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瑾
摘要:筆者通過幾年來的公共關系課程教學,試圖尋找PBL模式與公共關系課程實踐教學結合的可能性,通過應用PBL模式指導和組織學生實踐的全流程,總結并分析理論模式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對策。
關鍵詞:PBL模式 公共關系 實踐教學
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簡稱 PBL),是在建構主義思潮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以經驗主義哲學作為哲學基礎,學習的起點和動力是真實的問題;以建構主義為心理學基礎,將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相結合;整合多種學習手段,著重培養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有效地提升團隊合作水平。
一、PBL模式與公共關系實踐教學結合的可能
公共關系學作為一門實務性較強的課程,極為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與PBL教學模式有著天然的聯結。筆者指導的公共關系課程的實踐教學部分需要完成公眾人物采訪任務,讓學生主動接觸社會,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對目標人物的選擇、接觸、聯絡、采訪并拍攝剪輯的全流程。PBL模式通過設置真實任務,把課堂理論學習放到復雜、有意義的真實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來解決問題,從而理解相關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兩相對照,不難看出,公共關系學實踐教學部分與PBL教學模式較為契合。
1.情境
PBL模式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問題、學生和教師,整個實施過程包括提出問題、小組分析、知識建構、評價、反思五個階段,但前提是需要營造一個學習的情境。學習情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外在于學習者,另一部分內化于學習者自身,學習情境的內在影響因素來源于學習者的記憶存儲及目的。如果不具備包括學習欲望在內的內部條件,那么外在的信息不可能是有意義的,個體也不可能從中進行學習。對公共關系學科而言,最好的學習情境就是真實社會生活本身。
2.問題
PBL教學模式需要設置有意義的、復雜的問題,但問題有“好壞”之分,設計有效的問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公眾人物采訪任務這個問題為例,學生小組面對的是完全開放的任務:人物不確定,能否成功不確定,但必然需要用到之前學習到的相關公關理論,如人際交往理論、社交禮儀等;選擇的人物也許有爭議性,但往往是學生感興趣的人物,對這類人物的接觸有利于學生對自己未來發展作出規劃。面對面采訪因被采訪對象的日程銜接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較為復雜,對學生也形成了一定的挑戰。
3.學生
當學生需要為某一特定目標工作時,其所學和未學的知識都將成為必要條件,這將極大地提高其對理論知識的整合能力和應用能力,并在一定時間內使其實踐能力得以提升。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是PBL模式的一個重要特征,就公眾人物采訪問題的小組合作而言,組員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實踐的主動性,有利于增加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有利于促進學生高級認知能力的發展。
4.教師
在PBL模式中,教師是教學的促進者。具體來說,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并不是將知識的結果直接告訴學生,而通過提出能夠挑戰學生思考過程的問題,并以示范、質疑以及鼓勵等活動,將解決問題所需的思維邏輯和策略(尤其是認知技能)突顯出來,以促進學生學習重要概念、原理和所需的技能,并幫助他們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案。
二、基于PBL模式的公共關系實踐教學實驗
理論是容易的、短暫的,它除了討人喜歡以外,沒有別的效果。另一方面,實踐是困難、長期的,卻有著巨大的效用。[ 1 ]在公共關系學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模式中,學生缺乏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實踐性較弱,需要有適當的課外活動加以補充。筆者認為,在理論部分采用常規課堂教學法,實踐部分采用PBL模式能更好地優化學習資源配置,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1.布置實踐任務,學生組隊作業
PBL模式強調以問題為起點,實踐教學內容是以問題為主軸進行架構,重點是圍繞問題的提出與展開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流程。最初的問題設計是學生自行組隊,尋找傳統媒體報道過的公眾人物進行采訪,后來從學生實際出發,考慮到學生對新媒介較為熟悉,允許他們選擇網絡紅人作為采訪對象。由于整個流程較為復雜,需要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解決問題,學生小組通過分析問題,找尋相關路徑,最終提出解決方案。
