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妍妍
摘要:多媒體技術作為信息技術的產物,在教學領域中的應用日趨普遍,語文閱讀教學作為語文課程教學的重點,也開始關注并引入多媒體技術,為教學注入了新鮮“活力”,極大促進了教學方法的優化與改進,推進了教學觀念的更新,從而更好的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觀念更新
引言:閱讀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也是教學的重點,而傳統閱讀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枯燥,小學生天性又愛玩、好動,很難集中注意力,就更會影響學習效果。而將多媒體技術引入到閱讀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的視聽一體化與圖文并茂,可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讓枯燥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增強課堂互動,培養學習興趣。下面本文就將具體探究,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更好的運用多媒體技術。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文章涉及自然、人文、歷史等多個領域,通過這些文章的閱讀,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領悟自然之美、社會風土人情,加深對生活中各種事件、現象、人物等的思考,激發對生活的感悟,樹立更遠大抱負。而傳統教學,通過教師口述講解,很難有畫面感,感知力不強,而且形式枯燥、單一,難以激發想象,調動不起興趣。例如,《白鷺》這篇課文,單靠教師的講解,將很難理解作者那句“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這句話,難以深刻體會作者對“白鷺”的喜愛。為此,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先在網絡上收集關于“白鷺”的圖片與視頻資料,利用flash軟件制作成精美的課件應用到教學中,在視頻課件中,“白鷺”的外形特征、動作特點都生動、形象展現出來,再配合教師講解,讓學生想象一下身邊的鳥類,可以更好的體會出“白鷺”的活潑,感悟出其在棲息、飛行、覓食時的韻味。再通過powerpoint展現幾幅“白鷺”的圖片,配合婉轉、優美的背景音樂,讓學生靜靜地感受,仿佛置身于真實的場景當中,體會到“白鷺的韻味”,極具畫面感,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學習的興趣,增強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再例如《開國大典》這篇文章,先用多媒體播放《義勇軍進行曲》渲染課堂氣氛,讓學生隨著音樂低聲哼唱,漸漸情緒變得高漲起來,再用多媒體播放一段事先剪輯好的“開國大典”時毛主席的講話,視頻中,毛主席笑容滿面、神采奕奕,講話時擲地有聲、鏗鏘有力,天安門城樓下的人民揮手鼓掌,熱情高呼,聲浪一陣高過一陣,所有學生都被這一畫面所震撼,仿佛自己也是其中一員,帶著這種激動的心情學習文章,更能加深對祖國的自豪與熱愛。
二、啟迪思維,突破重點難點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很多閱讀的重點與難點,如何順利突破這些重、難點,讓學生獲得持續不斷的學習動力,具備更強的學習自信心,就必須借助更多的教學工具。多媒體技術顯然是最有價值、最實用的教學工具,能夠快速幫助化解閱讀教學的重、難點,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對《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這篇科普文章閱讀時,學生對文章中“超音速”、“赤道”、“流星體”等專業名詞理解的難度較大,文章閱讀也變得吃力起來。為此,教師通過flash,搜集一些資料,將這些內容制作成一個簡單、易懂的動畫片,通過聲音與畫面的配合,吸引學生關注,生動的講解這些名詞的意思,將“老鷹高速度和大角度往下飛”的動作過程真實展現出來,以動畫形式,讓學生體會“超音速”有多快。真實了解了這些名詞的意思,能夠在頭腦中形成畫面以后,再帶領學生閱讀文章,就能更好的學習與理解文章知識。再例如,《松鼠》這篇說明文閱讀時,學生對松鼠的行為特征、動作特點不熟悉,而且文章的語言不像散文那樣優美,也不像故事那樣引人入勝,很多學生讀完一遍覺得很枯燥、乏味,雖然能夠體會到松鼠的“活潑”、“可愛”,但卻不會從心底里喜歡松鼠,而且還有很多學生從沒見過松鼠,為閱讀增添了不小的阻力。為此,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用flash制成動畫片,動畫展現了一只松鼠從早到晚忙碌的一天,包括如何尋找“松子”,如何將“松子”搬運到洞里,如何“吃松子”等,同時展現了松鼠是如何為接下來的冬天存儲“糧食”等。學生們看的目不轉睛,甚至經常發出“可愛”的贊許聲,比起教材略顯無味的語言,更能勾起學生興趣,觀看后,問一問學生有哪些感受,然后結合動畫再次閱讀文章,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不再覺得枯燥讀不進去,反而饒有興趣,想要通過閱讀了解松鼠更多的習性、特點,對松鼠有了新的認知,真正打破了閱讀的“壁壘”,讓閱讀變得輕松起來。
三、參與實踐,培養創新能力
語文閱讀教學中,傳統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個性發展,使課堂成為了教師的“一言堂”,非常不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更抑制了創造力。為此,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造更加參與課堂互動、討論以及課外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從被動聽講變為主動學習。例如,《只有一個地球》,課上,多媒體展現“地球”的圖片,體會地球之美,隨后展現一幅地球被污染后灰蒙蒙的圖片,與原來藍色美麗星球形成鮮明對比,讓學生思考“是什么讓地球不再美麗,而是灰蒙蒙的,絲毫沒有生機?”結合現實生活說一說,很多學生聯想到生活中隨處亂扔垃圾、濫砍濫伐等破壞環境、生態的行為,樹立起強烈的“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觀念。同時,可以開展“爭做小衛士”的社會實踐活動,用多媒體展現其他學校學生參與保護環境有關活動的圖片資料,然后布置任務,活動可以隨意選擇,比如,“與清潔工爺爺一同打掃街道”、“小區內撿垃圾”、“與社區志愿者共同宣傳環保知識”等等,以小組形式開展,并獨立完成實踐報告。通過這種方式,真正融入到社會實踐當中,實現知識的遷移,啟迪思想,引發深刻思考,使思維變得活躍,培養實踐與創新能力。
結束語:總之,多媒體技術可以演示聲音、動畫,展現圖片等,為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極大推動了教學方法的優化與改進,讓課堂不再枯燥,增強了學習互動,激發了學習興趣,值得進一步研究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順東.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J]. 科普童話·原創,2022(1):58-59.
[2] 邵美奇. 多媒體輔助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思考[J]. 讀與寫,2021,18(29):86.
[3] 蔡金秀. 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多媒體應用[J]. 學周刊,2021(9):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