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知苑
摘要:如何加強課堂教學有效性是目前教學改革與教學發展的主要問題。在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最大的問題是歷史知識一般以知識點的形式呈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能夠根據教師的講解,自己死記硬背學生的學習方法效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學活動教學效果。因此對傳統教學模式加以改革與創新,盡可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保證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就成為了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
前言:初中歷史素養的科學培養不僅需要教師打破標簽式的知識解讀方式,引導學生對歷史所具有的時空特性做到全面掌握,還應鼓勵學生帶著歷史眼光去看待不同時期的變化,尋找到解決所遇問題的多條途徑,從而在歷史事件分析與揣摩中汲取營養,形成正確觀念并伴隨其一生。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將核心素養滲透至各授課環節,結合初中生成長特點與思維特征對教學方案做到及時優化,保證各階段教學方案極具可行性與針對性,一方面打造出新時期下的高效歷史課堂,另一方面讓歷史課堂綻放出思維之花,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存在的現實問題
1.教育目標不明確
在當前的初中歷史課堂上,一部分教師制定教學時未能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還有一部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忽略了教學目標,這些情況會導致教學過程缺乏有計劃的進展,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雖然新課標已經落實在初中教育中,但目前還是有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將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目標停留在對教材知識的掌握和記憶上,對學生的學習缺乏有目的性的引導,導致學生對歷史事件缺乏獨立的思考,使學生對歷史事件停留認知階段,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價值觀和情感態度。
2.實際教學方式不合理
在現階段的初中歷史課堂上,“滿堂灌”式教學模式仍然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為了應付初升高考試,會將教學內容側重于考試,這就會導致教學方式缺乏靈活性,課堂的氛圍也比較沉悶枯燥,使學生在歷史課堂的積極性較低。另一方面,我國這些年發展較快,信息技術目前應用于各個行業,中學教師中可能會存在一些教師對信息技術缺乏了解,導致其應用于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時會無法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學資源有限,教學方式單一,導致學生很難對教學產生興趣,在課堂上容易出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等情況,影響課堂效率。
二、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1.在課堂中引入新元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方式需要多元化,單一的課堂教學方式不能很好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乏味的學習氛圍會讓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對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也有不好的影響,因此,初中歷史教師需要創新歷史課堂教學方式。
可以將“游戲”引入到歷史課堂中,例如,歷史教師可以邀請一部分同學上臺演示八一南昌起義,報幕的學生需要報幕八一南昌起義的時間、地點、起因和部分旁白等,其他的學生分別代表八一南昌起義的主要參與人員:七位主要領導人為主飾演同學七名(主體),廣大指戰員、士兵等階層各三名同學飾演,并進行對“舊藩臺衙門”、“大士院街”、“牛行車站”等處守軍發起進攻,歷史教師對學生的飾演表示情況進行總結,歷史教師邀請扮演學生講一講對扮演人物的理解程度,還可以邀請學生講一講八一南昌起義的意義和對當時的時代發展的影響,逐層深入的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對八一南昌起義的學習興趣,這種教學方式還能夠加深學生的對八一南昌起義的學習印象。教師還可以在歷史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播放與八一南昌起義相關的照片、視頻或者音頻,讓學生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直接形象具體的了解八一南昌起義的具體情形,通過這些八一南昌起義材料可以讓學生對八一南昌起義相關的知識理解得更加深刻,記憶的時間也更加長久,更好的達到初中歷史教學目的。
2.創設實踐活動,實現加強學生的歷史觀念
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歷史教學內容是在歷史中真實發生過的事件,所以對于當代的發展并沒有直接的影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往往會認為知識無用影響因此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就應當為學生創設歷史知識的使用實際場景,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將歷史知識加以實踐,這樣才能夠體現出歷史教學,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以《八一南昌起義》為例,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其主要原因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領導的武裝斗爭,同時也創建了第一支革命軍隊,這就是把南昌起義定為建軍節的主要原因。而在《八一南昌起義》的歷史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事件發生的起因,如“國民革命失敗后,國民黨反動派極端殘酷的進行鎮壓革命群眾”。也就是說,如果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鎮壓和反革命,那么中國共產黨的武裝斗爭也許不會發生那么早。通過這樣的教學案例講解,可以讓學生重新認識南昌起義發展的背景,以及南昌起義后中國共產黨面臨的情境。
3.融入史料內容培育學生歷史素養
學生在了解歷史知識的同時,還應對各類歷史材料的價值和真偽性進行準確辨別,這也是形成歷史核心素養的關鍵所在。為此,教師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有意識地融入與史料相關的內容,也向學生展現玉佩、陶器等真實的物體,幫助學生對歷史材料真實性進行考證,形成嚴謹態度,也強化其史料實證素養,在相應程度上讓歷史教學呈現出高效性。
例如,在《八一南昌起義》的學習中,教師運用多種方式將歷史知識精準傳遞給初中生,同時運用網絡資源讓學生看到南昌起義地點資料,借助一些早期“紅色”文件來吸引初中生,如:1933年6月30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關于決定“八一”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激發出其探究熱情,學生會帶著主動性對歷史資料進行分析。部分學生隨之產生疑問“紅軍是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者嗎?八一建軍節就是南昌起義的紀念日嗎?”教師并未直接解決其疑惑,而是引導學生調動自身信息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與能力嘗試對所遇問題進行解決,尋找多條解決途徑。學生會通過討論去驗證想法,也借助書本知識和媒體信息對史料真實性進行考究,不僅讓學生對自身能力范圍有一個真實了解,也正視自身不足,通過針對性的方式彌補歷史能力的不足,拓展學生歷史見識,強化其所應具有的史料論證能力。除此之外,教師發現一部分教材對歷史當中重要事件與知識的描述過于簡單,鼓勵學生運用自身信息能力尋找極具說服力的史料,學生會通過分析,產生懷疑并進行相應判斷,最終在概括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也能夠對史料真實性做到考證,提高初中生所應具有的歷史核心素養,同時也實現高效課堂的成功構建。初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可謂打造新時期下高效課堂的關鍵所在,也是歷史課堂教學得以創新的潛在動力。在實際授課時,教師需要找準各階段的教學目標,結合初中生真實需求對教學方式進行不斷創新,不僅從情感上對學生進行引導,還借助多元情境與課堂活動讓學生從歷史角度來解釋歷史事件的發生,幫助學生強化自身的思辨能力,樹立起正確歷史觀念,從而準確挖掘出歷史內涵,逐步形成其所應具有的歷史核心素養,輕松成長為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4.開展生活化教學促進學生認知
歷史具有培養學生社會意識的作用,但是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歷史學科的這一育人優勢并沒有很好的發揮出來,因此,教師需要加強歷史知識與現實社會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利用歷史思維正確的面對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例如,電視節目《百家講壇》中關于《八一南昌起義》的解讀方式更加具有感染力,并且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可以借鑒《百家講壇》講解《八一南昌起義》的方式,結合教學內容,并結合生活旅游素材,加強生活與歷史知識之間的聯系,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通過對真實案例的分析,逐漸增強其認知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實現有效性教學的方法還有很多,但是創建有效性教學方法并不容易,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科學課程、新課程標準等多種因素進行深入的探索,以保證教學方法的可實施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研學及探索能力,針對有效性教學需求,結合先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初中歷史是一門重要的教學科目,教師必須要關注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重新解讀教學大綱和課本內容,提高教學趣味性,為學生創設多元化教學情境,真正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東旭.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研究[J].學周刊,2020(06):45.
[2]顧元勝.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J].學周刊,2020(01):54.
[3]姚春梅.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J].學周刊,2019(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