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進 辛未
摘 要:抗美援朝運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統一思想認識、實現社會動員、激發精神動能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以“突出重點,明確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任務”“強調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與實際工作融合共進”“注重調適,動態調整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與方式”為基本遵循,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動員全國人民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以史啟今,梳理和總結這一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經驗,啟示我們做好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聚焦中心任務,在統籌推進中重點突破;緊扣現實問題,找準思想政治教育著力點;緊跟形勢變化,在黨的領導下動態調整。
關鍵詞:抗美援朝運動;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經驗;啟示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2.018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2)02-0098-06
抗美援朝運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國共產黨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激發了志愿軍戰士的戰斗意志,為志愿軍戰勝強敵提供了不竭精神動能。在國內,中國共產黨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統一了人民群眾的思想認識,實現了全社會的高度動員,匯聚形成了支援抗美援朝運動勝利的偉大人民力量。“我們要加強對歷史的學習,特別是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共產黨黨史的學習,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得到啟迪、得到定力。”[1]梳理和總結抗美援朝運動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經驗,對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史、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抗美援朝運動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彰顯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離不開人民,廣大中國人民在贏得勝利的過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全國各族人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貢獻力量,匯聚成推動勝利進程的偉力。而這股力量之所以能夠在抗美援朝運動中凝聚并釋放其動能,就在于中國共產黨注重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凝心聚力、奪取戰爭勝利中的重要作用。
1.統一思想認識,樹立敢打必勝信心
朝鮮戰爭爆發后,人民群眾對抗美援朝的認識和態度并不一致。“親美崇美恐美”錯誤思想、畏戰求安等消極心態存在于部分群眾頭腦中,“朝鮮戰敗了”“國民黨要反攻大陸了”等謠言更是加重了人們對朝鮮戰爭的擔憂。對此,早在1950年7月,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就號召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普遍而深入的政治教育,目的在于“使全國人民徹底了解美帝國主義侵略亞洲人民和破壞世界和平的罪惡,徹底了解美帝國主義不但不可怕,而且是完全可以戰勝的。”[2]全國各地陸續通過各階層代表會、群眾大會等多種形式揭露美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1950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成立,成為抗美援朝運動的領導力量。為響應中共中央關于在全國進行時事宣傳的指示,同年11月22日,抗美援朝總會發布公告明確當前運動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廣泛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喚起全國各階層人民對于美國侵略者的同仇敵愾,掃除美帝國主義殘存在中國一部分人中間的有害影響。”[3]由此開始,有計劃、有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迅速在全國各地廣泛開展。如北京市首先針對學生采用壁報、漫畫等形式宣傳揭露美國的侵略行徑,讓學生深刻認識美國的侵略本質和中朝唇齒相依的關系,再由學生向市民和農民進行廣泛宣傳教育,使廣大市民看清美帝國主義外強中干的真面目,樹立起敢打必勝的決心與信心。
2.實現社會動員,一切服務戰爭需要
