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依據英語教學改革的要求,在大學英語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同時促使他們了解西方文化,拓展文化視野,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文化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關系到英語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也會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熱情,所以大學英語教師需要對這方面精心設計,轉變教學理念,改變教師角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結合新的教學方法,通過中西文化對比,教授文化背景知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還可以開展英語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從而確保英語文化教學的良好效果。本文對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中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相關的具體實施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英語;文化教學;問題;實施
作者簡介:姚進,東北大學。
引言
文化,是國家、民族在不同生活環境下,經過積累、沉淀形成的結晶,每個國家都有著自身豐富的文化,每種語言在文化方面也是各有特點。英語是一門重要的國際化語言,對于英語語言的學習來說,學生不僅僅要掌握基本語言知識,還要注重挖掘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從而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英語和運用英語交際,同時進一步挖掘思政元素,講好中國的故事,所以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但是,對于當前很多的大學英語教學來說,還是過于關注具體語言能力的培養,包括英語單詞、句型、語法等知識,缺少語言文化的講解和融入,影響了整體英語教學效果,在目前新文科建設視野下,所有英語教師都需要在這一方面勇于探索和實踐。教師要對文化教學進行深入的探索研究,精心組織多種英語教學活動,促使大學生深入學習語言文化,彰顯學科育人的特征。
一、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作為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組成部分,文化教學包括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社會禮儀等語言及非語言方面的能力。文化教學有三個教學目標,即文化知識的傳授,文化意識和文化能力的培養,其中文化能力是文化教學的最終目標。開展英語文化教學,就是要使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對待世界各國文化,實現雙語文化的交際,要促使學生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差異,提升對祖國文化的深刻理解,增強愛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拓展國際視野,同時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體現英語學科文化育人的特點。
大學英語以人文社科知識為依托,覆蓋了人文學科的核心領域與重要主題,注重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念、道德修養和人文情懷。所以,對于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的開展,為了實現文化教學的目標,教師就應該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核心,創新英語教學模式,設計開展具有關聯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英語學習活動,促使學生在理解學習英語、語言應用實踐以及遷移創新的過程中,真正體驗融語言、思維和文化為一體的英語活動,學生在英語閱讀中能夠進行批判性閱讀,獲取信息并批判評價其中的內涵,表達個人的觀點看法和情感態度,感受中外文化異同,這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增強主觀能動性,全面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
二、當前大學英語文化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將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對立起來
現在有很多大學英語教師對于英語教學存在主觀片面化認識,錯誤地認為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是相互矛盾的,將二者對立起來,在教學中只能實現其中的一種教學效果,而且認為英語語言能力教學最為重要,文化教學則是可有可無的,所以在教學中也就沒有將二者有機系統地結合起來。只講語言,卻不去關注語言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無法實現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最終影響了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實際上,大學英語教師要努力將文化與語言融會貫通,要在傳授語言知識的過程中,適時、適當地穿插文化背景知識講解,或者在文化教學主題中教授語言知識,這樣的英語教學才是立體的、真實的,才會實現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傳統語言教學模式根深蒂固
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很多大學英語教師依然運用傳統語言教學模式,非常關注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方面英語能力的訓練,重視講解語言組成部分和語法結構,要求學生能夠寫出或者說出符合語言規范的正確句子,但忽視了文化對于語言學習的潛在影響,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脫離了社會文化領域,無法深入理解。具體表現為,有些學生雖然能夠說出正確的英語句式,但可能并不與相關語境相適合,會出現文化沖突的問題,比如“Have you married?”這個句子就不能在英語情境交際中亂用,對于英語國家人們來說會很反感,也會因此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在英語教學改革的背景下,這種長期以語言能力提升為主,脫離了文化背景的單一機械語言訓練教學,已經難以滿足實際生活和交際的需要,不利于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
三、大學英語中文化教學的具體實施
(一)轉變教學觀念認識,積極滲透英語文化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主宰,對學生進行單向化知識輸入,學生的思維被束縛,主觀能動性被壓制,這樣無法確保文化教學的有效開展,如果在英語教學中缺少對文化語境等方面的研究和關注,那么也嚴重影響學生的實際口語交流效果。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師應該轉變自身的教育教學理念,探索英語雙向教學模式,在英語知識教學中積極滲透英語文化,從而增強學生的英語學習體驗,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更加重視文化教學的開展,不但要進行英語知識的傳遞,還要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合理地講解英美文化知識,促使學生在更好地學習語言,真正地掌握和運用英語。例如,西方節日文化就是一個重要內容,對于Christmas這個西方國家非常重要的節日,教師就可以結合音視頻資源為學生講述外國人在過圣誕節時都有哪些習俗。圣誕節是物欲文化的體現,也有慈善救助的一面,同時與我國的春節作對比,凸顯親人團聚的重要性和親情的力量,這樣就使學生在英語語言文化學習的同時,對比聯系兩種文化,產生更深的理解,也便于教師挖掘思政元素,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積極轉變教師角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我國在不斷深化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非常關注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同時要求發揮教師的指導和促進作用。