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維
摘? ?要: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經驗值得借鑒。針對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問題,通過梳理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經驗,提出了對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一些啟示,包括健全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建立適合中國實際的培養體制、更加強調能力本位、搭建職業教育人才成長的立交橋等,并通過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的兩個具體實踐案例進行研究探討,為促進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供有價值的思路。
關鍵詞:職業教育;雙元制;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20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11-0104-03
一、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問題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指出,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撐,做強實體經濟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發展職業教育是前景廣闊、大有可為的。2021年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更是強調,要不斷提高我國技術人才待遇,暢通職業教育人才的職業發展通道,增強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和吸引力。但我國目前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確實存在很多問題。
(一)社會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缺乏認同
我國經濟需要靠實體經濟作為發展支撐,客觀上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經濟發展需要大批的大國工匠、能工巧匠。但是現有的就業格局以及現有的教育升學框架,導致大眾并不看好職業教育的未來,甚至對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仍有偏見。大眾普遍認為,只有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才會考入中職、高職等職業教育院校,畢業后要從事生產一線的繁重勞動,拿著不高的薪水。在思想觀念上大眾對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不夠認同,社會并未真正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正確價值觀。這種思想觀念,短時間內很難改變,這在客觀上阻礙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
(二)職業人才培養脫節落后
中國創新人才培養的同質化問題非常嚴重。職業人才培養脫節落后,不能適應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的發展。我國職業教育采取的是學校教育模式,目前的職業技術教育多局限于職業院校內部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傳授。這種職業人才培養的傳授方式與社會實踐嚴重脫節,學生很能學到企業實踐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識。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職業院校的專業課程陳舊落后,缺乏實踐性,已不能滿足高質量的職業教育發展需求。
(三)政產學研協同創新不夠
長期以來,國內的職業人才培養仍主要由行政主導,企業協同創新培養人才的積極性未能真正激發。校企合作主導的民辦職業人才培養模式步履艱難,存在諸多難以克服的發展問題。首先,職業人才培養中的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缺少法律法規規范。對于協同創新各主體的激勵,缺乏足夠的政策支持,未形成調動各方積極性的協同驅動體制,難以形成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合力。其次,政產學研協同合作與社會市場需求之間存在鴻溝,存在重合作不重結果、重協同不重實踐的現象,導致職業人才培養中的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流于形式化,被迫功利化,嚴重制約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
二、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經驗
德國職業人才培養,選擇的是學校加企業的模式,即雙元制職業教育。雙元制是指學校與企業兩個主體緊密合作,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緊密結合的以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的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雙元制職業教育很好體現了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可以稱做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標準樣板[1]。
