使學生能夠設身處地體驗課程內容,從而全面提升教學效率。
結語:總而言之,在教學中應用生活情境,能夠更好地滿足新課改要求的革新。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積極結合教學材料,構建多樣化的教學課堂,通過科學完善的教學方式應用生活情境,將生活化教訓內容生動的展現,讓德育教育發揮實質性效果,幫助學生提升個人修養以及文化素養,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的使命。
參考文獻:
[1]李學芳“.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探微[J]陜西教育,2018,10:43
[2]王瑛.關于情境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應用的探究[J]教育界,2018(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