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倩
摘要: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在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自我思考和評價中,形成長遠發展的良好思維習慣和文明教養,一直是數學教育的核心所在。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學數學教學現狀,然后結合我國實際,提出了小學數學深度學習中學生的高階思維發展策略,為其他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階思維;探究
一、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1、小學數學缺乏構建知識體系
小學生年齡小,缺少思維訓練和邏輯訓練,不能構建知識體系,對無法做到知識點的聯系記憶。在數學學習中不能形成網絡框架,習慣片段化和模塊化學習,往往學習停留在表面,容易出現"狗熊掰棒子"的現象。這導致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不熟悉,做練習題不熟練,浪費時間,學習效率低下。
2、小學數學缺乏思維訓練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欠缺運用深度學習中"高階思維"方式的訓練,使得學習停留在表面。其次學生沒有明確學習目標,只是為了完成學習而學習。傳統的教育方式導致學生被動學習,練習題背誦和模仿教師的解題方法,導致學習目的不明確,不會主動思考、深入學習知識點。
3、小學數學缺乏學習方法指導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學習,教師教學方式一成不變,學生學習進度一致,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反應慢、接受能力弱導致成績下滑。學生之間成績的差異歸根到底是理解能力和思維方法的不同,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因材施教,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二、小學數學深度學習中學生的高階思維發展策略
1、優化教學設計,提升課堂質量
最好的教學,是適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是基于學生已有經驗、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課堂設計要從學生角度去思考,在"生本課堂"上花功夫。能有效培育學生高階思維的數學課堂應有三個顯著特征:一是教師的教學能力激發學生主動卷入學習與思考,并能長時間保持;二是教師十分關注數學思考的深刻性,學習任務設計、提問、質疑等能促發學生深度思考;三是能關注學生有差異的發展與提升,既守住底線,讓所有學生達成基本要求,又提升上限,讓高認知水平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錘煉。比如在學習《百分數的應用》一課時,教師可以課前先讓學生收集有關儲蓄的知識,弄明白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信息篩選和提取的行動策略能力,培養"分析"這一高階思維;在課堂中充分利用課件演示,讓學生理解一年期年利率1.75%、二年期年利率2.25%,三年期年利率2.75%的含義,然后給學生充足的探索空間,讓學生通過利息的計算、對比、分析、交流,生成自己的觀點,尋求最優儲蓄方案,在不斷贊同和反對的過程中學會用數學知識評價生活,培養學生"評價和創造"的高階思維能力。
2、依托習題應用,鞏固學生知識理解
在課堂上,有效的習題設計和問題引領可以催生學生高級思維的生長,教師要注重通過練習應用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融通進階,在變式應用數學,感受數學的變和不變。同時通過練習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拓展學生思考的廣度,挖掘學生思考的深度。 由于每個年級的數學課程對學生的要求不同,每個年級段的學生學習認知能力也不同,教師在進行課堂習題設計時要注意針對所帶年級學生特點。要研讀課程標準,仔細推敲每一個知識點的練習設計的定位問題,因為不同的定位指向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另外還要注重知識的整合,把新知整合到原有的知識體系里,讓學生具有清晰的脈絡。比如一年級題目要注重考察重疊問題與移多補少問題,讓學生深刻體會"畫圖是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同時,在做題中運用"對應思想"和"符號化思想"這兩種數學思想,有效的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二三四年級多考察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應用題為主。在解決問題中,學生利用分析法、綜合法等數學方法,同時利用了化歸思想、數形結合思想等數學思想進行問題的解決。
3、模擬學習情境,加深學生沉浸式學習
好的數學課一定是好玩的、溫暖的、能讓孩子體驗成功的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用學具、信息技術等手段模擬數學學習情境,實現"做數學、說數學、玩數學"的效果。通過情境設置,物質情境和心理情境相輔相成,可以實現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心理高度匹配,激發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在"數與代數"第一節學習分數時,教師可以準備好教具一米長的繩子,在數學課上,創造長繩分割的學習情境學習分數。在習題訓練課上,創造競賽學習情境,讓學生競爭誰分割長繩又快正確率又高。再比如學習《圖形放大縮小圖》時,可以操作學具,讓學生直觀感受正方形、菱形、正三角形的n倍放大圖,并鼓勵學生嘗試探究梯形的2倍、3倍放大圖;然后擺脫模具,讓學生推論梯形的4倍放大圖,并運用學具驗證之。最后讓學生空間想象,脫離學具,空間想象正六邊形的2倍、3倍放大圖。情境學習有助于學生提高專注度,更加積極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創設情境中,教師也需要合理結合學生心理和課程需要,擺脫形式主義,落實踐行深度學習。
4、加強創新引導,培養數學素養
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要從學生視角出發,以培養思維進階為目的,注重教育本質、注重過程、注重聯系。比如講《三角形的分類》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理解對給出的三角形進行分類。學生的分類肯定會多種多樣,假設有以下幾種。學生1:一個三角形就是一類;學生2:按照三角形的"高"分;學生3:按三角形有沒有直角;學生4:"斜著的、"不斜的分;學生5:標準答案。此時,我們不能簡單地評價學生的對錯,而是要從他們的思維方式出發進行客觀評價。所以實際上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孩子出現了有別于標準答案不同的答案,在評價孩子的這些答案時,真正有思維的過程比直奔標準答案更重要。課堂交流的時候,匯報交流的過程就是培養孩子思維的過程。從孩子的思維的角度來說是創造的,是創新的。所以說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或者說培養孩子的評價分析的一些高階思維能力,其實最終都指向就是要培養孩子的數學素養。
三、結論
在小學數學中,傳統數學灌溉式教學使學生學習停留在表面,教師孤立的講解數學知識,學生模仿式學習解決問題,不能形成完整的數學網絡構架,不能鍛煉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數學教學實踐證明,只有進行高階思維的訓練,培養小學生創造發散性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才能適應數學課程要求,有助于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解決復雜多元的數學問題,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
參考文獻
[1]杜雨靈.小學數學教學探微[J].中國教師,2019(S1).
[2]馮大慶.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新課程學習(上),2018(05).
[3]錢增武.運用信息技術 發展數學思維[J].小學時代(教師),2021(08).
[4]黃園媚.淺談小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J].小學教學參考,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