(一)完善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保障
完善的法律法規是雙元制職業教育實施的有效保障。1996年頒布的《職業教育法》,針對德國企業進行職業培訓的總體要求、企業培訓的組織實施等作了詳細規定。同時,聯邦州頒布的州學校法,則針對職業學校的職業教育培訓提出了規范要求。在德國,這兩種不同的法律體系在職業教育中相互融合,形成了統一、完善的法律法規,有效保障了雙元制職業教育實施。在德國,職業教育與傳統的學歷教育同樣有吸引力。
(二)經費支持,企業主導
在德國的雙元制教育體系中,參與企業有其內在利益驅動原因。按照《職業教育法》,并不是所有企業都具有職業培訓資格,只有經過行業協會的審核批準后,才能有此職業培訓資格。企業參與職業培訓可以獲得政府的稅收等方面政策支持,并能得到來自政府的培訓補貼,這種經費支持充分調動了企業辦學的積極性,從而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的各種生產資源用于職業培訓。另一方面,德國的職業教育幾乎是免費的,學生不需要承擔職業教育的學費,費用一般由政府和企業承擔。這種制度設計,充分激發了社會對于職業教育辦學的積極性。
(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職業能力為本位
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真正做到了以企業用工需求為導向,面向企業實際生產用工需求,開展訂單式培養,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開展教學。在職業教育實施過程中,德國為了更好地滿足職業教育學生的實習需求,在企業建設各種實習訓練中心,模擬工作實際進行仿真式的教學訓練[2]。通過這種“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的教學實踐,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學生的專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核心階梯式的課程模式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的特點是核心階梯式的課程。這一模式的課程標準,是由德國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開發的。課程體系從第一年的寬泛職業基礎知識,過渡到第二年的職業大類學習內容,再延展到第三年的職業專業化學習內容。根據德國聯邦職業教育法,所有的職業教育企業都必須要使用這種核心階梯式課程。階梯式的課程模式有效保障了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系統性和科學性。
(五)實現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互通
德國法律明確規定,職業教育證書與普通學歷證書具有同等地位。職業教育和傳統教育兩種教育體系逐漸開放并形成“H”型互通。近年來,德國職業教育領域最明顯的改革是“雙元制職業教育”向“英才教育”方向發展,推進雙元制職業培訓形式的大學化。德國開始將雙元制的人才培養體系移到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同時,職業教育學生可以選擇轉入傳統教育模式中繼續學習,傳統教育模式學生可以選擇轉入職業教育體系學習,實現生源互通。這種政策體系是對于職業教育的認同和肯定,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素。
(六)合同化管理,培養目標明確
在雙元制教育體系中,培訓學生是合同化管理的,培養目標十分明確。學員一方面在職業學校學習專業理論和普通文化知識,另一方面與企業簽訂培訓合同、 明確培養目標后,以學徒身份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培訓。學生在選擇頂崗實習時,也需要與企業簽訂協議合同,明確實習工作的各方面要求,并需得到職業學校的審核確認。培養過程做到了工學結合、社會市場需求與教學需求相結合,培養目標十分明確,有效保障了德國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七)嚴格考核,保障人才培養質量
為了保證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水平,德國采取的是嚴格的考核和管理制度。德國職業教育考試非常科學、全面,考試內容主要是書面考試和實際操作技能考核兩部分,并有中期考試和結業考試兩種[3]。按照德國的《職業教育法》,行業協會負責雙元制職業教育的考核、成績認定、證書發放以及企業培訓資格的認定工作,考核合格后發結業證書。這種嚴格的考核辦法和管理機制,充分保障職業教育教學質量。
三、對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啟示
(一)健全我國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
我國相關管理部門應該盡快修訂相應的職業教育法規,對職業教育的辦學形式和辦學條件進行界定規范。只有“有法可依”,職業教育發展才能趨向于規范穩定,才能有效保護辦學者的合法權益,才能發展多元的職業教育模式,推進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鼓勵行業部門依據國家標準制訂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評價標準。從法律法規或稅收層面上來激勵企業開展職業教育,擔起職業教育的責任。
(二)建立適合中國國情和實際的培養體制
充分調動企業、高校等政產學研各方積極性,發展“多元化”職業教育模式。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以政府、企業、高校為協同合作創新主體的職業教育體系,鼓勵企業參與創辦民辦職業學校,拉近企業用人與學校育人之間的距離。推進機制體制改革,發揮協同創新的集聚效應。
(三)職業教育要更加強調能力本位
