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昊 任春雯 王金鵬 甄誠
[摘 要]中外高校合作辦學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已經走上了高水平發展的快車道。我國辦學規模不斷擴大,但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風險防控與管理依舊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文章結合國外高校風險管理相關理論、方法與中外高校合作辦學的實際情況,提出現階段實現中外高校合作辦學全面風險管理的理論體系,并探討該體系在我國高教領域運用方面的重要性。
[關鍵詞]中外高校合作辦學;高等教育;風險防控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3-0248-04
中外高校合作辦學在高等教育國際化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外高校合作辦學由于涉及中外雙方,它所面臨的風險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是不完全一樣的,而這些風險也由于其自身的特殊結構有著獨特的表現形式。如果中外合作辦學中現存或潛在的風險不能及時地被風險管理者發現并進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就會直接對中外高校合作辦學項目乃至高校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在我國,經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機構的數量逐年增長,涉及的學歷學位包括本科、碩士、博士等,可見中外合作辦學覆蓋范圍之廣與受重視程度之高。但在實現中外高校合作辦學的過程中,一部分風險會在發展中不斷顯現,中方與外方合作辦學的教育資源相匹配的程度缺少雙方合作溝通后的改善;在合作辦學中,學科的結構、專業的方向、區域的布局等,仍需要雙方通過前期更為充足的準備而避免產生風險;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實踐過程中,目前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風險控制與管理體系。
一、高校風險防控的演進與發展
全美大專院校行政事務官員理事會與普華永道于2001年發布了《高等教育全面風險管理策略》[1],其中定義了風險以及20個風險驅動因素,介紹了風險管理和監控的一些方法以及如何應用到校園管理中。與此同時,英國高等教育基金委員會也開始倡導英國高校引入風險管理,并撰寫了關于風險管理的報告[2],文中詳細介紹了風險管理相關概念和一些應用案例,特別是逐一列舉了高等教育機構可能面臨的風險種類。2003年,美國大學風險管理和保險協會撰文[3]闡述了高校施行風險管理戰略帶來的收益,以及應該如何開展風險管理工作。
美國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在2004年提出了內部控制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下文簡稱ERM框架)[4-5],此框架體系具有里程碑意義,目前被全球上市公司和大型企業廣泛采用。ERM框架提供了風險管理的標準語言和運行規則且易于操作;同時ERM框架也逐步向非營利機構如高校和醫院進行推廣。ERM框架體系具有三個維度,即目標維度、等級維度和風險要素維度,三個維度相互關聯,層級是管理主體,要素是必要條件,目標是施行對象。
2007年美國大專院校監管委員會聯盟與全美大專院校行政事務官員理事會于華盛頓聯合召開教育峰會,會議發表了《應對企業的挑戰:高等教育的風險管理》報告[6],詳細描述了ERM框架在高校風險管理中的實施方案,并開發了higher-education-specific model,即針對高等教育的ERM框架模型。同年,美國大學風險管理和保險協會發布了白皮書《ERM高等教育管理框架》[7],對比了在高校施行ERM框架與普通企業的區別,完整介紹了施行ERM框架的方法模板、參考信息,同時以加利福尼亞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等4個院校為案例,分享了高校施行ERM框架的具體情況。2008年,普華永道討論了高校施行ERM框架的方法[8],特別提出了平行戰略,即現有風險管理體系和ERM框架的整合。另一方面,早在提出ERM框架之前,英國高等教育基金委員會于2001年開始倡導高校引入風險管理并撰寫了第一份關于高校風險管理的報告,文中詳細介紹了風險管理相關概念和一些應用案例,特別是逐一列舉了高等教育機構可能面臨的風險種類。2005年普華永道為英國高等教育基金會撰寫了《高等教育風險管理:最佳實踐手冊》[9],其中將風險管理操作流程分為兩個方向:自上而下的戰略角度與自下而上的具體操作角度,兩個方向的動態循環確保系統具有競爭優勢。
加利福尼亞大學(以下簡稱加州大學)是全球最早開展風險管理的高校。加州大學基于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在2004年11月開始設立風險管理負責人崗位,于2007年完成了各大校區和所屬醫學院的風控專家組建立工作,2008年正式啟動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學校層面的風險信息收集和共享,2009年在ERM框架模型的基礎上開發了ERM Maturity Model[10]。加州大學的風控管理收到包括標準普爾在內的很多機構的高度贊譽,成為高校風險管理的示范單位。加州大學的風險管理準備工作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是成立專家組,第二步是撰寫相應的章程,第三步是制訂相應的計劃。值得指出的是,第三步是在ERM框架八個要素的基礎上制訂的計劃,這八個要素為:目標、環境、事件識別、風險評估、控制事件、風險響應、信息溝通和監控監督。在制訂計劃的具體步驟上,加州大學對每個要素都進行了描述,包括要素的總目標、子目標,專注的領域,具體工作的項目,預期成果和評估方式,相應的領導以及時間表。同時,加州大學根據高校管理的特殊性,將風險劃分為8個類別:災害風險、財務風險、IT風險、生源與師資風險、科研風險、法律與政策風險、校園風險、基礎設施與維護風險。在具體實施上,加州大學創建了一系列工具用于風險管理實施[11]。
二、對我國高等教育風險防控的思考
