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對于人才的需求以及各方面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因此,就應當對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進行不斷的加強。再加上,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并且在很多領域都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應用,所以說,相關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充分應用“互聯網+”技術。尤其是在思政教學模式的創新過程中,“互聯網+”技術在其中是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將圍繞“互聯網+”技術對高校思政教學模式的創新工作為主要內容進行簡單的論述。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思政教學;創新措施
前言
現如今,我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水平是比較高的,并且在我國大多數領域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所以說,在教育領域中也是能夠得到有效的應用,如果采用積極有效的措施,還可以和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有效的融合。當前我國大多數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面臨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將教學模式進行有效的創新,以及要和“互聯網+”技術進行有效的融合。
一、“互聯網+”技術的影響下高校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機遇
1、對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優化
伴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進步,網絡信息技術能夠將各種事物進行有效的連接,“互聯網+”的這種模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模式,并且在人們的生活中各個領域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本身所具有的優勢是比較多的,就比如說,互聯網信息技術具有快速、高效率以及覆蓋面比較廣闊等優勢,使得人們在獲取各類信息的時候會更加的便利。針對高校思政教育教學相關工作來說,會在“互聯網+”這個大背景的影響下,在發展過程中有著良好的發展給予。據了解,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學的內容是比較老舊的,沒有順應當前時代發展的潮流,而且整體缺少創新性,是無法有效的提升學生對于思政學習的積極性。而且相關高校思政教學所用的教材普遍都是統一編創的,相關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是無法做到因材施教的。伴隨著“互聯網+思想政治教學課程”的這種模式的出現,以上這幾個問題是會得到有效的解決。“互聯網+思想政治課程”的這種教學模式,是需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來有效的獲取眾多的教學資源,從而能夠有效保證相關思政教學內容能夠得到有效的傳遞,這樣一來,就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非常有利于相關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整改,從而保證相關教學內容能夠更好的順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潮流。
2、有效增加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所應用的資源
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工作中,是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內容,其中,有效的將時代精神傳遞給學生是整個思政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項重要教學內容,因此,這就要求相關高校對學生進行的思政教育教學應當做到順應時代發展的步伐。社會是不斷發展和進步的,同時也是不斷的進行創新,針對中央下達的政治學習任務等相關內容,應當及時的添加到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教學當中,還有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工作中還應當將中國新時代思想進行有效的引入,要保證每一位高校學生都能夠充分了解我國新思想,與此同時,還應當保證相關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因為“互聯網+思想政治課程”這種新穎的教學模式的有效普及,對于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局限性有著極大的突破,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場地,不再拘泥于教室等空間當中,可以有效保證相關思政教學工作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這樣的話,對于高校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有著非常重要的培養意義。與此同時,互聯網信息技術能夠對各種有效信息進行獲得,是能夠有效的將高校思政教育教學的資源進行有效的增加,豐富教師的教學內容。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
1、多種信息對學生的學習造成干擾
針對高校中的學生來說,互聯網信息技術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是一把雙刃劍,也就是說,互聯網信息技術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雖然說是能夠將學生的知識面進行有效的擴展,同時還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較多的信息資源,但是,同時也會給學生帶來較多的負面影響。這主要是因為互聯網中包含的內容包羅萬象、五花八門的,不乏其中有一些有害的內容會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促使學生在互聯網技術中獲得積極健康的信息內容,是大多數高校中重點關注的內容之一。還有一點就是,相關互聯網信息技術在進行信息發布的過程中,還有對信息瀏覽的過程中,相關門檻和要求是比較低的,就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機或者是i電腦就能夠隨意的發布各種信息。所以說,在部分網絡直播間中有一些比較低俗、消極的內容,是非常不適合大學生觀看的,而且這部分網絡信息是會給授課形式帶來比較大的改變。在當前信息時代中,大學生自身應當是具有一定的辨別是非的能力,不然的話,就會被互聯網世界中五花八門的信息干擾,甚至說,會嚴重影響到大學生的人身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
2、教學方式沒有得到有效的改變
當互聯網和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有效結合的情況下,相對比較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當前,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工作在發展的過程中,應當盡可能的順應時代的發展步伐,并且要保證相關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工作要有一定的創新型和實時性。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有部分高校在進行思政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還是會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優勢以及各個方面的便利條件,而且在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下,教師和學生之間是缺少溝通和交流的,同時也無法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一內容和當前時代發展相關要求之間是相違背的。正是由于這一部分高校沒有充分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就導致相關教學方式是無法得到有效的轉變,是無法更好的保證學生的三觀得到有效的形成和發展。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方法的創新
1、構建健康積極的網絡教育平臺
在進行網絡教育平臺的建設工作過程中,相關高校是可以自行設立一個思政教育專用的網站,就能夠充分的體現出思政教育教學工作的魅力所在,還能夠有效的展現出當地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樣一來,就能夠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學資源的系統。同時,還可以和互聯網上一些比較優秀的授課網站進行合作教學,這樣的話,相關思政教學課程就能夠面向全國大學生以及國際大學生進行開放,這樣的話,不但能夠正確引領學生進行思政教育課程的學習,而且還能夠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最大程度的宣揚,增加學生的文化自信。除此之外,相關高校還可以在部分網站中單獨的增加自主學習的板塊,這主要是為了方便學生進行學習。伴隨著各種移動終端的發展以及日漸成熟,相關高校教師是可以充分的應用各種微信公眾號等來將思想政治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傳播。另外,相關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來給學生布置作業,對于語音留言這樣的功能要盡可能的保留,這樣主要是可以更好的為學生提供和教師進行交流互動的機會,長期發展下去,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會逐漸成熟,而且還能夠有效的實現師生之間共同探討的目標。相關高校還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狀況,來開發一些手機軟件,要保證這些手機軟件中的主要內容就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內容,而且相關軟件中主要針對的就是學校中各個方面的事物,同時還可以將國家方面的大事小情都進行及時的推送,這樣的話,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會帶來極大的便利,同時,對于相關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課程的網絡教學提供了相關的平臺。
