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珊
摘要: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得益于科技的快速進步,為我國傳統媒體的發展創造了良好契機。廣播電視新聞作為向廣大人民群眾傳播信息的重要載體,在融媒體時代所承擔的責任越來越重,其中廣電新聞記者發揮著重要作用。高質量的節目需要廣電新聞記者投入巨大的時間和精力,在做好新聞信息收集工作的基礎上認真分析和寫作,力求還原事實真相,讓受眾了解最真實的信息。為最大限度發揮廣播電視新聞的價值,本文主要對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責任與擔當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融媒體;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責任擔當
現階段,我國經濟、文化、社會正值轉型的關鍵時期,新舊媒體逐漸呈現融合發展的趨勢。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為我國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要求新聞記者正確認識并把握自身責任與擔當,結合融媒體時代的特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做社會正能量的傳播者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堅實擁護者。
一、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機遇和挑戰
融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渠道呈現多元化趨勢。新聞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其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計算機網絡成為信息傳播的新渠道,以多渠道傳播為主的媒體融合格局已經形成。這種碎片化、渠道化和多元化的新聞信息傳輸方式,給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同時,在其工作中也出現了很多機遇[1]。
(一)機遇
1.信息獲取渠道的融合
融媒體時代,各種媒體的信息傳播渠道呈現深度融合的趨勢,廣電新聞記者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也實現了全面融合。如電視、廣播、報刊、手機、電腦等各種新聞載體的有效融合,使得廣電新聞記者的新聞采編工作難度有所降低,搜集新聞信息的效率大幅提升。廣電新聞記者可以在媒體融合的平臺上獲取更多有關信息,這就為提高新聞工作的整體效率提供了有效幫助。
2.信息獲取和新聞發布的融合
融媒體時代,新聞信息的獲取與發布呈現融合趨勢。在網絡傳播的背景下,廣大受眾群體都可以成為信息的接受者和傳播者,信息傳播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時代的單向傳播方式,信息的雙向傳播具有較強的交互性特征。廣電新聞記者可以利用雙向傳播信息的渠道獲取海量具有較高價值的信息,通過對信息進行合理篩選,可以從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對提高廣電新聞的整體質量有很好的幫助。
(二)挑戰
1.對新聞記者的素質要求更高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廣電新聞記者的工作帶來了許多機遇,使得新聞記者在工作中有更多發揮和成長的空間,不過也對新聞記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在專業技能方面,廣電新聞記者除了要搜集新聞信息,還需要負責新聞寫作,在標題、內容、語言、素材的編輯上要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只有這樣,才能在大眾參與新聞信息傳播的背景下,體現出廣播電視作為傳統媒體的優勢和專業性;在技術方面,融媒體時代是信息化時代,要求廣電新聞記者具備較高的信息技術素養,以便在海量數據信息中獲取對新聞傳播具有價值的信息;在職業發展方面,廣電新聞記者要具有較強的信息辨識能力,主動承擔弘揚正能量的責任,具備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的能力。目前,許多廣電新聞記者在短時間內無法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標準,需要通過自主學習、集中培訓等方式,不斷提高綜合素質與專業能力。
2.輿論引導難度大
融媒體時代新聞信息處于雙向傳播的狀態,這其中,廣大受眾的參與程度不斷提升,對新聞傳播效果產生了顯著影響。廣電新聞記者需要進一步明確受眾的需求,通過與受眾進行密切溝通獲取更多具有價值的信息,并在密切互動的過程中引導社會輿論走向[2]。由于廣大受眾直接參與信息傳播,在網絡安全監管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難免會導致網絡上充斥大量虛假和不良信息,這些信息的傳播會給社會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廣大新聞記者所承擔的輿論引導任務愈發艱巨,在多元思潮以及海量信息的沖擊下,怎樣正確引導社會和網絡輿論,成為擺在廣電新聞記者面前的一大難題。
3.信息共享水平偏低