要更加注重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突出實踐性,保障創新人才培養質量。技術工人隊伍是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支撐力量。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更要突出強調能力本位,要更加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緊密結合。要讓學生在生產一線學習,提高實際操作的本領,而不僅僅是獲取課堂教學知識。要進一步優化課程和專業設置,進行課程改革。課程設置要更加貼近企業及市場的需求。取消與市場對接不緊密的專業課程,構建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的專業及課程,打造精品化、特色化職業教育。
(四)搭建職業教育人才成長的“立交橋”
職業教育和傳統教育是兩種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要努力打通職業教育和傳統應用型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銜接渠道。改變社會舊有觀念,打破職業教育學生只能止步于專科層次的天花板,搭建職業教育人才成長的“立交橋”。讓中職、高職的學生也能有機會有渠道升入本科、研究生的學習階段。只有這樣,職業教育的競爭力和吸引力才能不斷提升。
四、案例研究
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是成立于1997年12月的一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學院通過借鑒新加坡、德國等國家先進的職教理念,形成了以股份制社會化辦學體制、深度校企合作為特色的職業教育辦學風格,在辦學過程中探索出了SAMSUNG工科大學、BOSCH定向班培養等多種“企業+學院”雙元制的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育人成效。
(一)SAMSUNG工科大學模式
三星半導體工科大學是由學院與三星電子(蘇州)半導體有限公司聯合創辦的,是政府、學校和企業多方協同創新合作的職業教育培訓項目。該模式充分體現了雙元制的職業教育理念。自2012年成立以來已經舉辦十屆,目前累計培養高級工近千名、技師學員近200名,取得了豐碩的辦學成果,為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獲得了教育部及各級政府的肯定和表彰。工科大學依托校企雙方優質資源,導入半導體尖端設備廠商,在工科大學基地構筑尖端設備維修中心,實現尖端技術零距離,培養優秀技術人才,促進學歷及技術提升。學院依托工科大學構筑職業資格內評機制,保證職業教育的教學水平和質量。
實踐證明,三星半導體工科大學是成功的產學研合作的職業教育新模式。企業生產方面,工科大學促進了智能產品研發、尖端技術實訓,解決企業難題,實現智能制造;職業教育方面,工科大學促進了人工智能應用、系統開發等方面的教育體系的完善,有利于行業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技術研發方面,工科大學完善的教育培訓課程,促進了自主技術開發、技術專利申報,對于打造未來技術,建設半導體技術標桿基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BOSCH定向班培養模式
學院于2011年開始與BOSCH(博世)汽車部件(蘇州)有限公司開展雙元制定向班培訓,截至目前已培養了300多名定向班學生。BOSCH定向班培養模式充分體現了雙元制的職業教育理念。企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包括專業開發,教學計劃的制定及調整,教學實施,采用院校專業理論學習和企業頂崗實訓交替模式,從而保證了定向班的教學質量,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在實施過程中,這種雙元制培訓模式按照學徒能力模型制定培訓目標,引入模塊化交互培訓項目、數字化工廠/模擬生產線等教學方式,構建起一套科學的學徒評價體系,科學地安排整個學徒制培訓周期。
實踐證明,BOSCH定向班教學模式很好踐行了雙元制職業教育理念。第一,根據企業的需要,在教學計劃中量身定做所需要的課程,以利于學生掌握相應的技能,保證定向班的學生技術技能過硬,為人才儲備提供保障。第二,學校可以通過定向班的教學了解行業企業的最新需求,把企業一線先進的技術和知識引入課堂,從而惠及更多的學生。第三,定向班教學可以讓學生提前進入企業實際工作環境中實訓,掌握最先進的技能及專業知識。企業除了培養專業技能之外,還會培養綜合職業能力,使學生適應企業文化,得到認同歸屬感。另外,定向班人才培養在招生工作中有利于鎖定優質生源,提高生源質量。因此可以說,BOSCH定向班教學模式是一舉多得的多贏模式。
結語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對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是有借鑒意義的。我們只有將雙元制職業教育理念與我國的職業教育實踐緊密結合,不斷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優化職業教育的專業及課程設置,完善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堅持立德樹人,讓全社會重視并共同參與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來,才能培養出更多高素質高水平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楊玉寶.對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新認識[J].比較教育研究,2002,(3):37-39,51.
[2]? ?高育奇.德國職業教育的特色及其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07,(21):58-59.
[3]? ?洪貞銀.淺析德國“雙元制”對我國校企合作職業教育模式的啟示[J].理論月刊,2010,(5):147-149.
[責任編輯 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