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章貴
摘要:全媒體大眾傳播時代,網絡輿論的生成快而廣,準確地掌握社會輿情動態,積極應對社會輿論,是當下面臨的嚴肅課題與嚴峻挑戰。網絡輿情應對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網絡輿情應對能夠避免或減少公共熱點事件、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可以促使打通兩個輿論場、提高主流媒體傳播力。網絡輿情應對是創新現代社會治理方式、推動法治建設的基礎,還是提升政府公信力和社會凝聚力的關鍵。網絡輿情應對有利于把握輿論導向、健全完善輿論引導機制,進一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大眾傳播時代;熱點事件;網絡;輿情應對;價值;引導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讓我們進入了大眾傳播時代,媒體有了更多可能性,形成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媒體傳播表現出以下特點:傳播主體多元化,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發言人;傳播內容海量化,公眾既是新聞信息的生產者,又是輿論事件的報道者,可以快捷方便獲取海量信息;傳播范圍廣泛化,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媒體快速增多,信息的傳播范圍更加廣泛;傳播方式群際化,呈現“點對群”“群對群”的多點互動多向傳播;傳播速度瞬間化,擺脫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無論是音頻、視頻,還是文字、照片,可頃刻上傳到網上;傳播節點碎片化,讓“大眾麥克風”隨時隨地現場直播變成現實;傳播結果擴大化,輿情傳播的方式和路徑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在網絡的作用下“信源”滾雪球似的發展,結果被無限放大。
大眾傳播使網絡輿論的生成快而廣,一個熱點事件加上一種情緒化的意見,就可以成為點燃輿論的導火線,迅速地匯聚并形成公共意見。同時,各種渠道的意見又可以迅速地進行互動,從而形成強大的輿情。網絡輿情影響大危害廣,已然成為影響社會和諧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因勢利導,提高網絡輿情信息的分析能力,及時準確地掌握社會輿情動態,積極主動、科學而專業地應對社會輿論,是當下面臨的嚴肅課題與嚴峻挑戰。
一、網絡輿情應對能夠避免或減少公共熱點事件、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網絡充斥著各種不同的信息和言論,一個小小的輿論場或一則小消息很有可能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網絡輿情應對及時,處置得當就能夠避免或減少公共熱點事件,使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的局面。
根據網絡輿論發展速度、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覆蓋的人群,輿情可分為普通網絡輿情事件、漸變網絡輿情事件、重大網絡輿情事件。普通網絡輿情事件對社會的危害性較小,公眾關注度較低、網絡傳播較少、負面信息呈星散狀,客體所受的損害較小;漸變網絡輿情事件對社會危害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覆蓋人群相對較少、網絡傳播范圍較窄,但社會關注度較高;重大網絡輿情事件對社會的危害性大而廣,覆蓋人群廣,網絡傳播快影響大,公眾參與評論和轉載量大,負面信息在影響力較大的網絡媒體平臺頻繁出現,同時還伴隨著出現背離事實的謠言、嚴重偏激言論或網暴,客體受到特別嚴重的危害,形成公共熱點事件,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正確劃分輿情事件等級,可以幫助相關單位因勢利導,制訂應對方案,疏導社會情緒,掌握應對時間和效率,把控應對的節奏都很有必要。輿情引導得好,社會和諧穩定就不會受到影響。但是,輿情應對失敗,不僅會給受害人造成巨大傷害,也會給地方聲譽帶來嚴重損害。2022年1月27日,一則江蘇“豐縣生育八孩女子”的視頻在網絡流傳,很快,輿情便一浪高過一浪。有關部門通過輿情監測系統發現,27天時間里相關輿情數據達到533萬多條,整個輿情事件的負面信息占比高達90%以上,社交媒體和自媒體在事件前期的輿情發展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地方政府應對失策,構成輿情不斷發酵升級,同時傳統主流媒體的缺失,也是負面輿情長時間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網絡輿情應對可以促使打通兩個輿論場、提高主流媒體傳播力