但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還是有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滯后,角色轉變不及時、不到位。在傳統教學模式影響下,學生缺少主動探索學習的積極性,學習中依賴性和被動性突出,造成最終的教學效果不佳。因此,大學英語教師要學習新的教育理念,積極轉變自身的角色,要成為英語教學活動中的引導者和幫助者,始終堅持貫徹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認識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強大動力,沉浸式體驗式教學更易于知識的吸收和掌握。為了更好地開展文化教學,教師要采取多種趣味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他們在文化學習中感受英語學習的魅力。在傳統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下,學生單純地為了提高成績去學習,教師也圍繞這個目標進行教學設計,但實際上偏離了英語課程設置的初衷,也不符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的要求。因此教師應該進一步豐富英語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以英語文化為基礎進行學習,促使他們深入學習研究,感受英語學習的趣味性,拓寬視野,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例如,教師可以設計“Cultural relics”這一英語文化主題,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直觀形象地呈現各種世界著名文化遺產,有The Great Wall, The Pyramid, Taj Mahal等等,做好相關文化知識背景的引入和討論,同時鼓勵學生課外搜索更多關于其他國家的文化資料,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項目式教學,從而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種有別于傳統教學方式的新方案,會徹底解決學生學習興趣不夠高漲的問題。教師的身份轉變也會讓學生真正能夠從興趣出發,更自覺地進入學習狀態。
(三)通過中西文化對比,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由于英語是一種外來語言,英語國家與我們在地理環境和人文背景上是不同的,所以中西方文化有差異,甚至在價值觀方面是存在一定沖突的。因此,在英語文化教學的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師為了提高文化教學的效果,幫助學生在英語交際中避免出現誤解,可以通過中西文化對比的方式,促使學生更加明確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聚焦英語在特殊語境下的用法和意思,培養批判性思維方式,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例如,在表達稱贊的過程中,我國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在價值觀上以謙讓為禮儀,自謙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但西方國家則截然不同,他們在受到他人贊揚的時候,會選擇欣然接受,表示感謝,如“-Your English pronunciation is excellent. Thank you.”但如果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你過獎了)進行回答,可能會讓對方感覺你在懷疑他的判斷能力,從而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
不同的文化氛圍和文化習慣,造就了不同的語言情景對話方式,這種差異不是獨立的單詞造句所能體現的,而需要在文化教學當中,不斷探索思考這種問題的癥結所在。只有通過對中西方不同文化進行對比,才能提高在不同環境下的真實意圖表達的正確性。
(四)開展英語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為了對大學生進行英語文化教育,教師在教學空間上也應該進行突破創新,第二課堂就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具有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是靈活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平臺,對于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人文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文科建設的大背景也要求教師要面向未來、面向全體、因材施教,探索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和跨界融合能力的新型人才,為學生成長發展高效賦能,同時提高國家的軟實力。
教師要結合自身的興趣和特長去開設豐富多樣的選修課程、線上課程、慕課課程或者是結合本校實際的spoc課程,讓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程的同時,可以有多樣化的選擇去深入學習文化的某一個方面,比如《美國的體育歷史》《中國女性詩歌翻譯與賞析》等。文化的學習,從文化的理解、文化的融合再到文化的應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老師要根據《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的要求,在人文選修課程中,注重拓展性和多媒體性,帶給學生思想、情感、人格、審美等方面的熏陶和感染。
在網絡文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教師要開發利用好各個交流平臺,比如公眾號、網站和視頻號等資源,引導學生閱讀與交流。同時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指導學生用創客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或者PBL教學法進行學習,有效產出學習成果。
(五)增加英語的實踐機會,拓展學生使用英語的渠道
高校要營造良好的英語文化氛圍,利用社團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比如英語短劇小品表演、演講辯論活動、文化節等,促使學生探索多元文化。教師還可以設置文化角,組織中國文化主題的英語手抄報比賽,或者中國經典國學詩歌的英語翻譯比賽等,鼓勵學生做文化交流大使,傳播優秀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文化故事,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激發其愛國情懷。
結語
總之,在大學英語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文化教學進行重點探索,結合實際教學情況,考慮學生所學的專業,精心組織安排,開展具有探究性、體驗性和實踐性的教學活動,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融合起來,促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深刻感受其中的文化內涵,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綜合型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曉燕.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2):53-55.
[2]薛衛紅.大學英語教學中開展文化體驗教學的策略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9(12):35,41.
[3]梅德明.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時代新人[J].人民教育,2018(11):96.
[4]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9(5):78-79.
[5]沈軼.英語文化融入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有效途徑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