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富
摘要:為了幫助中小學生減輕學習壓力,實現素質教育讓學生得到全面的健康的發展,國家教育部門頒布了圍繞校外培訓機構開展的雙減“政策”。長久以來,數學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夠獲得好的成績,教師都以“題海戰術”為主,這嚴重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可見,我們要將重點放在數學的作業改革上。因此,本文將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相關問題展開分析與論述。
關鍵詞:“雙減”背景;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引言:作業可以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從而可以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學生們在課上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教師布置作業來鞏固課上的學習效果。在新課改以及頒布的“雙減”政策下,這都在要求教師在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前提下布置數學作業,激發學生的潛能,這將是全體教師的工作重心。本文結合實踐經驗,從政策理解到設計原則展開研究。
一、“雙減”對作業設計的意義
怎樣做好雙減政策,幫助同學們減輕壓力是當下眾多老師應該思考的問題。這個問題最重要的一點是教師究竟應該怎樣給學生科學的布置作業,這就要遵循具體的原則和標準,才能使教師再給同學們布置作業時有清晰的目標和規劃。第一點,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其難度必須與課標的要求相同。長時間以來,各種難度高的數學題目屢見不鮮,這也是導致同學們參加各種輔導班的原因。在這種環境下,給同學們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信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理想。因此,按照新課改的要求進行作業設計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可以將課堂與課外聯系起來,幫助同學們找到學習的規律。第二點,教師要注意布置作業的數量和交作業的時間。小學時期是學生身體發育的重要階段,如果作業數量過多使學生長時間的寫作業,在身體上會導致同學出現視力下降、彎腰駝背、脊柱發育等問題。在精神上,學生因長時間寫作業,從而難以有時間去外面拓展視野、感受生活,也就無法發現自身真正的興趣愛好。長此以往,同學們可能會產生抑郁等心理問題。因此,想要全面施行“雙減”政策,就必須遏制這些問題的發展。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策略
1.減少作業數量,提高作業質量
作業是對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成果的檢驗,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掌握。因此,有部分教師利用題海戰術來幫助學生達到學習好的效果。但結果表明,這只會讓學生感到疲憊,不利于知識的鞏固和提高。所以,教師應該從全局的角度出發,明確作業數量和作業質量之間的聯系,針對學生的情況布置作業。
例如,在留作業時,教師可以結合課堂上同學們的表現情況安排作業內容。在教學生學習“圓錐體體積”時,發現學生不了解公式的推理過程,容易將其和圓柱體體積的計算混淆,在解決問題時用錯公式導致出錯。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讓同學們先回顧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點,重新梳理公式的推理過程,之后再進行具體問題的解決。這樣,學生能夠將理論和實踐有效的結合起來,在明確其邏輯關系的同時也能提高解題能力。
2.豐富形式,增加趣味
傳統教學中寫作業的常態就是讀題、解題,學生坐在桌子前保持同樣的動作和姿態。小學生活潑好動,不斷地重復只會降低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產生厭惡的情緒,也就無法深入理解作業中的知識點,也可能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游戲、制作、參觀、調查等都可以和數學作業結合起來,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
比如,在學習“乘法口訣”時,讓學生能熟練地掌握口訣是重要的教學目標。除了讓同學們進行背誦以及進行練習鞏固之外,教師還可以布置家庭作業,讓家長也參與其中,家長和學生進行問答,并靈活的進行角色轉變。又比如,在學習“可能性”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猜硬幣”的活動,還可以讓同學們設計“取紅白球”的游戲,然后對各種出現的情況進行統計。這樣,在不同于以往的作業形式下,可以幫助同學們發展其自身的知識理解能力以及各項技能。
3.結合學情,分層要求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因此,每個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能力也是有差別的。在布置相同的作業時,有的學生感覺很簡單,有的學生感覺困難重重。因此,教師應當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從而幫助同學們平穩的發展。
例如,在教同學們學習“路程問題”時,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在不同的條件下,用到的公式也是不一樣的。在結束課堂教學之后,教師可以明顯的察覺到同學們不同的學習及理解情況。因此,教師可以布置兩個不同類型的作業,第一,讓學生做一些相對復雜的題型,幫助學生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第二,讓學生對課堂上講的習題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學生能夠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從而學習到對應的知識以及提升自身的能力。
4.聯系生活,全面發展
學習就是為了以后能夠獨自生活。數學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在小學學習的各種知識,我們都能在實際生活中找到相對應的現象。多參加生活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培養理性思維。在實踐中同學們要善于發現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這樣使作業形式不再單一,也使書本上抽象的公式和知識更加形象化,這有利于提高同學們的理解能力和綜合水平。所以,教師要在實際生活的基礎上,靈活的布置作業。
例如,在學習“長方體體積”時,老師可以給同學們布置家庭作業。首先,讓學生們觀察自己家中有哪些長方體的物品。然后在用軟尺測量它們的長、寬和高。最后,讓學生們利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計算出它們的體積。然后讓同學們思考如果家里要重新買家具,選擇什么尺寸的家具會節省家里的空間。這樣一來,就可以讓同學們深刻體會到數學和生活之間的關系,利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數學的學習能力還可以提高同學們的生活實踐能力。
結束語
總之,在新課改以及“雙減”政策的要求下,廣大教師必須積極地準備作業設計這一個重要的環節,幫助同學們全面發展。教師應能深刻認識到傳統作業模式的缺點,從而使用科學的教學理念,并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完成合理的作業設計。激發出學生可以獨立完成完成作業的興趣,并提高學生的作業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劉建華.淺談小學數學的學習效率提高方案[J].小學生(下旬刊),2020(4):75.
[2]劉艷.探究實踐提高能力——關于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中),2019(10):91.
[3]王向榮.淺析新課改下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J].新課程(上),2019(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