經過五次戰役,中國人民志愿軍沉重打擊了美帝國主義侵略者。但由于武器裝備落后,再加上美軍飛機不分晝夜地狂轟濫炸,志愿軍主力部隊傷亡慘重,戰勤補給面臨嚴重威脅,糧食彈藥、棉衣棉鞋等物資極其匱乏。1951年6月1日,抗美援朝總會指出“我們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的戰斗力,在一切方面都能完全壓倒敵人,困難的只是我們的飛機大炮等武器還不夠多,我們必須迅速以更多的飛機、大炮、坦克、高射炮、反坦克炮等武器供給前線。”[4]號召各地普遍開展節約增產,捐獻飛機大炮運動,保障志愿軍戰勤補給,增強戰斗力。1951年10月13日,在《關于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一周年并加強抗美援朝工作的通知》中,抗美援朝總會再次號召全國人民“努力支援前線,擴大增產節約運動,完成愛國捐獻計劃,普及深入愛國公約運動,為爭取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后勝利而斗爭。”[5]全國各地積極響應號召,各界民眾和機關團體等熱情參與。在工廠中廣泛掀起愛國生產競賽,“工廠是戰場,機器變刀槍”“一根火柴一根槍,打死美帝狠心狼”等口號生動反映出廣大工人的愛國熱情。農村中,農民認識到搞好農業生產就是在為抗美援朝貢獻力量,高喊“前方打勝仗,后方鬧生產,生產長一寸,支援志愿軍”的口號,努力做好農業豐收增產工作。同時,各地的愛國捐獻運動也在積極開展,截至1952年5月,全國共捐款五萬多億元,折合飛機三千七百多架,進一步增強了志愿軍戰士的作戰能力。
3.激發精神動能,掀起愛國主義熱潮
抗美援朝運動中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普遍的時事宣傳和愛國教育,及時轉變了部分人民群眾的自卑恐懼等消極心理,充分激發了人們強烈的愛國情懷,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場愛國主義浪潮。1950年12月,北京、西安、武漢、青島等主要城市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愛國游行活動,極大地調動起了人們的愛國熱情。中共中央在《關于進一步開展抗美援朝運動的指示》中充分肯定了通過游行喚起愛國主義精神的價值意義,并要求全國各地依據運動發展情況推廣此種形式。愛國游行活動迅速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各大城市的各階層人民積極投身其中,并于1951年的“五一大游行”之際達至頂峰。全國共兩億二千九百九十多萬人參與了愛國游行活動。此外,全國各地群眾紛紛簽訂愛國公約,工農商等各個領域相繼開展愛國生產競賽、愛國節約捐贈等運動,將愛國熱情深刻融入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在愛國主義精神的鼓舞下,廣大群眾高度發揮勞動熱情與生產積極性,共同推動了全國各地生產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
二、抗美援朝運動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經驗
抗美援朝運動中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圍繞“服務戰爭需要”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強大支持。梳理和總結這一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我們不難得出如下基本經驗:
1.突出重點,明確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任務
抗美援朝運動中思想政治教育緊密圍繞“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中心任務,強調突出重點工作,廣泛動員全國力量積極支援朝鮮戰場,彰顯了強大號召力與凝聚力。
1950年11月1日,人民日報的社論《開展抗美援朝的政治教育》指出“為了發揚民族自尊心,樹立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信心,迅速改變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以抗美援朝為具體內容的思想教育。”[6]這一指示凸顯了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緊密圍繞“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中心任務,有序開展各項工作的根本原則與經驗。抗美援朝總會在《關于普及深入抗美援朝運動的通告》中強調,為了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要在全國范圍內普及和深入開展抗美援朝運動。隨后又在《關于繼續加強抗美援朝運動的通知》中重申“今天朝鮮的戰爭還沒有停止,朝鮮問題還沒有解決,我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神圣任務還沒有完成,號召全國人民務必再接再厲,繼續加強抗美援朝運動,不能有絲毫松懈”[7]。
首先,圍繞“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中心任務,打牢群眾思想基礎。一方面,通過宣傳教育,使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抗美援朝戰爭的正義性與必要性。如當時西北局宣傳部《關于重視時事宣傳的指示》指出:“當前我們的宣傳工作任務,主要是充分地進行揭露美帝國主義侵略的陰謀,激發人民同心合力,發揚人民的愛國主義情緒,教育中國人民不怕任何侵略戰爭,堅決保衛祖國安全,保衛世界和平,決心打垮任何侵略者。”[8]實質上而言,這就是要求抗美援朝運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應以宣傳抗美援朝戰爭的正義性與必要性為首要任務。《人民日報》作為當時思想宣傳的主陣地,也充分發揮了思想引領作用。1951年11月,《人民日報》先后發表《為什么我們對美國侵略朝鮮不能置之不理》等多篇社論,對于引導群眾正確認識抗美援朝的正義性和必要性同樣具有積極意義。另一方面,通過宣傳教育,肅清“親美恐美崇美”等消極思想。1950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明確指出,“全國人民對美帝國主義應有一致的認識和立場,堅決消滅美帝反動思想和恐美的錯誤心理”[9]。以此為指示,全國各地抗美援朝運動緊密圍繞消除錯誤心理,肅清錯誤思想,引導人民群眾樹立正確態度,統一思想認識。
