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新課改環境下,小學音樂教學得到重視。合唱是一種重要的音樂教學手段,能幫助學生感知音樂和藝術的美好,有利于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和集體榮譽感的形成。然而,當前小學合唱教學的情況并不樂觀,對此,文章從激發學生合唱興趣、采用多樣訓練手段、利用合唱教學特點三個方面提出教學建議。
關鍵詞:小學音樂;合唱教學;訓練策略
作者簡介:滿玲麗(1991—),女,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祥瑞園小學,二級教師,本科學歷。
隨著素質教育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在當前新課改環境下,小學音樂教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歌唱教學的要求為:激發學生富有情感地演唱,以情帶聲,聲情并茂,重視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增強演唱的自信心,使他們在歌唱表現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美的熏陶[1]。合唱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對小學音樂教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受精力和課時所限,對音準等方面的問題往往不能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細致指導,而學生在合唱活動中,可以根據其他同學的演唱音調來自我改進。合唱更有助于學生體會歌曲的情感內涵,如《歌唱祖國》這樣恢宏壯闊、集體感強的歌曲,在合唱中更能展現其魅力。然而,當前小學階段合唱教學的情況并不樂觀,教學手段僵化、教學內容單一、學生積極性不高、教學成果缺乏新意等問題頻繁出現。本文針對這些問題,從激發學生合唱興趣、采用多樣訓練手段、利用合唱教學特點三個方面提出教學建議。
一、激發學生合唱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小學音樂教學來說更是如此。小學生正處于情感單純、對萬事萬物充滿新鮮感和好奇心的年紀,一味地灌輸知識對其是揠苗助長、有害無益。當前音樂教學活動中的很多教學問題都是由教學過于教條化、漠視學生興趣導致的。有些教師偏重理論教學,有些教師能做很好的教學示范,但是缺乏對學生的細致指導……這些教學方式固然有可取之處,但其教學成果也不夠理想。小學音樂教學應以興趣為基礎,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體會到音樂和藝術的美妙,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師對激發學生興趣方面應積極思考,采取合理的策略。激發學生合唱興趣不是靠照本宣科,也不是靠打開多媒體展示圖片、播放音樂,學生在講臺下觀望來完成,而是需要音樂教師時刻保持對音樂和教學的熱愛,保持對音樂教學方法的不斷思索,在課上課下主動想方設法地將音樂融入學生的生活中,讓音樂成為學生生活的樂趣。
(一)課堂輕松,培養興趣
在當前的教學活動中,合唱教學的目的往往是為了滿足學校比賽要求,存在選曲面窄、編排缺乏新意等問題,且經常受場地或課時等條件限制,對很多學生來說,合唱更像一種負擔。對此,教師有責任消除學生的顧慮,展現合唱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片中教師在音樂課上對學生進行了富有力量的引導,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幾乎每個學生都不遺余力地投入演唱活動中。教師應以此為借鑒,努力改變機械、僵化的教學方式。傳統教學方式往往營造出刻板壓抑的課堂氛圍,這會嚴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教師應注重對課堂氛圍的把握,采取新穎活潑的教學形式。在正式開始課程之前,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進行簡單的熱身活動,比如教學生做打哈欠、咬蘋果的動作。在課堂中,教師也應適當調整教學難度,比如先完成第一聲部教學,再教授學生第二聲部,打破學生對音樂學習和未知的恐懼。
(二)選曲合理,兼顧興趣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合唱選曲要多加考量,選曲要切合學生實際,并具有教學意義。音樂教材中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教師應以此為綱,在合適的范圍內選曲。在很多學校組織的合唱比賽中,選曲往往是相關教師的一言堂,或是過于保守、缺乏新意,不能調動學生演唱興趣,或是難度過高、不易編排,導致最后的合唱效果不盡如人意。合唱選曲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兼顧學生的興趣,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合唱積極性。
例如《草原就是我的家》一曲,其旋律明朗歡快,節奏雄壯有力,有著大草原的豪放之感,新鮮奇異的異域風情對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再如《歌唱祖國》,這首歌曲從歌詞到旋律都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和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同時,其還可以與國歌結合,兩首歌曲氣勢磅礴、大開大合,在集體合唱的狀態下,必將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力量。
