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姣
摘要:在“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繼續深化基礎教育,使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為以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基本的知識教育的同時,也應重視法治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法治素養;策略
前言
中學階段是學生思想成長的黃金時期,也是生命的進階時期,更是品質素養的塑造關鍵時期,來自社會各方面的信息都會對他們產生影響,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變得更加復雜。作為有關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應重視對中學生進行道德、法律的教育,本文在此基礎上,首先要明確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法治素養提升深層需要,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解決辦法,期望能加深理解,促進本學科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初中法治教育的背景
隨著社會信息化發展趨勢,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數量不斷上升,缺乏道德自律、法治觀念和認識,對社會和未成年的群體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后果。關注青少年的法治素養,提升他們的遵法守法意識,進行普法教育成為義務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重點工作,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法治教育的最好地方,道德與法治課堂是進行法治教育最好的堡壘,如何進行有效的法治教育,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初中生因年紀較小,辨別是非能力較弱,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人生價值觀念,思維活躍,在目前的復雜的社會條件下,學生的道德觀念、以及法治觀念都有可能發生偏差。如果不正確地進行宣講,就會造成學生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識的缺失。
中學時代是健全人格,塑造價值觀的關鍵時期,為一生奠定基礎。盡管他們的自我意識在一定程度上隨著年齡增長、社會閱歷的增長會逐步形成,但整體上仍未完全成熟。對是非的分辨往往會被外界的情況所左右,有時過分地關注自己的利益會導致某些極端的行為。社會上環境復雜紛擾,碎片信息、低俗信息讓初中生無從適從,逐“新”思想誘導他們走向犯罪。從目前我國中學發生的許多欺凌事件來看,初中學生的法治觀念比較薄弱,道德觀念還不健全,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極為關鍵。目前,我國在全社會范圍內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加強法治建設,加強宣傳教育,修訂和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為未成年人的成長筑起政府保護、網絡保護兩道新防線,學校也要加強法治教育的主體責任意識,加強對學生和教師的法治教育,加強學生的法治意識,規范他們的日常行為。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優化
1.轉變道德與法治傳統師生觀念
在實施初中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時,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轉變教學觀念,把教師的身份從原來的教學觀念轉變到同學朋友。交流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學習過程中,與學生必須進行主動溝通,這樣才能使問題更直觀地反映出來。老師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耐心地指導,培養學生積極提問、主動提問的良好學習習慣。同時,教師是知識教學的核心,而道德與法治學科則是培養學生如何做人,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法律意識的重要內容。道德與法律的教學范圍并不局限于教室。教師要積極地擴展和轉換自己的角色,要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要善于傾聽。這不僅僅是課本上的知識,更是一種對學生的關懷。例如,在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的情況下,要主動地進行談話,為他們規劃生活中的問題,使德法的思想真正地融入到他們的生活之中,從而達到他們的日常教育目的。
2.改善教學方式,激起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不斷融合,大部分課堂已經建立起了現代化教學的設施及環境,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注重自身信息素養的提升,合理利用智慧端進行授課,提高學習的實效性,多媒體教學為課堂帶來了信息技術的支撐。但隨著《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修改,對學生掌握的知識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在授課時必須要多想辦法,不斷改變教學模式。隨著社會的進步,教學模式的進步,一系列新的現代設備也逐漸出現在課堂上。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合理借助于智慧端、學習平臺及學習評價軟件開展備課、授課及效果評價,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促進學生更全面地學習知識,使信息技術真正在課堂上發揮作用。
3.家校教育要密切融合
在時間和空間上,學校的教學有著很大的限制,所以,在義務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中,還應建起家校共育的橋梁,與課堂之中建立知識基礎,與家庭教育協同合作,共塑學生的理念價值觀。一方面,老師要主動與學生的父母保持聯絡,將他們的思想、心理情況及時反饋給家長,及時全面地溝通和積極的互動。另一方面,通過與父母的互動和協作,可以有效地對學生的日常生活、社會行為進行有效的調控,從而達到知法、守法的目的。另外,在與父母共同努力進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同時,也要注重學校教育在家庭中的輻射作用,通過“小手拉大手”的教育方式,在父母及長輩中形成一個遵法守法的家庭氛圍。有如此,才能保證中學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高效實施。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法治教育的意義
1.有助于初中生增強法治意識,規范行為,預防犯罪
當前,我國的犯罪人群正呈現出了低齡化的趨勢,青少年的比例較高。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這是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從目前的數據來看,青少年的違法行為主要是因為法律意識淡薄,如不能及時地進行正確的指導,不善于分辨是非,最后就會走向犯罪。通過加強學生的法治宣傳,加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加強對違法行為的管理,提高對違法犯罪的防范。
2.有助于學生引導遵法守法的實踐能力的提升
思想決定了意識,思想影響了行動,行動導致了結果。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應注重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使其形成正確的法律觀念和觀念,引導實踐中的法治素養。
結語
總之,中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有效實施,既是教師的職責,也是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的職責。教師是學校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組織者和促進力量。同時,還應借助社會的力量,做好德育、法制教育,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張榮芬.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思考[J].新課程中,2017(11).
[2]趙京東,徐芳.關于上好《道德與法治》課的幾點思考[J]中華少年,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