其次,圍繞“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中心任務,為志愿軍提供戰勤保障。在與美軍實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要贏得戰爭的勝利,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廣泛動員全社會人力物力財力共同支援前線作戰。1950年1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委員會和政務院發出《關于招收青年學生青年工人參加各種軍事干部學校的聯合決定》,鼓勵全國青年團員、青年學生、青年工人參加軍事干部學校。同時,抗美援朝總會也多次動員群眾參軍參戰支援前線。為響應國家號召,成千上萬的醫務人員、鐵路工人、農民等社會各界力量主動承擔勤務工作,積極奔赴朝鮮戰場。為進一步增強志愿軍戰勤保障,1951年1月14日,抗美援朝總會決定聯合中國人民救濟總會和中國紅十字總會,在全國大規模地募集慰勞品和救濟品。僅在當月,全國各地就籌得慰問金一百一十四萬余元,慰問袋三十六萬余個,慰問品六十一萬余件。全國各地各界群眾、機關團體及民主黨派等踴躍參與募捐活動,形成了舉國同心保障志愿軍作戰需求的振奮場面。
2.強調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與實際工作融合共進
“抗美援朝就是一切工作,一切工作都是抗美援朝”。抗美援朝運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非脫離實際的空洞說教或空喊口號,而是深入實際,與各項工作融合共進。
早在抗美援朝運動初期,抗美援朝總會就在《關于當前任務的通告》中明確提出正確引導全國各族人民愛國熱情,服務抗美援朝現實需要的要求。歷史和實踐證明,這一要求保證了抗美援朝運動持久鞏固地開展,成效卓著。
簽訂愛國公約,是抗美援朝運動中思想政治教育與具體工作相結合的典型方式。愛國公約的制訂與實施首先從工商業開始。1950年11月7日,北京市工商業三百余人舉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大會,參會代表共同簽訂了以增加生產、穩定物價、保證軍需、支援戰爭等為主要內容的五條愛國公約,號召全市三萬戶工商業者貫徹執行。在北京市工商界的表率帶動下,沈陽、天津、重慶等全國各大城市結合各地實際情況,相繼簽訂愛國公約。1951年2月2日,中共中央以《關于進一步開展抗美援朝愛國運動的指示》鼓勵推廣訂立愛國公約的形式,指出“為了鞏固全國人民愛國運動的成果,許多地方人民創造了訂立愛國公約的辦法,這個經驗應爭取在全國各地各界人民中普遍推廣。”[10]1951年6月1日,抗美援朝總會在《關于推行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和優待烈屬軍屬的號召》中細化了訂立愛國公約的具體內容,進一步說明了簽訂愛國公約在開展抗美援朝運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充分利用這種形式,來把我們的團結提高,把我們的愛國運動,把我們的抗美援朝運動提高,并且推進我們的生產、工作和學習及其他各項革命斗爭和建設事業。”[11]愛國公約實現了抗美援朝運動與各界人民生活實際的對接,把愛國主義從抽象的概念落實到工作與生活實踐之中。
愛國捐獻和節約增產是這一時期踐行愛國公約運動的主要方式。1951年6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開展愛國公約和捐獻武器運動的指示》,特別提到充分利用愛國公約將武器捐獻運動與節約增產運動結合起來。全國各地人民群眾熱情響應,踴躍捐款捐物,廣大青年積極報名參軍,各地工廠熱烈地組織起生產競賽,農村地區更是大力動員農民為爭取完成農業增產任務而斗爭。既從物質層面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也促進了國內的經濟建設,刺激了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糧有糧”這句口號生動地反映出當時各地各界各階層群眾在實際工作中對抗美援朝運動的強烈支持。
3.注重調適,動態調整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與方式
抗美援朝運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密切關注朝鮮戰場形勢變化,根據現實需要動態調整不同階段的目標與方式,逐步推動抗美援朝運動走向深入。
思想準備階段,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統一思想認識,樹立敢打必勝信心”為目標。1950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抗美援朝宣傳工作。針對當時在部分群眾中存在的對抗美援朝決策不理解、不認同及“親美崇美恐美”等錯誤心理,中共中央明確要求通過宣傳教育使全國人民形成統一的思想認識和政治立場。1950年11月22日,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關于當前任務的通告》,指出“抗美援朝運動是一項長期廣泛的群眾性愛國運動,應該在全國各地各階層廣大人民群眾中廣泛展開,通過宣傳教育普及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時事政治教育。”[12]在抗美援朝總會的領導下,全國各地紛紛圍繞運動初期的目標制定具體工作計劃。如南京市在1950年11月9日發布《目前時事學習與宣傳要點》,提出“必須首先使全市人民正確認識朝鮮形勢發展與中國的直接關系,說明我們不能置之不理”“必須使全市人民正確認識:美帝國主義乃是中國人民與世界和平的敵人”“必須使全市人民認識美國的本質,乃是腐朽的帝國主義,是全世界反動墮落的大本營”“必須使全市人民深刻了解:美帝乃是外強中干的紙老虎,是完全可以打敗的”[13]等關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要點。