2、將思政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擴展
隨著“互聯網+高校思政教學課程”這種教學模式的不斷發展,對于相關高校教師提出了新的教學要求,主要就是要求,相關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明確自身的教學目標,就是要為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并且對于思政教育教學工作的主要內容和核心體系要進行不斷地構建和完善。接下來將從兩個方面進行簡單的論述。
第一點,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培養,使之成為當今時代的新青年。在當前時代背景的影響,我們國家當前教育教學工作的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做到樹德育人,各個高校在進行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主要就是要培養出專業性人才,因此,這就要求相關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之前,本身要充分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容,要保證能夠從多個角度來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研究,要了解大多數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網絡用語,這樣的話,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進行應用,就能夠和學生打成一片,更好的幫助學生對思政教學知識進行全面的了解和學習。同時,還可以將傳統的文字內容有效的轉化成信息化的形式,這樣一來,是能夠有效的增添思政教育教學工作的樂趣,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有效的激發出來。
第二點,高校思政教學內容還應當充分的體現出人性化的特征,這也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去了解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互聯網信息平臺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渠道。同時,相關學生在進行思政學習的過程中,還能夠將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懷充分激發出來,所以說,將高校思政教學內容進行人性化處理,還能夠有效的加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自豪感。對于學生三觀的形成是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這樣一來,在學生以后的發展過程中,能夠以正確的價值觀念來面對各種事物,并且為以后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對人才需求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保障。
3、充分重視大學生的主體地位
伴隨著當前社會觀念和學生的意識水平的轉變,相關高校教師在進行思政教學的過程中,要將自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進行有效的改變,尤其是要將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要摒棄掉,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性進行最大程度的提高,保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將相關知識理論進行準確的掌握。除此之外,相關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還應當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促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將知識進行吸收以及消化,這樣的話,就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積極的價值觀念,為學生以后的發展還會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礎保障。所以說,相關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和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交流溝通。就比如說,在教學課堂中要多多的進行互動,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的調動起來,還有就是要積極鼓舞學生將自身的看法進行充分表達出來,相關教師是可以通過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
4、提升學生的互聯網道德
因為互聯網本身是具有一定的虛擬性,所以會有一部分人在網絡上進行虛假信息的傳播,甚至說,還有一部分人會利用互聯網虛擬性這一特點來對其他人進行人身攻擊,嚴重影響到其他人的正常生活。所以說,在互聯網中,人與人之間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差距是比較大的,而且這種差距會對學生思想和價值觀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這就要求相關高校在進行思政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還應當注重提升學生的互聯網道德,要營造出良好的互聯網環境,所以說,相關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互聯網道德。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保證學生能夠正確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對于互聯網要有正確的態度。要保證學生都明白,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在互聯網上發表言論等活動時,也要遵守國家法律。除此之外,相關高校教師還應當加強對學生進行法律法規知識的普及,要保證學生能夠做到知法守法。而且相關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積極的道德價值觀念,保證相關大學生能夠成為新時代優秀青年。
結論
總的來說,受“互聯網+”時代背景的影響,應當將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工作和互聯網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結合,也就是要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充分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這樣的話,將會有效的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同時對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還可以有效擴展相關教師的教學內容。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是可以充分應用“互聯網+思想政治課程”的這種教學方式,來打造出良好的網絡教育教學環境,并且要將相關教學資源進行不斷的擴展,將相關思政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有效的完善,有效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積極的三觀。
參考文獻
[1]崔華潔,喬雨華.“互聯網+”高校思政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J].品位·經典,2021(23):75-77+106.
[2]蔡煒.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創新策略探究[J].數字通信世界,2021(11):234-236.
[3]羅順元,常青,楊東錦,何朋朋.四位一體教學:“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模式創新[J].教育觀察,2021,10(29):45-48.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1.29.013.
[4]田蜜,余磊.“互聯網+”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06):225-226.
[5]吳勇.“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模式探討[J].數字通信世界,2020(06):269+272.
[6]袁凌杰.“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創新初探[J].教育信息化論壇,2017(01):61-62.
作者簡介:姓名陳琦(出生1994年11月)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學歷:研究生,職稱:干事,單位省市郵編:遼寧省大連市莊河市郵編11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