融媒體時代,廣電新聞記者獲取信息的渠道雖然越來越多,但是作為傳統媒體,其信息共享水平仍然無法和新媒體相比。部分廣電新聞記者的工作觀念未及時革新,缺少融媒體意識,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制約廣電事業發展。在信息傳播速度不斷加快的背景下,一旦發生重大新聞事件,即便新聞記者及時到達現場,也難以掌握事件的最新信息,相較于普通受眾和新媒體,傳統媒體在信息收集上的時效性仍然偏低。尤其是在傳統媒體與其他媒體合作、交流不足的情況下,可能會限制廣電新聞記者個人能力的發揮,在新聞采集、寫作和報道等環節也難以體現相應的責任和擔當。
4.新聞報道程序滯后
廣播電視作為傳統媒體,其新聞報道程序較為固定,廣電新聞記者在長時間工作中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的報道模式。融媒體時代,部分廣電新聞記者在短時間內仍然無法改變傳統固定的工作模式,特別是受到傳統新聞采編管理體制的限制,這會影響新聞報道的效率與質量,導致廣電媒體的受眾大量流失。
二、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責任與擔當
(一)保證新聞的真實性
廣播電視新聞是否能夠獲得受眾認可,最重要的是其是否真實、可靠,這也是廣播電視新聞工作存在的意義。新聞記者作為廣電媒體向受眾傳播新聞信息的媒介,在采訪、寫作、報道等工作中,除了要注重信息的時效性,還需要盡量提高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新聞記者的形象和權威性。廣電新聞記者在工作中是否遵守實事求是的原則,決定了傳統媒體在受眾心中的可信度。在新聞信息喪失真實性的情況下,廣電媒體將逐漸失去權威性、公信力以及在廣大受眾心中的影響力[3]。廣電新聞記者在工作中需要將真實的信息傳遞給受眾,不能故意炒作、刻意扭曲,給受眾造成困惑,也不能隨意捏造新聞信息。在社會環境愈發復雜的背景下,所有受眾都可以成為新聞信息的傳播者。因此,廣電新聞記者更應當認識到自身的責任與擔當,最大限度保障新聞的真實性。廣電新聞記者要始終堅持傳播最可信、最真實的新聞,在工作中不可以無中生有,要深入到人民群眾當中,報道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深度調查還原事實真相,用自己的筆傳遞社會正能量,避免負面輿論給社會發展帶來不良影響,通過自身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廣電媒體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
(二)深入貫徹核心價值觀
在工作中,廣電新聞記者要嚴格約束自己,除了要保持新聞報道的真實性,還應當深入貫徹核心價值觀,在引導社會輿論的過程中牢固樹立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積極創新思維,不斷對新聞報道的內容進行優化,在滿足廣大受眾需求的基礎上,面向整個社會積極傳播正能量。廣電新聞記者要在新聞報道中充分落實核心價值觀,針對不同新聞內容有選擇性地進行報道。比如,面向個人,在新聞報道中要注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向社會,在新聞報道中要側重報道與民生相關的新聞事件;面向國家,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需要以創建和諧社會為目標。廣電新聞記者在面對社會上的熱點問題時,需要秉持理性、客觀的態度,圍繞新聞事件的焦點問題及時進行信息披露。廣電新聞記者在工作中要不斷提升自身價值,增強自身綜合實力,拓寬眼界,始終堅守廣電新聞記者的職業操守和工作底線,在工作實踐中主動創造、主動創新,以便更好地適應融媒體發展的趨勢。
(三)充分落實監督職能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廣電新聞記者肩負的責任越來越重,尤其在報道突發性新聞事件時,對廣電新聞記者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從我國廣電事業的發展現狀來看,新聞記者在工作中容易受行業的限制,在采訪和報道等環節缺少一定的公平性與客觀性。部分廣電新聞記者只注重報道某一事件的積極面,很少會將負面的新聞信息傳遞給受眾,未完全考慮自己身為新聞記者的責任與擔當。對此,要求廣電新聞記者主動拋棄不正確的觀念與思想,在工作中有效發揮媒體的監督職責,面向廣大受眾呈現最真實、最有效的新聞信息,以此強化人們對于新聞事件的理解,以便新聞記者正確對輿論發展的方向進行引導[4]。廣電新聞記者應當主動發揮監督職責,敢于報道具有批評性質的新聞,并利用好互聯網和計算機的優勢。
(四)強化社會責任感
基層是廣電新聞記者創新與創作的動力源泉,作為有責任、有擔當的廣電新聞記者,在工作中應當心系群眾,主動深入基層開展工作,將基層發生的各種事件傳遞至社會,讓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基層,做好基層工作。廣電新聞記者在融媒體時代的社會責任,主要是對自身職業行為所產生的社會作用及社會意義所承擔的責任。新聞記者在入職以后,需要主動承擔起該職業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具備良好的責任意識。新聞記者要不斷提升職業修養,始終堅守職業道德。融媒體時代,互聯網中的海量信息無疑會對新聞記者的新聞敏感度進行刺激,同時還考驗著新聞記者的專業素養。在網絡中存在大量虛假新聞,這些新聞的出現進一步對廣電新聞記者的工作底線造成了沖擊。受眾在不滿意新聞真實性的情況下,可能會對廣電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進行質疑,以致會影響廣電媒體的社會公信力,長此以往,將會制約我國廣電事業的發展。對此,廣電新聞記者必須具備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以社會建設參與者的身份做好本職工作,保持嚴謹的工作態度,利用自身職業優勢為社會建設做貢獻。廣電新聞記者的本職工作是宣傳報道,融媒體時代各種信息快速交互、傳播,倘若新聞記者不具備較強的信息技術素養,將難以適應當前的工作環境。因此,廣電新聞記者還需要不斷加強學習,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以便不斷提升在新聞信息傳播中的話語權,提高廣電媒體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公信力。新聞記者只有具備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與職業使命感,才能為創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5]。