深入發展階段,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普及抗美援朝運動”為目標,力求調動全國各地各階層人民的運動熱情,營造全民參與的愛國氛圍。第四次戰役后,志愿軍被迫放棄三八線以南地區,撤回三八線以北與美軍僵持。面對艱難局面,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由于戰場形勢發生了變化,這一階段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做出相應調整。此時抗美援朝運動還沒有在全國各地區各階層人民群眾中充分普及,部分農村地區和小城市的人民還沒有受到抗美援朝的愛國教育。因此迫切需要深入普及抗美援朝運動,特別是做好針對工農群眾的宣傳教育工作。1951年2月2日,中共中央基于當時普及教育的現實需要,發出《關于進一步開展抗美援朝愛國運動的指示》,強調當前抗美援朝戰爭仍處于艱苦緊張的階段,必須進一步在全國各階層群眾中普遍開展抗美援朝愛國運動,特別是針對工農群眾廣泛開展時事教育,并通過“三視”運動提高民族自信心自尊心。“那種認為工農不關心時事,抗美援朝在工農群眾中不成問題,或者認為抗美援朝運動會影響其他工作,因而不認真在工農群眾中開展抗美援朝運動和時事教育的意見是錯誤的,必須予以克服。”[14]毛澤東特別指示“務必在全國范圍內繼續推行這個運動,已推行者深入之,未推行者普及之,務使全國每處每人都受到這種教育。”[15]1951年3月14日,抗美援朝總會進一步細化了普及抗美援朝運動的工作。要求“全國各工會、農民協會、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青年聯合會、民主婦女聯合會、學生聯合會、工商界聯合會、宗教團體及其他人民團體,均在一個月內分別就所屬范圍制定在今年內普及和深入抗美援朝運動的計劃,并著手執行起來。”[16]
抗美援朝運動的持久鞏固階段,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實現抗美援朝運動常態化”為目標,引導群眾將愛國熱情融入各項實際工作。1951年6月,朝鮮戰爭進入了“邊談邊打”的談判對峙期。漫長且艱苦的戰場形勢要求對思想政治教育做出新的調整,即將抗美援朝運動與各項實際工作結合起來,實現抗美援朝運動的常態化。一方面,針對志愿軍武器裝備落后、物資補給不足等問題,特別是對峙期間陣地戰的巨大消耗,抗美援朝總會要求全國各地普遍開展愛國公約運動、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并做好優撫工作。及時將群眾的愛國熱情引導到實際工作中,以確保抗美援朝運動持久化、常態化。另一方面,在談判對峙期間,部分群眾思想發生變化,對抗美援朝運動必要性產生質疑,出現如“既然同意和平談判了,還要不要繼續抗美援朝?”“還要不要繼續捐贈飛機大炮?”等思想分歧。對此,1951年7月4日,抗美援朝總會在《關于繼續加強抗美援朝運動的通知》中強調,“目前朝鮮停戰雖然有了可能性,還沒有成為事實,即使停戰成為事實,也還只是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第一步。因此,對于朝鮮問題的前途,我們還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并且必須繼續進行一切必要的工作。”[17]要求全國各地繼續穩步推進抗美援朝運動,掃清思想障礙,明確當前任務與目標。
三、抗美援朝運動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經驗的啟示
抗美援朝運動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經驗,是黨在實踐探索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回顧和總結這一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經驗可以得出如下啟示:
1.聚焦中心任務,在統籌推進中重點突破
抗美援朝運動中思想政治教育始終聚焦“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這一中心任務展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工作中發揮著巨大的精神引領和思想保障作用,為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動力。聚焦中心任務,在統籌推進中重點突破,既是黨和國家在長期的實踐探索中基于正反兩方面經驗做出的科學判斷,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工作的科學指引。聚焦中心任務,意在全面把握不同歷史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繼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發展以服務黨和國家發展需要。
