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燕玲
摘要:“三新”背景下,語文的終極目標是培養有語文核心素養的人。落實詩歌有效教學須逐漸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思想,更新教學育人理念,建構新的教學體系。在此,淺談新的詩歌教學應對策略——學習任務單的設計和使用。
關鍵詞:詩歌;有效教學;任務單
在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各個學科都迎來了教學的重大變革,語文亦如此。在此背景下,我們老師就須逐漸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思想,更新教學理念,建構新的教學體系。而詩歌教學在高中教學中一直占據著重要位置,在此,我以詩歌教學為例,淺談新的教學應對策略——學習任務單的設計和使用。
一、從詩歌的傳承性出發,設計任務單,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在“三新”背景下,語文的終極目標是培養有語文核心素養的人。我認為落實詩歌教學的核心素養是讓學生學會發展提升思維,學會審美鑒賞與創造,學會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設計閱讀古詩的任務單,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古詩詞的當代價值,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更重要的還是立足當下,對當下的意義。讓學生在當下浮躁社會中能從中汲取古人的智慧,提高自身的思想修養,找到一條精神出路,作出自已的人生選擇。從部編版第三單元中,我們悟到了陶淵明求而不得的隱退,杜甫對理想的堅定追尋,白居易一貶再貶的落寞,蘇軾遭遇挫折的不屈服,每個人命運都相似,每個人作出的選擇又不同。我們由此可以設計一個任務:了解這些詩人在不同困境中作出的人生選擇以及背后的因素。然后我們把任務轉化為問題,強調以問題驅動思考,從而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感悟歷程。那么這個問題就為:這些詩人在不同困境中作出的選擇于當今的我們有何借鑒意義?大家在感悟的過程中拓展了對詩歌思考的深度和廣度。當自已陷入困境時,是像陶淵明一樣避世,還是像李白一樣不屑一顧,或是像杜甫一樣堅定不移,還是像蘇軾一樣煙雨任憑生。學生認識到了詩歌對當自已有意義的一面,代入感融入感強,那么可以提升對詩歌的認同感,即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二、從詩歌的審美鑒賞性出發,設計任務單。
詩歌是美的文學,美的古詩詞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蘊和獨特的藝術匠心,所以我們讓學生在學習鑒賞時細加品味,在美的詩歌中暢游,感受如陶淵明《歸園田居》的描寫田園之美,李白《夢游天姆吟留別》的夢境之美,白居易《琵琶行》的音樂描寫之美,杜甫律詩《登高》反復詠嘆的韻律美等等,才是真正落實詩歌的有效教學。沒有情感代入的單純記憶背誦,并不能讓學生很好地鑒賞詩歌之美,翻譯和分析詩歌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甚至破壞了詩歌的美感。那么為此,該怎樣設計詩歌的任務單呢?仍以部編版上冊第三單元為例,我認為在設計本單元任務單時一定要注重情境化,在具體情境中感受詩歌的美感,即把任務轉化為具體的情境活動。以《琵琶行》為例,要設計一個任務來鑒賞《琵琶行》的音樂描寫之美,那么我們可以圍繞這個任務選擇路徑和方法,如播放一段琵琶彈奏曲,靜心感受琵琶這種樂器表現的音樂之美,然后再結合課本的描寫,鑒賞音樂的描寫之美,體會詩人描寫音樂的高超能力。又以《登高》為例,這首詩是杜甫最著名的律詩之一,用詞煉字都是匠心獨運的、反復詠嘆。所以我們可以設計一個任務來感受這首詩的深刻意蘊和韻律美,圍繞這個任務選擇路徑和方法,如搜集唐朝詩歌中不同時代的著名律詩,品讀這些詩歌中間兩聯的詞語平仄對仗之美;又如讓學生積累了一定量律詩的基礎上,讓他們隨心創作一首律詩,從實踐活動中真正感受律詩的美感。
三、從詩歌的發展提升思維出發,立足時代性和整體性,設計任務單。
與人教版教材相比,部編版上冊的詩歌編排變化很大。人教版的詩歌編排是每課立足于一位詩人,而我們根據這一課的知識點設計課時和教學目標,課與課之間缺乏內在的關聯。所以學生掌握的是針對該詩的碎片化知識點,難以融匯貫通并加以運用。而部編版的詩歌是每課的編排立足于時代,以時代性為基點串聯詩歌,即強調詩歌的內在有機聯系。以部編版上冊第三單元的第八課為例,此課共三首唐詩,分別是白居易《琵琶行》、李白《夢游天姆吟留別》、杜甫《登高》。那么我們不能僅是聚焦于本課知識點來制定學習目標,比如體會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又比如體會杜甫的沉郁頓挫的詩風;而是從詩歌的發展提升思維出發來制定學習任務,設計的任務要強調“比較、辨析、歸納和概括”等,這也是發展思維、避免知識碎片化的有效途徑。所以,首先,我們可以從整體性出發,先制定一個大概念——唐詩燦爛輝煌的成就。然后定目標,以素養引領為基石,把目標轉化為任務。從而可以設計如下的任務:第一,辨析古體詩、近體詩及歌行體的不同特征;第二,從詩體詩風的角度賞析唐朝不同時代的代表作品。注意,為避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胡子眉毛一把抓,所以設計任務時一定要恰當,一定要抓住本課的核心內容進行探究,一定要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主動、探究、合作學習。
參考文獻:
[1]焦兆群. 學科教學規劃中的"三年一體化"構想[J]. 教育家, 2017.
[2]王云龍. 高中古詩詞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 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