我國在風險管理領域上的研究和應用起步相對較晚。國資委在2006年發布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12];財政部等五部門在2008年聯合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13],2010年聯合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14],標志著融合國際先進經驗的中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基本建立。不過,對比歐美國家從內部控制到風險管理框架的提升,我國目前還處在研究和應用的初級階段。東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方紅星等[15]翻譯的《內部控制一整合框架》作為中國內部控制向全面風險管理提升的一個重要參考,為今后相關領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以下為筆者梳理的適用于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的風險評估體系。
(一)高等教育風險評估矩陣(見圖1)
該矩陣針對8個類別,共計49個風險分別按照上述流程進行評估,然后將影響大、出現可能性高的風險定義為更高的等級,在資源分配的時候給予更多關注。加州大學建議對每個風險的影響性、出現的概率和控制有效性分別劃分5個等級,等級越高則分別代表影響越大、出現概率越大和進行相應控制的有效性越高。在定義風險等級的時候考慮影響性和出現概率綜合的指標,初始權重為各50%,管理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權重分配。
(二)風險控制結構評估體系(見圖2)
該體系用于評估當前風險控制的有效性,首先要定義等級和權重,其次要進行風險評估,主要集中在對風險控制的評估,特別是需要預測控制失效時帶來的影響是什么,影響有多大。
(三)風險管理預算評估(見表1)
預算評估用于評估每項風險管理的成本和通過降低風險而獲得的潛在收益,然后通過更加合理的預算達到最佳的風險管理模式。
表1 預算評估的主要步驟
[步驟1 列出可能的預算削減 步驟2 考慮潛在的優勢 步驟3 考慮對環境和安全的風險 步驟4 預估潛在的財務嚴重程度 步驟5 考慮任務減損的風險 步驟6 考慮對利益相關者的影響 步驟7 考慮聲譽風險 步驟8 確定職責分離是否受到影響 步驟9 決定執行哪些操作 ]
(四)高等教育風險管理框架(見圖3)
根據高等教育風險評估矩陣、高等教育風險控制結構評估體系及預算評估主要步驟等,建立高等教育風險管理框架(見圖3)。
三、基于ERM框架的中外合作辦學風險評估
通過梳理我國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風險案例和對比加州大學的8大風險分類,筆者提出了中外合作辦學的8類主要風險,分別是:法律與政策風險、教學與科研風險、生源與師資風險、學生管理風險、財務風險、校園風險、合作風險、環境風險。
(一)法律與政策風險
根據國務院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中外合作辦學主要在中國境內且招收的主體是中國公民。中方必須在各環節進行大量的人財物力投入,從而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但中外合作辦學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辦學活動,受到多種政策的制約,如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外匯管理政策和稅費政策、外籍教師引進政策、學位學歷認證政策、WTO框架下的教育服務貿易政策等。同時,它也是一種涉及多方利益主體的跨國界、跨文化的辦學模式,所以在具體辦學過程中法律與政策風險尤為凸顯。
(二)教學與科研風險
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大綱、培養方案、考核方式如未經充分商議和銜接,很難形成該項目科學的、特有的、中外融合的課程體系。實際情況往往是雙方教學、科研各自為政,中外教學、科研團隊的低融合度以及針對中外教師的兩套薪酬和評價體系等綜合因素,使得許多項目的教學、科研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
(三)生源與師資風險
據教育部通報,某些國外高校在中國進行連鎖店式復制辦學,再加上一些中介機構參與包裝甚至包辦中外合作辦學的籌備工作,使專業設置、合作模式等低水平重復、同質化競爭的現象日趨突出。某些合作機構在招生過程中通過降低批次調劑志愿和單獨代碼招收低質量生源,甚至直接進行計劃外招生(招收高考落榜生),致使招生質量參差不齊,師資也得不到保障。外方每學期臨時外聘或隨機抽調外教前來授課,同時外教師資的流動性較大、專業性欠缺,這對于學業水平低、自主能力差的學生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四)學生管理風險
中國高校“嚴進寬出”和國外高?!皩掃M嚴出”的錄取與學位授予的學術文化差異很大;加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高收費,以及來自社會、家長和學生對合作辦學項目的高期望值;再加之以外語為主要導向的高強度課程體系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學業水平、質量差距導致的辦學方與學生之間的矛盾突出,都給學生管理造成了極大障礙。
(五)財務風險
教育主管部門及社會對中外合作辦學的公益性定位與外方的功利性目的、國際化項目相對高昂的辦學成本和開銷的現實沖突,再加上運營不利,項目成本核算及收支統籌滯后,合作方之間資金流轉過程中的匯率波動,對項目專項經費及資產的財務制度、管理制度、清算制度和問責制度等風險防控體系不健全造成的財務管理不善,使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可持續性發展受到影響。
(六)校園風險
校園風險包括文化差異風險、內部管理風險、學歷學位認證風險等。