一方面,匯聚力量,服務黨和國家中心任務。在交戰雙方力量極其懸殊的條件下,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發揮。而這一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取得成效,其首要經驗就在于始終聚焦“一切服務戰爭需要”這一中心任務。基于此,當時的思想政治教育緊緊圍繞“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有條不紊地開展系列工作。黨政軍民學,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匯聚成支持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磅礴偉力。“能否迅速有效地實現社會動員,在一定程度上是檢驗一段時間內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試金石。”[18]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明確指出:“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我們都要匯聚萬眾一心、戮力同心的民族力量。”[19] 因而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團結人民完成各項任務”[20]方面的積極作用,在統籌推進中實現重點突破這一經驗需要一以貫之。
另一方面,凝聚共識,引領多元社會思潮。為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黨和國家以堅定的信心和激昂的斗志團結民心,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量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遺余力地批判錯誤社會思潮。批判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品質,面對抗美援朝運動初期“親美崇美恐美”錯誤思想和畏戰求安等消極心態,思想政治教育明確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為遵循,敢于斗爭,勇于批判,積極肅清錯誤思潮的消極影響。同時,旗幟鮮明地引領多元社會思潮,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強化主流思想輿論的引導能力,引領廣大民眾樹立起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團結鼓舞廣大人民群眾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團結一心。
2.緊扣現實問題,找準思想政治教育著力點
抗美援朝運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終緊扣現實問題,緊密結合實踐找準著力點,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21]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解決問題是發展的動力。只有突出問題意識,緊扣現實問題,才能找準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以提升實效性,才能不斷推動抗美援朝運動的向前發展。
一方面,全面把握形勢,明確現實問題。抗美援朝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經驗表明,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服務現實需要,找準著力點是關鍵。抗美援朝時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需首先全面把握戰爭形勢,明確現實問題。抗美援朝運動初期,在《關于當前任務的通告》里,抗美援朝總會就明確提出當前形勢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是將全國各族人民愛國熱情與抗美援朝運動緊密結合起來。明確現實問題后,黨和國家在全國范圍內號召廣大群眾通過愛國捐獻、節約增產等方式推進愛國公約運動。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紛紛掀起生產競賽,廣大群眾也積極捐款捐物,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保障。
另一方面,緊扣現實問題,組織動員群眾。找準思想政治教育著力點后,關鍵在于充分組織動員人民群眾,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深入開展,就必須將思想政治工作與人民群眾的生產建設工作結合起來,將人民的愛國熱情落實到實踐中去。因此黨和國家多次在全國范圍內號召廣大群眾簽訂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激發人民群眾的激情與斗志。緊扣現實問題,堅持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既是我們黨在長期的實踐探索中得出的寶貴經驗,也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推動相關工作有效開展的重要原則,是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于潤物無聲中化解矛盾的關鍵要求。只有將思想政治工作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才能夠更好地增強民族自信心,凝聚強大民族力量。
3.緊跟形勢變化,在黨的領導下動態調整
抗美援朝時期,國內外形勢不斷發展變化,朝鮮戰場呈現出復雜多變的局勢特點。在黨的堅強領導下,這一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緊跟形勢變化及時動態調整,在實踐中發展創新,逐步推動抗美援朝運動持續深入。