(三)創造情境,激發興趣
教師應積極采取多樣化的手段,激發學生合唱興趣,喚醒學生潛在情感,引導學生將情感投入合唱活動中。創造情境,以境入情可以達到自然而然地激發學生合唱興趣的效果。一方面,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來活躍課堂,比如在《種太陽》一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相關主題圖片,播放相關主題視頻,用直觀又生動的畫面切入主題。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將樂器引入課堂,讓學生感受音樂氛圍。比如在《手拉手,地球村》一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鋼琴或吉他,以自己為中心演奏音樂,讓學生圍坐在自己身旁,以輕松有趣的方式進行教學。另外,教師還可以點評學生的演唱表現,或是讓學生之間相互點評,營造自由愉快的整體音樂教學氛圍。
二、采用多樣訓練手段
合唱教學活動必然要落實到歌唱技巧的訓練。需要注意的是,小學特別是小學低年級的音樂教學,不應過早地引入對理論的學習,這不僅會使課堂枯燥乏味,也會造成學生的抵觸情緒。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其很難理解教師講授的抽象復雜的理論,會因此產生畏懼心理,以后即使進入高年級階段,這種不好的印象也會對其音樂學習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教師應結合生活實際,以符合小學生特點的方式進行合唱教學。
(一)聽賞入情,體會內涵
小學生年紀雖小,但已經具備對身邊事物的基本感知力和孩童獨有的豐富的想象力。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教師應對學生的審美感知進行有效引導。審美感知是音樂核心素養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新課改下音樂合唱教學的重要目標[2]。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不能只注重音符旋律,還要講解與歌曲相關的文化背景,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學生全方位地理解歌曲。
例如,《讓我們蕩起雙槳》這一首歌曲的旋律清新自然,容易激起學生的童心童趣,形成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但是學生僅依據旋律和歌詞無法知曉這首歌的時代背景,因此,教師應介紹此首歌曲背景知識,如北海泛舟和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們對新生活的希望。在了解了歌曲的背景和含義之后,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得以進一步深化,能夠更好地調動自身演唱情緒。
(二)訓練技巧,嚴謹教學
合唱與獨唱或其他音樂教學一樣,對基本功的訓練必不可少,練好基本功可以在合唱學習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在不同基本功教學中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基本功訓練中也能找到樂趣,避免訓練枯燥乏味。比如氣息訓練,教師應幫助學生矯正演唱姿態,通過聞花法、吹氣球來幫助他們找到演唱時呼吸的正確技巧。比如節奏和音準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隨手打出節拍,接著由老師引導,幫助學生形成節奏感。比如音準教學,教學時可以先從最簡單的音程練習開始,再逐漸進入簡單和弦練習,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根據身旁同學的聲音自然而然地調整自己的音高,使整個合唱達到和諧狀態。另外,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入樂器,如《木鼓歌》這一首歌可以加入木鼓或其他簡單的打擊樂器,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樂器的了解。其還可以播放一些節奏感強的歌曲,鼓勵學生進行模仿跟唱,以不刻板、不教條的方式進行教學。
教師應盡力配合學生、指導學生。在合唱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主合唱,或參與學生合唱,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如在《蝸牛》一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手勢動作、體態語言,無聲地與合唱中的學生進行交流,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默契,形成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
(三)教師示范,循序漸進
小學音樂教學的歌唱技巧訓練應重視學生基礎,不可揠苗助長,但也不可過于簡單,失去挑戰性,否則無法激發學生合唱學習的興趣。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發育的重要時期,若教師不采取科學的訓練方法或在教導過程中不細心、不耐心,不僅會導致訓練達不到效果,還會對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造成雙重損害。教師應高度審視自己采用的訓練方法是否科學,是否符合教學實際和學生實際狀況,是否循序漸進,易于學生接受。例如,在《櫻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播放歌曲,幫助學生入境入情,接著指導學生反復對低音部進行練習直到熟練,再開始高音部的教學。教師教學應循序漸進,幫助學生克服畏難心理,讓其獲得成就感。
