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心
摘要:高中數學是高中教育中的重點和難點,很多學生一提到數學學習就心生畏懼,如果學生長期對數學知識沒有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就會逐漸喪失學習的自信,甚至有可能出現破罐子破摔的現象。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師正在不斷探尋創新的教學方法,其中課堂提問教學法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能夠通過問題的引導帶領學生逐步深入了解高中數學的知識,幫助學生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在課堂提問中還能給教師和學生創造更多溝通交流的機會,拉進學生和教師指甲的距離,有助于課堂教學更加順利的開展。本文探究了新課改下高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策略
【正文】求知欲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在高中數學課堂上應用提問教學能夠讓學生不再只充當一個聽眾的身份,而是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感,讓學生感受到自身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收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設計的教學問題太過單調和死板,并不能很好地運用這一教學手段,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學生的需求以及教學實際情況等多個方面,讓課堂提問能夠緊扣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真正起到其應用的效果。
一、明確課堂提問的要求,提升課堂提問教學的有效性
通過課堂提問能夠利用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愿意主動學習數學知識,讓學生能夠跟隨教師的思路更加順利的完成學習。為了能夠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師在課程開始之前一定要精心設計問題,確保課堂中的每一個問題都是緊密相關的,通過問題的引導帶領學生一步一步掌握本節課的重點教學內容。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緊密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還要充分考慮問題的承上啟下作用,讓學生既能夠通過問題鞏固之前所學的內容,同時讓學生能夠通過問題探究新的數學知識,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逐漸呈現給學生。
如在進行人教版高中數學B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節《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基本公式》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生學習完成之后讓學生回答“公式適用于原點、坐標軸上的所有點嗎?”,學生就會展開思考,看有沒有比較特殊的例子,接下來教師可以接著提問“通過學習,你知道求兩點間的步驟有哪幾步嗎?”,通過問題的引導學生能夠不再是簡單地閱讀教材上的內容,而是能夠讓學生進一步的思考然后解答,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二、注重問題的科學表述,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
數學知識蘊含著很多的奧妙,高中數學知識的內容比較復雜,這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師表達問題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能夠讓學生通過問題進一步掌握教學的重難點,教師一定要注重問題的嚴謹性和科學性,確保問題的價值。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接受問題,教師還要重視提問的藝術性,確保問題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提問教學當中,主動思考并且解決問題。
三、給學生預留足夠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充分交流和討論
有些高中教師為了追趕教學進度,在提問之后沒有給學生充分的討論和探究的之間就直接告知了學生答案,導致課堂提問教學沒有發揮其應有的效果。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后應該給學生留下足夠尋找答案、解決問題的時間,讓學生能夠跟隨自己的思路解決問題。在自主思考和探究的過程中,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和見解,教師可以在班級中設置學習小組,加強學生的合作學習,讓學生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傾聽其他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
如在進行人教版高中數學B版必修四第一張第三節《三角函數的圖像與性質》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出一道較為經典的題目,然后讓學生結成學習小組進行探討和學習,研究多種解題方法,學會從多個角度思考,教師一定要結合題目的難度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設計學生交流和討論的時間,讓學生能夠充分思考并解決問題,真正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讓課堂提問更加有效。
四、巧設提問環節,加強課堂提問的趣味性
為了能夠打破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沉悶教學氛圍,教室可以利用提問環節給學生創造動手實踐、探尋真知的機會,打造豐富多樣的數學課堂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講述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小活動讓學生自己去驗證這個定理,教師先讓學生裁剪出一個三角形,然后減掉其中兩個角和剩下的那個角擺在一起,學生就會發現這是一個平角,加深了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同時讓提問環節和驗證環節更加豐富多樣,提高了高中數學教學的質量以及效率。
結束語:綜上所述,提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需要教師合理設計教學問題,通過問題給學生提供正確的引導,在提問環節中教師一定要圍繞學生開展,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并且給學生足夠的解答時間,在提問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更感興趣。
參考文獻:
[1]牛亞姣. 論新課改下高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策略[J]. 發現, 2017(08X):1.
[2]楊祥. 新課改下高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策略[J]. 真情, 20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