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珩 王夢陽
摘要:為做好教育扶貧工作,科學規范地開展心理健康工作,在漢彝混合中職班級開展的系統化特色心理健康課程,基于民族融合的培養目標,以建構主義規劃學科知識,以團體活動為驅動,有效地促使學生改進自我的態度和行為,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和溫馨校園,提升學生民族團結意識。
關鍵詞:民族混合班,建構主義,團體動力學,心理健康課程
2012年,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北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發表講話:“治貧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別是要注重山區貧困地區下一代的成長。”筆者所在學校承接了涼山彝族自治州部分學生的對口扶貧培養,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全面發展素質教育,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同時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科學規范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針對漢彝混合的中職民族混合班,開展了系統的特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該系列課程所用教材是中等職業學校公共素質教育系列規劃教材《心理健康教育》。結合學校思政教育實踐基地的實際情況、學生生源情況的差異,課程對《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結構與內容進行重構,整合為“心理健康”、“探索自我”、“聯系他人”、“個人成長”四個模塊,直面當下學生面臨的困惑。并在教學內容設計上,結合專業特點,緊扣扶貧理論,以建構主義來規劃學科知識,將“單元式結構”解構重構為“模塊化結構”,以團體活動為驅動,引導學生在團體相互作用中,通過引起團體變化來改變個體,利用團體間的相互影響,產生良好心理暗示,進而促使學生改進自我的態度和行為,有意識培養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積極探索自我。
該班為建筑工程施工專業高二年級學生,班額50人,其中12人為來自對口扶貧地區的彝族學生,該部分學生因初中未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在該方面知識基礎較差。班級學生年齡在16-18歲左右,正值青春期,學生自我意識覺醒強烈,重視同伴交往,開始關注異性,對未來表現出憧憬;思維活躍,創造性強;意志薄弱,易沖動,自制力偏弱。學生擅長小組合作式、討論式學習,對活動參與有濃厚興趣。此外,彝族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及表達能力欠佳。他們所學專業為建筑工程施工專業,未來從事室內設計、定制家居設計等相關崗位的工作,該類工作需要具備良好的想象力、設計思維,尤其需要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和團隊協調合作的能力,還需具備基本的觀察能力和規劃能力。
課程基于“建構主義促發展、團體動力啟心靈”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三課堂”環境下,采用“團體熱身-團體轉換-團體工作-團體總結”的教學模式,依托云班課,充分利用微課、動畫、游戲、思維導圖等信息化手段,堅持任務驅動、游戲教學、繪畫教學、情景及案例教學等方式,引導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角色體驗等完成學習,實現知識的生成與運用。
為實現“提高心理素質,培養積極心理品質,開發心理潛能,促進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的育人目標,整體教學設計遵循先己后人、推己及人的探索順序,暗藏推進混合班級民族融合的教育目的;教學過程融入思政教育,情境教學促進學生自我發展,學生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提高覺察與分析能力,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識、掌握技能,充分體現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教育精神,培育社會主義友善觀。
重構后的教學內容,依據《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人才培養方案和混合班學情特點,制定了三維目標:認知目標為能夠認識自我,了解他人,正確處理自我與他人的關系;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為悅納自我,尊重他人,樹立積極發展的個人成長觀;運用目標位運用課程中的技能點,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實現個人成長。
結合實際學情,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與團體動力學的指導下,將學習過程分為:課前導學(自學知識)-課中活動(培養能力)-課后運用(解決問題),其中課中活動又分為團體熱身(營造氛圍)-團體轉換(引出議題)-團體工作(解決議題)-團體結束(回顧收獲),以此探討每節課提出的主題議題,學生將解決問題的能力內化,課后運用到自己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
課前以云班課等移動教學平臺為依托,教師制作上傳學習資源,發布學習任務單;學生自主學習,打破學習時間限制,最大化利用教學資源。同時學生課前學習的生成內容為教師二次備課提供方向。
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游戲教學、案例教學、角色扮演、繪畫教學等豐富活動,學生在團隊活動中習得技能、獲得成長,解決課堂議題。教學內容緊扣社會熱點,吸引學生興趣,結合學生的成長需求,選取符合生活實際的案例,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課后的隨機訪談結果表明,課堂內容有效地解答了學生關于自身與他人的疑惑,提高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學會尊重他人,促進民族融合。
課后學生在教師發布的課后作業中嘗試遷移技能,將在課堂議題中習得的技能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由此真正實現“助人自助”,將自身的友善投向外界,實現社會主義友善觀的滲透培養。
在整體課程設計中,明線上,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時事熱點,根據專業特點,設置游戲教學、繪畫教學、角色體驗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協助學生從案例和情景中積極探索自我、了解與他人的差異,更好地完善自我,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暗線上,以民族差異為背景,通過團體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進而促使學生學會尊重因文化差異造成的不同,促進民族融合,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和溫馨校園。
雖然各族學生風俗習慣不一,學生間差異突出,但在安全真誠的課堂氛圍中打開心扉,自我暴露后,學生之間彼此了解與交流溝通增多,從而達成相互理解與接納。本系列課程結束后,班級氛圍顯著轉暖,真誠友善的情緒在學生間流動,班級學生能持有求同存異的態度。課程有效地促進了班級內的民族融合,提升了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
參考文獻:
[1]單曉紅. 建構主義視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構想[J]. 課程.教材.教法, 2009(11):5.
[2]詹曉燕. 從建構主義視角看中職《心理健康》中的案例教學[J]. 企業導報, 20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