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摘 要:在大學英語課程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對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認識較少,中國特色英語語料輸入以及英語表達輸出不足,所使用的教材中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較少,但學生對于用英語課樹立中國文化自信擁有信心。對此,大學英語教師要提升課程思政教研能力,幫助學生牢固樹立課程思政的意識,立足教材并放眼社會,增加語言輸入及輸出的機會,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升文化自信。
關鍵詞:大學英語 課程思政 調查 對策
一、背景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提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2]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思想政治課上,而且貫穿于任何科目。每一門高校課程、每一位高校教師在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上都擔負著巨大的責任。《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把大學英語課程定位為“普通高等學校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3]。學生不僅需要掌握語言知識,利用良好聽說讀寫譯等技能勝任有不同需求的外語場合,而且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正確的價值取向,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大學英語教材中的課文大多選自西方作者的文章,因此在英語課上加強學生對母語文化的身份認同尤為緊迫,開展課程思政尤為重要。
二、調查
為了今后更好地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筆者對所教授的2017級本科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以了解學生的認識和現狀。調查在網絡問卷平臺“問卷星”進行,調查對象是2017級B班學生,學生來自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電氣工程學院、計算機與電子信息學院、資源環境與材料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等,接受問卷調查時完成了基礎階段的“大學英語(一)”“大學英語(二)”“大學英語(三)”課程,正在學習“大學英語(四)”。本次問卷調查回收問卷115份,反映情況如下。
(一)在課程思政理念方面
69%的學生對于“英語課是否能夠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持肯定或愿意嘗試的態度,說明經過前三個學期的大學英語課程學習,大部分學生能夠積極思考、辯證思維、提高認識、聯系實際,學習英語語言知識、鍛煉語言技能的同時,對英語承載的西方文化做出思考和判斷。少部分學生持觀望態度,說明學生對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這一概念還比較陌生,認識有所欠缺。
(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面
當問及英語教材中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是否足夠時,6%的學生認為“非常充分”,19%的學生認為“夠了”,60%的學生認為“有一些但不多”,15%的學生認為“遠遠不夠”。說明經過三個學期的大學英語課程學習,絕大部分學生認為,英語教材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面的內容仍有充實的空間。
(三)在英語輸出方面
當被問及是否會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時,選擇“會,非常流利”和“會一點,但講不深入”的學生占20%,選擇“只會零散的單詞”和“不會”的學生占80%;當被問及是否會用英語介紹廣西時,選擇“會,非常流利”和“會一點,但講不深入”的占35%,選擇“只會零散的單詞”和“不會”的占65%;當被問及是否會用英語介紹學校和所就讀的學院、專業時,選擇“會,非常流利”和“會一點,但講不深入”的占33%,選擇“只會零散的單詞”和“不會”的占67%。這說明絕大多數學生對于中國文化、廣西文化、校史校情的特色英語詞匯的表達法積累較少,輸出能力不足。
(四)在英語輸入方面
當被問及平時是否看關于中國的英文報道或英文書籍時,選擇“經常看”和“有時看”的學生僅分別占3% 和8%,“偶爾看”的占22%,多達67%的學生“基本不看”;當被問及中外英文媒體(如網站、報紙等)中出現的有關中國的報道是否能看得懂時,只有3%的學生“基本上能看懂”,45%的學生“能看懂一些”,34%的學生“只能看懂一些單詞”,17%的學生根本“看不懂”。這說明大部分學生沒有借助英語獲取有關中國新聞的習慣,仍單純依靠漢語了解中國,有關中國內容的英語語料對于大部分的學生具有不同的難度,能順利用英文獲取信息的學生并
不多。
(五)在考試方面
當被問及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漢譯英段落翻譯中的困難時,50%的學生認為有關中國文化內容的翻譯最難,20%的學生認為單詞拼寫最難,16%的學生認為搭句子結構最難,14%的學生認為英語語法最難。這跟我們的預想相吻合,翻譯內容涉及中國的文化、社會發展等諸多方面,不少學生無法翻譯出中國特色詞匯內容,有的學生甚至放棄。
(六)在樹立文化自信方面
當被問及英語課能否有助于樹立中國文化自信時,表示“能”或“可以試試”的學生占60%,其余學生持觀望態度。這說明學生對于英語課和中國文化自信之間的聯系認識比較模糊、也不太統一,但大多數學生對于利用英語課樹立文化自信表現出信心。
三、分析
本次問卷調查反映了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面臨著一些問題。