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涉及合作雙方、投資方、學校教職員工、項目學生及家長等多方利益主體的辦學形式,由于“中外雙方在文化傳統、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方式以及質量體系等方面存在較大差別,造成了普通高等教育體系中很少出現的一些風險”。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方管理團隊的人事任命、教師調度、成本核算和監管考核對學校母體的依附性較強,缺乏國際化的辦學定位、資源配置、教學評價、文化營造、項目考核的獨立管理體系。另外,由于辦學經驗不足、管理團隊缺乏專業性、管理團隊內部中外學術文化難以磨合等因素造成項目管理失范,甚至未能通過教育部復核評估導致項目終止等風險。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于學歷學位認證有多種解釋,包括學歷認證、學位認證、留學認證等,在學生和家長本來就對這些概念含混不清的前提下,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在招生中又給出“合作辦學”“聯合培養”等專用名詞,使得學生和家長對學歷學位認證一頭霧水,甚至有些學生在報考時受到誘導,報考了未經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的項目,以至于畢業時外方學位得不到認證。
從風險成因來看,不同的體制摩擦、中外高校的合作目標沖突、人才培養模式不適應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多方利益不能同時得到保證是主要原因。同時,中外合作雙方在高等教育戰略發展方向上存在由不同因素引起的分歧;外方與中國多所院校同時合作(反之亦然),不同的合作院校間不同的合作合同,使得雙方難以相互約束;合同在后續的執行中,缺乏有力的約束機制;在實際執行時合同內容與政策法規發生沖突等,也是風險驅動的重要因素。
筆者用嚴重性、可能性對6種風險進行了評級,并遵循默認權重(50%的嚴重性序數,50%的可能性序數)定義了風險影響:
風險影響=50%嚴重性序數+50%可能性序數可能性。
對于每個不同的類別,使用嚴重性序數、可能性和影響的平均值來表示該類別,教務教學和學生管理排名第一,遠遠高于第二和第三的風險。另一方面,校園風險、生源與師資風險是影響最小的兩類,因而常規高等教育和中外合作辦學在校園風險、生源與師資風險方面都相同的情況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此,除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外部監管,有必要加大辦學主體的自我監管力度,從而形成辦學主體、政府、社會等多主體有機結合的風險防控機制,這將有利于風險管理者深入、全面地識別與分析現有和潛在的風險,使中外高校合作辦學能夠有效地避免、控制或管理各項風險,實現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穩步、健康地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Cassidy, D., et al., Developing a strategy to manage enterprisewide risk in higher education[M]. Washington, DC: NACUBO and Pricewaterhouse Coopers LLP, 2001.
[2] Anand S .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M]. New York City: John Wiley & Sons, Ltd, 2015.
[3] Helmig B ,? Jegers M ,? Lapsley I . Challenges in Manag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 Research Overview[J]. 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 Nonprofit Organiz, 2004(2):101-116.
[4] Lampoltshammer T J ,? Albrecht V ,? Raith C . Teaching Digital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from a Tran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J]. Sustainability, 2021(21):1-21.
[5] Crickette G ,? Ketcham C . Case Stud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M]. New York City: John Wiley & Sons, Ltd, 2014.
[6] Helsloot I ,? Jong W . Risk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Netherlands[J]. 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2010(3):142-159.
[7] Embrechts P ,? Mcneil A ,? D? Straumann. Correlation and Dependency in Risk Management[J]. Risk Management Value at Risk & Beyond, 1999(6):176-223.
[8] Coopers, P., Risk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a guide to good practice[M].London:Prepared for Hefce by Pricewaterhouse Coopers,2005.
[9]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Z].2006.
[10] 財政部會,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Z].2008.
[11] 財政部會,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Z].2010.
[12] 方紅星.內部控制—整合框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