在大眾傳播時代,傳統主流媒體的信息傳播及話語權優勢不斷被削弱,輿論走向通常更具不確定性。新華通訊社原總編輯南振中認為,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兩個并不完全重疊的“輿論場”:一個是主流媒體著力營造的“媒體輿論場”;另一個是人民群眾議論紛紛的“口頭輿論場”。人民群眾從自身的感受出發,每時每刻都會關注一些共同的領域、共同的問題,在口口相傳中形成了“口頭輿論場”,那些相對集中的社會話題就成為一段時間街談巷議的焦點[1]。“媒體輿論場”即官方輿論場,它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口頭輿論場”即大眾輿論場,公眾在微博、抖音、微信、知乎等平臺議論時事,針砭社會時弊。互聯網出現前,官方輿論場即主流媒體在傳播、引導輿論方面一直處于主導地位。近年來,不斷發展壯大的新媒體使輿論環境更加復雜,傳統語境受到擠壓,有限的傳播渠道愈發受到挑戰。互聯網形成的民間輿論場對公眾心理的沖擊越來越強烈,同時網絡意見領袖引導輿論,左右民意,常常形成網絡熱點事件。主流媒體輿論場代表國家和政黨的意志,體現政府和民眾共同的價值。決策層和傳統主流媒體在輿情應對中,需對兩個輿論場施加影響,紓解公眾焦慮,讓權威消息跑在小道信息前面,引導輿論往有利于社會和諧發展的方向發展,并占領主輿論場,達到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輿論新格局。
輿情的成功應對,必然是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加強的過程。首先是輿論表達和輿論引導更好地融合起來;其次是把握網絡輿論引導的“時度效”,調整切入口,增強趣味性和感染力,以更易于用戶接受的方式,把需要傳遞的主題和精神別出心裁地集納于一體,潤物細無聲地傳播主流價值觀;主流媒體在強調技術引領和驅動的同時,要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和引導優勢,將豐富多彩的線下活動滲透到不同的媒體平臺上,構建起輿論矩陣,提高主題新聞產品的傳播力。
三、網絡輿情應對是創新現代社會治理方式、推動法治建設的基礎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從戰略高度上規劃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逐步實現社會治理結構的合法化合理化、治理方式的科學化、治理過程的民主化。與此同時,提高網絡安全態勢感知、事件分析、追蹤溯源能力。
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社會各領域遇到的問題多而復雜,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創新社會治理、推動法治建設顯得十分緊迫和重要。
(一)收集社情民意,引導輿論監督
創新現代社會治理方式,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提高基層民眾的法治意識,人人尊法守法,主動參與基層治理,維護治安并監督不良社會行為。針對網上熱點事件和政策執行情況,相關部門依照預案做到實時監測,分析研判輿情態勢,收集民眾意見,正確開展輿情處置,為部門提供必要的決策參考。
(二)有利于構建信息對稱社會
社會治理的目標就是要實現穩定與活力之間的動態平衡,根據網絡輿論反映的信息,有效掌握輿情,主流媒體主動發聲,做好輿論的引導工作,把正面宣傳做大做強,妥善處理各種利益矛盾,發現問題及時查找原因、發現矛盾及時化解、發現群眾不滿情緒及時疏導,從而讓社會和諧穩定,讓經濟充滿活力。
(三)有利于推動民主法治建設
要摒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思維,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從輿情信息中了解社會活動和民生狀況,制定相關措施,加強政府部門和社會、企業以及相關團體之間的互動。同時,在輿論的監督下,依據法律法規做好相關工作,增強公眾對法治社會建設的信心,促進社會治理工作有效開展。
四、網絡輿情應對是提升政府公信力和社會凝聚力的關鍵
輿情是社會的皮膚,是賴以感受真實世界的溫度計和風向標,輿情引導不好,極有可能引發政府公信力危機。目前還有一些官員對媒介的態度只是停留在“控制媒介”,他們將網絡輿論視為洪水猛獸,對公眾在網絡中發表的意見置若罔聞,對正常的輿論監督反應過激,這些都會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損害。[2]所以,在當下能否應對好網絡輿情,十分考驗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在突發事件發生后,網絡媒介就成為民眾發聲的平臺,各種負面聲音通過網絡傳播形成了強大的網絡輿情,影響社會穩定,同時對經濟建設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出臺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了解輿情、了解民眾的訴求、進行專業化的輿情應對,能夠提升政府公信力和社會凝聚力。