(五)始終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
融媒體時代,廣電新聞記者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新聞倫理觀,幫助受眾還原新聞真相,秉持嚴謹、客觀的工作態度與廣大受眾進行交流。當前,廣大人民群眾主要通過新聞報道關注社會發展以及時代變化,因此新聞報道在整個社會發展中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力。廣電新聞記者作為一線新聞工作者,需要對新聞信息的真實性進行準確的判斷,自覺抵制假新聞和劣質新聞。尤其是在融媒體時代,人人都是新聞的傳播者,在新聞報道范圍及內容透明度不斷擴大的背景下,各種虛假新聞的出現將給廣大受眾的思想和觀念帶來負面影響。新聞記者在工作中切忌盲目跟風,在未查明新聞事件真相的情況下不能盲目進行報道,要始終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以優質的新聞內容打動受眾,提高廣電媒體新聞報道的公信力,進一步維護社會穩定。
(六)與時俱進強化與新興媒體的合作
融媒體時代,新媒體的出現給傳統媒體的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同樣也為傳統媒體的改革和創新提供了強大動力。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新舊媒體的融合發展逐漸成為主流趨勢,廣電媒體只有通過改革和創新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變化。融媒體時代,廣電新聞記者在工作中不能墨守成規,要始終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在學習和工作中不斷提升自我,以便更好地適應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工作,全面掌握網絡信息傳播技能,在保持傳統媒體優勢的基礎上,熟練運用微信、微博等平臺接收和發布信息[6]。在當前互聯網技術不斷普及和發展的過程中,新聞記者還可以運用成熟的網絡媒體進行新聞報道,打破傳統新聞報道時間、空間以及行業的局限性,及時調整自身的思想觀念,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用豐富的信息拓寬人們的視野,在樹立科學化發展目標的基礎上,利用網絡渠道做好社會輿論的引導者,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業務與政治素養,以便更好地對新聞信息進行篩選,在采訪和報道新聞事件的過程中,持續擴大廣電媒體的影響力。
三、結語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給我國廣電新聞記者的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在這一背景下,廣電新聞記者要主動迎接融媒體時代帶來的機遇,明確自身在新聞工作中的責任與擔當,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與綜合能力,在工作中不斷實踐、總結,善于找到問題、解決問題,面向廣大受眾報道更多有意義、有價值的新聞,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的發展方向,始終堅持工作底線,不斷推動我國廣電事業發展,為創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余丞.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發展探析[J].中國傳媒科技,2020(7):80-82.
[2] 余楓,馮丹遠.全媒體背景下新聞記者的社會定位和責任探索[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1):115-116.
[3] 曹暢.新聞記者在疫情防控中的責任擔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3):9-10.
[4] 鄭澤婭.淺談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責任擔當[J].記者觀察,2020(5):153.
[5] 趙夏楠.淺析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守正與創新[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6):128.
[6] 楊帆.樹立新聞倫理觀 傳播社會正能量:論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責任擔當[J].傳播力研究,2018,2(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