學生小組作業流程如下:首先,學生小組通過梳理自己的人際關系網或者尋找感興趣的公眾人物展開對信息的搜索,與此同時需要對信息進行價值性判斷(哪些信息對解決問題是有用的),在此過程中列出擬采訪對象名單。其次,通過線上線下各種方式與采訪對象取得聯系,獲得采訪許可,再次,準備好采訪提綱,提前到達約定地點進行采訪;最后,采訪完成后剪輯視頻,配字幕,做采訪總結報告。學生在與同伴的討論交流中達成共識。整個學習過程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搜索信息、整合判斷、表達交流等能力為目標,同時鼓勵學生迎難而上的精神。
學生小組先后采訪了企業界及演藝界、網紅等名人計19人,從取樣來看,學生的視野還有待開闊,為了采訪的便利性,采訪對象主要分布在重慶市區及下屬區縣,采訪形式還需要進一步優化以拓展采訪對象范圍。
2.實踐教學實驗效果
總的來看,學生小組進行的名人采訪是公共關系實踐教學中的主要內容,也是理論課程的有力補充。學生能得到多方面的鍛煉,本次實驗共有19個小組參加,但并不是每組都如期完成了全部任務,實驗過程中出現了各種狀況,對最后的結果影響較為明顯,在整個實驗進行期間也發現了很多有待改進的地方。從學生的實踐總結報告中摘抄的部分不足如下:
(1)采訪設計缺乏提前量,器材使用不熟練
出片效果較差,基本都是一個機位不動。(第10組)
在錄完第一次長達二十五分鐘的采訪視頻之后,我們才發現,沒有收錄聲音,多么慘痛的教訓。(第8組)
沒有帶上專業的收音設備,僅靠耳機收音顯得不具有專業性,專業的收音設備才能更加體現對采訪者的尊重;話筒在最后的時候靠得太近;由于在采訪的過程中非常緊張,背好的稿子有些忘了。(第12組)
(2)溝通效率較低,未能掌握采訪的主動權
出鏡組員情緒緊張,導致多次出錯,頻繁NG,耽誤了部分時間。(第6組)
由于被訪者接受采訪的意愿非常高,問題可以準備6-8個,而我們只準備了4 個問題;出鏡組員與被采訪者缺乏互動,各問題之間缺乏過渡和銜接。(第3組)
(3)采訪缺乏預演,臨場發揮差,缺乏合作意識
語速較快,整體的節奏也比較快,試了兩次也沒有成功。沒有把控好采訪的度,被采訪者明顯更輕松。(第9組)
過于緊張,在采訪過程中忘掉了一些問題。(第7組)
采訪時聲音太小,對問題的描述有時模糊不清,有點語無倫次的感覺,表達不是很清楚,普通話不標準;采訪時過于緊張,因此記好的問題在采訪時記得不全面,在傾聽的同時沒有掌握好采訪的節奏。(第5組)
(4)根據地點和場合著裝意識較差,舉止缺乏專業性
儀表沒有準備得當,比如頭發太過松垮,衣服太過寬松,穿著過于松懶;舉止過于拘謹,顯得很別扭(第7組)。
學生自己的反思總結又給以后的小組實踐提供了前車之鑒,教師根據之前出現的問題對后續的小組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避免此類問題再次發生。
三、基于PBL模式公共關系實踐教學實驗的反思
面對實驗過程中顯露出來的問題,需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調整和優化。
1.將禮儀課程提前
在需要進行真實社交時,學生對公關禮儀學習的積極性明顯增加。由于實踐教學周期長,課外實踐基本需要兩個月時間來完成。整合的課程有助于學生看到基礎理論的重要性和應用,計劃在年級內進行跨專業小組合作,學生學會必需的社交禮儀,首先在小組中得以應用。
2.著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PBL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教材、以小組為單位、以討論引導學習的教學方法,旨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自我學習、終生學習的能力。小組學習有助于學習者建構自己的知識,能使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給學生提供分享機會,提高學生學習動力和參與積極性,提供給予反饋和接受反饋的機會 ,向學生提供向他人學習的機會,發展協調技能、交流技能和合作學習技能。
3.增加老師的課外指導和過程指導
同樣的教學模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主要在于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在實踐教學進行中需要導入教師提供的輔助資源。好的輔助資源包括互動性、整合性、吸引力、提供反饋、提升技能、促進學習。[ 2 ]教師需注意學生的階段性反饋。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器材的使用和剪輯軟件的應用。教師需要積極旁觀,適時指導,通過提供開放式探究學習的氛圍,引導學生實踐的正確方向。實踐評價環節更為重要,學生在自我總結時能對流程設計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進行反思和完善。
四、結語
學校教育只是教育系統的一個部分而不是全部,學生的學習場域遠不止于學校。基于PBL的實踐教學模式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對鍛煉學生的實務能力有很好地促進作用。學生存在惰性,需要以任務為導向進行刺激。高等學校教育是為學生進入社會做好準備,學習型社會的興起使得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強調超乎以往。基于PBL模式的實踐教學有可能使得學生跳出課本的限制進行獨立思考,從現象中提出問題,用證據解釋問題,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新的想法、探索新的發現。
(本文系四川外國語大學2019年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Y1965240)
【參?考?文?獻】????
[1][捷]夸美紐斯.大教學論:教學法解析[M].任鐘印,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76
[2][馬來]賽米.問題導向學習(PBL)指南[M].王維民,譯.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2:110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