(一)主動回應各方關切
網上有輿情,說到底還是政府工作沒有做到位,群眾不滿情緒長期積壓所致。一旦某些問題出現差錯失誤產生輿論“觸點”,就形成了相應的“火山口”,極有可能被推上網絡的風口浪尖,處置不當就會引起軒然大波。因此,輿情控制的過程,應當是政府回應各方關切、誠懇直面現實、解決存在問題的過程。
(二)轉變作風、改進工作方式
許多重大輿情事件都是源于相關部門麻痹大意,忽略了細節,導致大量矛盾積累。應改進工作方式方法,該公開的要公開,該解決的及時解決,化解網上輿情。
(三)制定輿情應對機制
互聯網平臺如果運用得當,特別是在突發事件發生后,完全可以為部門形象加分;但如果運用不當,只是為作秀而流于形式,非但不能為自己加分,反而會成為被公眾抨擊的存在,把輿情推向新的高潮,使矛盾更加激烈,加劇政府的信任危機。只有正確分析輿情、應對輿情,才能制定恰當的輿情應對機制,化解輿情危機,贏得民心。
五、網絡輿情應對有利于把握輿論導向、健全完善輿論引導機制
輿論導向正確,可以引領社會、凝聚人心、推動發展,是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則會撕裂社會、破壞發展,是人民之禍。輿論導向之所以重要,關鍵在于正向輿論能夠對社會發展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但如果任由輿論發酵,謠言四起,則產生負向輿論,對社會發展起到破壞和阻滯作用。相關部門在適當時機引導或疏導輿論,消弭、化解公眾的意見分歧,形成共識,促進社會和諧。
(一)主旋律定航導向
當前,網絡民意具有“極端化”和“碎片化”特點,在輿論生態多元多樣多變、眾聲喧嘩的新態勢下,需要有主旋律定音、導航、正向,更需要用正能量暖心、凝神、聚力,從導向上形成引導機制。
(二)尊重傳播規律
輿論是有脾氣的,掌握不好傳播的規律、摸不清輿論的脾氣,必然要被輿論所傷。輿情危機的處置過程,也是正確把握輿論導向、尊重輿論傳播發展規律的過程。對輿情暴露的問題,要快速發布、快速疏導、快速解釋澄清事實,贏得輿論先導權,從傳播規律上形成引導機制。
(三)讓民眾獲得知情權
對于重大輿情事件,公眾獲取知情權極其關鍵。科學全面解釋突發事件,及時發布最新信息,化解不實、負面的消息,搶占輿論陣地的制高點,從知情權上形成輿情引導機制。輿情引導如大禹治水,能夠化解輿情的發酵,為制訂輿情解決方案贏得先機,有助于引導輿論朝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降低輿情應對的阻力,在此基礎上健全完善引導機制。
六、網絡輿情應對有利于進一步培育核心價值觀
如今,人們的多元價值取向決定了需要主導的價值觀來引領輿情以朝向健康方向發展[3]。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基本道德共識,“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們國家的建設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描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
以史為鑒,知興替;以銅為鑒,正衣冠;以人為鑒,知得失。網絡輿情信息也是一面大鏡子,反映社會現狀、群眾期盼、社情民意。輿情的成功引導和處置都離不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基礎理論的應用和闡釋。當前,在尊重文化的差異性、思想的獨立性、網絡的開放性、人權的自由性,以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網絡輿情應對還應建立常態化機制,要構建發言人制度,樹立權威、公正、透明、具有公信力的社會形象,把社會關切的問題講清楚說明白;實時披露部門可公開信息,盡量減少謠言生成的土壤;建立部門輿情專班應對機制,整合人員結構、建立信息檔案庫,形成一套科學有效的輿情分析應對系統。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元主導,開展正面宣傳、典型宣傳,提高主流媒體傳播力,匯聚正能量。將多樣化的思潮整合凝聚起來,匯聚中華文化發展的強大動能,推動國家發展、民族進步。
七、結語
大眾傳播時代,網絡輿情應對講究科學性、藝術性、即時性,正確認識網絡輿情應對的價值,就能夠更好地構建輿情化解機制,培育網絡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生態,使經濟、社會朝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南振中.把密切聯系群眾作為改進新聞報道的著力點[J].中國記者,2003(3):10-14.
[2] 徐煜,金兼斌.社會化媒體的發展及其社會影響[J].媒體,2013(6):9-13.
[3] 羅忠榮,楊永志.略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網絡輿情的引領[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4,26(8):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