緊跟形勢變化,就是要明確不同形勢下的主要矛盾。抗美援朝運動經歷了“思想準備”“深入發展”和“持久鞏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面臨不同的問題,呈現不同的特點。抗美援朝運動的不同階段,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各有不同。首先,“思想準備”階段的主要矛盾在于如何應對思想分歧、堅定人民群眾的政治立場。例如,在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抗美援朝政策不理解的情況下,如何進行政策普及、闡釋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著力之處。面對“親美崇美恐美”等錯誤心理,如何從思想源頭回應、剖析錯誤心理之生成、如何引導與實際不相符的心理便是這一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視的矛盾問題。其次,“深入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是如何在抗美援朝艱難局面中調動群眾愛國熱情。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對戰爭過程中所要經歷的階段進行了全面解析,抗美援朝運動“深入發展”階段所面臨的艱難局面是戰爭過程中可能經歷的正常階段。在人民群眾中,做好戰爭形勢宣講、安撫軍心民心是戰爭艱難階段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重視的工作。最后,“持久鞏固”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將灌輸引導工作常態化。對人民群眾的灌輸引導工作常態化決定于抗美援朝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的現實。可以說,抗美援朝運動常態化決定了這一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常態化。具體而言,這一時期黨和國家充分調動起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以愛國公約運動將人民群眾的生產建設與抗美援朝緊密結合,從而實現了抗美援朝運動常態化。
動態調整,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調整任務和目標。抗美援朝運動歷經的三個階段昭示著形勢的變化,決定了思想政治工作需作出動態調整。思想政治工作的動態調整服務黨和國家現實需要,因而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在黨的領導下,思想政治教育也隨著抗美援朝運動三個階段的發展變化,動態調整著任務與目標。首先,在思想準備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統一人民群眾思想認識,樹立敢打必勝的決心與信心。具體而言,就是通過廣泛的思想宣傳使全國各族人民形成統一的思想認識并堅定政治立場。其次,在深入發展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則是在全國范圍內普及抗美援朝運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人們的運動熱情,使抗美援朝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下去。最后,在持久鞏固階段,針對朝鮮戰爭“邊打邊談”的特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調整為實現抗美援朝運動的持久化、常態化。這一過程充分說明了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根基,必須緊跟形勢變化,在實踐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規律,才能夠賦予思想政治教育強大的生命力。只有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不斷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才能夠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我們黨的一項重要政治優勢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9.
[2][3][4][5][7][11][12][16][17] 偉大的抗美援朝運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7,66,96,137,106,95,66,94,106.
[6] 開展抗美援朝的政治教育[N].人民日報,1950-11-01(1).
[8] 西宣部關于重視時事宣傳的指示[J].黨內通訊,1950(10):4.
[9] 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第十九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11.
[10][14][15]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二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24,22,39.
[13] 南京抗美援朝運動[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59.
[18] 王軍.社會動員:宏觀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重要范疇[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5):35-40.
[19]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8.
[20] 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14.
[2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8:74.
[責任編輯:楊小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