三、利用合唱教學特點
合唱除了上文提到的優點外,其還有利于校正學生音準,有利于學生音樂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形成。學生在合唱活動中容易與身邊的同學相互比較,從而不斷進步,激發合唱興趣,形成集體榮譽感。在集體交流活動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活躍起來,有利于其成長進步。對此,教師也應提高教學水平,加強合唱技巧訓練,幫助學生體會合唱的魅力。
(一)把握學生心理
小學階段,學生渴求他人認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其與教師、同學的交流和合作共贏又能幫助其形成集體榮譽感。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成長規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應恪盡職守,對學生進行積極指導,幫助學生之間實現更好的合唱配合,推動班集體表現更上一層樓。
例如,《柳樹姑娘》一曲的合唱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演唱并且實現二聲部合唱。對此,教師應想方設法地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幫助學生用情演唱,并且積極調和,實現整體的和諧。教師可以在課前導入部分,展示一張沒有葉子只有枝干的柳樹圖片,對學生進行提問,告訴他們通過演唱可以幫助“柳樹姑娘”長回她的葉子,以此調動學生合唱積極性,形成班集體合作。
(二)有效組織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能夠幫助學生進步和提高。劃分小組意味著很多問題并不能僅依賴教師的單方面協調解決,而是要依賴師生的共同合作,這能夠很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送別》一曲短小精悍、情感豐沛,給了學生充分自主發揮的空間。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分組,小組成員分別承擔相應的任務,讓小組內部成員積極溝通,并及時處理學生的疑問。教師還可以根據已劃分的聲部進行小組分配,讓小組內部成員相互切磋、相互協調,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合理分配合唱聲部
合唱的成功有賴于聲部的合理分配,但是如果只是教師單向進行分配,容易觸發學生的抵觸心理。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適當參與決策,避免沖突發生。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就選定歌曲用不同的聲部進行演唱,或采取輪唱的形式,幫助學生體會聲音的高低變化。在如此反復之后,教師可開始教唱,先進行簡單練習,再開始兩聲部演唱,如果選曲復雜,還可逐漸增加聲部。教師應在此過程中積極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及時對聲部分配做出調整。合唱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教師起到的是引導作用,最后成果的展示依賴于學生內部的配合和發揮,所以學生的意見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成果來說至關重要。教師應在學生的意見中找出共性,著重解決重難點問題,但對個別意見也要多加注意,并與相關學生及時溝通。
例如《茉莉花》一曲,要求獨唱聲音清新優美,在集體合唱中,高音低音互相鋪墊、互相推進,經過精細的改編,學生在合唱這首歌時,既可以唱出蓬勃氣象和大國氣派,也可以體現原曲清新優美的審美格調。由于每個學生的審美傾向不同,部分學生傾向前一種風格,部分學生傾向后一種風格,且由于學生年紀較小,很可能因此引發矛盾不快。對此,教師要依據實際情況做出有效引導,教導學生要具有集體意識,讓學生做出更適合班級整體的選擇并合理劃分聲部。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在當前新課改環境下,合唱作為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其訓練策略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教師在實踐過程中,應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切入點,以科學的訓練方法對學生進行指導,并且充分利用合唱形式的教學優勢,幫助學生在演唱歌曲的同時提升其個人的音樂素養和人文素養,以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馬彪.回顧與展望:對《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頒布后學校音樂教育的思考[J].中國音樂教育,2019(08):45-48.
劉曉艷.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音樂合唱教學模式探析[J].北方音樂,2020(07):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