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繪
摘要: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無論是世界觀還是價值觀都處于正在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要正確的價值觀念來引導。傳統文化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結晶,優秀的傳統文化更有助于學生的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有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所以在課堂中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滲透對學生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初中語文;傳統文化;教學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生存方式、思維方式,然而以往的語文教學通常只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卻忽視了語文的人文性。因此,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顯得尤為重要。
1.傳統文化的優勢及滲透的必要
1.1增加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中華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經過了幾千年的積淀和完善,形成了獨特的體系,是整個中國的民族精神鑄就的基礎,形成了今日令世界另眼相看的氣節、禮儀和民族道德。對于中國的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助于更加透徹的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歷史淵源,感受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的璀璨成果,增強身為一個中華炎黃子孫的自信與自豪感。
1.2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
民族文化源遠流長,但在幾千年的形成與傳播的過程中卻并不是一帆風順,優秀的民族氣節和高尚情操的形成都是經過了先輩古人的犧牲和斗爭。在歷史上熠熠生輝的文化偉人和民族英雄都付出過艱辛的努力。在授課過程中重點向學生傳播這些經受過磨礪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在讓學生感受到前人的成就的同時,更深刻的意識到刻苦努力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的意識。
1.3抵制外來文化沖擊與滲透,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隨著世界各國聯系的進一步緊密,西方文化以一種非常迅速的方式在中國傳播開來,青少年的獵奇和求新心理讓他們成為西方文化最主要的接受者和追隨者,也成為西方價值觀念灌輸的主要對象。由于年紀尚輕和社會經驗的缺乏,初中生對這些價值觀缺乏辨別力而更容易受到不良的影響,這就讓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顯得更加重要。只有對中華文化的優點有一個準確的認知和了解,才能讓初中生更好的辨別兩種文化間的差異和優劣之處,從而吸收中西雙方文化的優點而摒棄糟粕,讓中華文化得以流傳,讓青少年學生建立正確的、完善的價值觀。
2.如何在課堂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
2.1從課本內容出發,增強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
初中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習時期,立足課本是教師最主要的授課方式。初中課本的古詩、文言文的比重增加,文章的選擇大多是中國文學大師的優秀作品,對于傳統文化的介紹詳實,能夠滿足對傳統文化基本了解的需求。但課本內容對于大部分的學生來說并不能真正引起興趣,因年代和理解難度等原因甚至產生排斥心理。這就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在講課過程中增加故事性和趣味性強的內容。
2.2在大量的閱讀中讓學生情操得到陶冶
毫無疑問,在初中生的學習過程中,閱讀極其重要,是獲取知識的主要的途徑之一。初中生在閱讀名著的同時,可以了解到比自己生活的環境更廣闊的世界,也是了解中華文化、學習中華文化的最主要最有效的一種方式。初中生由于知識儲備不足,難以閱讀文言類著作,所以對初中生閱讀的引導應首先從較近的時代開始,如明清以來的半白話小說四大名著。由于四大名著的性質是民間文學,拋開高深的寫作問題探究,單純的故事可以讓極大部分的初中生讀懂,在閱讀故事的同時了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和那個時代的生活方式,了解到古代生活的環境。同時教師可以對相應的作品給予專門的講解,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意圖,從而學習到當時朝代的歷史知識,擴大知識結構,提高文學素養。
2.3培養學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
有感于部分學生責任意識、愛國意識的缺失,我決定充分利用一些經典課文來教育他們,希望他們能夠從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著民族的精神道統,滋潤著每個人的精神家園的家國情懷中汲取些精神營養。
2.4利用音樂激發學生對家國情懷的興趣
文學與音樂有著不解之緣,聽音樂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的熱情,特別是那些根據古典詩詞或古代英雄人物事跡改編的歌曲,有利于幫助學生進入文本情境,為他們解讀文本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2.5通過品讀引導學生挖掘家國情懷的內涵
孔子云:“誦詩讀書,與古人居;讀書誦詩,與古人謀?!迸c古人怎么朝夕相處、情感交流呢?當然是通過“設身處地”地品讀體驗,切己體察,含英咀華,自主領悟話題的外延和內涵,產生個性化的感悟。教學中,我時常把學生放在文本中“涵泳”,啟發孩子們自主、合作學習,引導他們步步深入,由表及里,求其精微,并不知不覺中被家國情懷熏陶。
2.6指導學生重視“傲岸如山,深沉似?!钡母改付髑?/p>
現在有不少孩子視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體貼入微的照顧為理所當然,甚至對于父母不能滿足自己的無理要求而胡攪蠻纏,更有甚者以負氣出走來要挾父母,以至于家長心力交瘁、無可奈何。如果老師當面說教,學生迫于壓力,心口不一,往往收效甚微。作為語文老師的優勢就是可以利用教材中關于感恩父母的文章,不著痕跡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效果竟出人意料的好。
(1)從形象美中感悟父母之恩
古人云:“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因此語文課堂只有通過分析飽蘸作者感情筆墨的人物形象,才能獲得美的熏陶和語感的培養,體會到作者的人文的關懷。
(2)從個性化的閱讀中增強對親情的理解,對父母的尊重
朱熹主張“讀書窮理,當體之于身”。說的就是在讀書時要心領神會,身體力行。從讀書法的角度來看,朱熹強調讀書必須聯系自己,聯系實際,將學到的理論轉化為行動,這個觀點是可取的。《新課標》中也提到“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碑斎唬瑢W生的體驗是有層次和差異的,教師要把起點定低一點,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結語
中華文化的學習不僅在于古文詩詞的背誦,更在于對其中的人文精神的繼承。初中語文的課堂作為中華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必須充分發揮出教育滲透的作用,改進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讓學生建立起完整健康的精神世界,提高人格修養,才是在語文課堂中加入傳統文化滲透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海芬.怎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上旬刊),2014,(4):75-76.
[2]李斌.怎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教師,2015,(16):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