第一,學生“課程思政”意識有待加強。習近平總書記有關“課程思政”的講話,教育部、區教育廳和學校多次發文強調“課程思政”的重要性,一方面是教師積極響應,但另一方面是學生意識、行動滯后,不少學生依舊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僅僅是思政課的任務,英語課上就是學習英語,學單詞、學課文,練習聽說讀寫譯技能。因此,加大課程思政的宣傳力度、在學生中樹立“課程思政”意識是當務之急,學生“課程思政”意識薄弱,不但是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急需糾正的問題,也是擺在其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面前的攔路虎。
第二,現有教材中直接用于課程思政的內容有限。《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有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容”[4],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是實施大學英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目前教材多選取西方作者文章,主題大多圍繞社會關注的焦點熱點,如大學生活、高等教育、野生動物保護、環境污染、新興科技等,較少直接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有關中國優秀傳統和文化的文章也非常少。
第三,學生用英語輸出中國文化的能力低,知識儲備少。經過小學、中學的英語學習,加上大學三個學期的學習,大二的學生仍然表示講中國故事、廣西故事、學校故事有很大困難,課后也較少投入時間通過英語視聽、閱讀等方式主動獲取這些知識儲備,這與21世紀大學生的文化素養是非常不匹配的,對于傳播中國聲音、樹立中國文化自信十分不利。
第四,改革的希望。學生發現英語教材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面的內容較少,也意識到自己對于中國特色詞匯積累的欠缺,以及傳遞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能力的不足,對課程思政改革表示了友好的態度。我們相信,學生會配合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項目的實施,經過系統而具體的指引,收獲他們期望的
進步。
四、對策
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課程思政是為國家培養有用之才的重要保障。根據問卷調查所反映的情況,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第一,師生雙方都要牢固樹立“課程思政”理念。一方面,英語教師利用課程作為立德樹人的載體,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學的常態,在教學中“潤物細無聲”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在語言文字教學和文化精神感悟中無形地滲透價值觀教育。在課程建設的頂層設計中不斷強化“課程思政”理念,在制定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時不僅要注重語言技能和英語國家文化的學習,更要積極合理地設計和運用思政教育語言素材,注重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培養,進而在教學評價中增加關于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內容,考察學生在英語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是否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是否增加了母語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學生也要積極響應國家、地區和學校的號召,改變思想政治教育僅僅是思政課學習任務的想法,自覺把大學英語課程學習與思想道德覺悟的提升結合起來,無論是中國特色表達,還是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要找到自己的薄弱環節,克服畏難情緒,主動學習、積極嘗試,認真對待課程學習任務,積極支持老師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第二,深挖教材的課程思政點,并做好教材的有益補充。西方作者的課文滲透著西方的價值觀,在英語這門中西方思想觀念交鋒激烈的課程中,批判性地學習西方文化,通過中西方文化對比更深入地學習和理解中國文化,是英語課程責無旁貸的任務。因此,對英語語言文字承載的課文甚至是課后字詞句練習,都可以進行深挖和拓展。比如《新目標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四冊第四單元,主題是科學技術,課文介紹了3D打印的特點和優勢,學生對于發達國家3D打印技術的發展有了一定了解,教師可以給學生補充中國3D打印的發展和現狀,并引導學生展望中國3D打印的未來,讓學生感受民族的發展和富強。課后練習中有一篇關于中國印刷術的漢英翻譯,可以補充中國四大發明的相關知識,積累中國特色詞匯,增加民族自豪感。要圍繞課文主題進行擴展和增補,融入與中國國情文化有關的知識和例子。課后的主題討論、寫作練習等主觀題,也要結合語言訓練活動滲透思政教育。
第三, 關注時事、放眼社會,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比如第四冊第二單元的主題是保護動物,課文是“Call of the Wild”(《野性的呼喚》),在地球上人類與動物友好相處、和諧共生,體現了“和諧”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5]再如第四冊第八單元的主題是保護環境、愛護地球,這是一個要求學生心系社會的熱門主題,通過了解課文反映的社會現狀,增加社會責任感,關注生態環境,致力于生態文明建設,從而引出“文明”這個核心價值觀,進行價值觀教育。可見,雖然教材選擇西方作者文章,雖然主題并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切實實地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根據課文或單元主題,引導學生思考其中反映的社會現象,學習和領悟其中折射的精神價值和人文關懷,就是實實在在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四,加強語言輸出,講好“中國故事”,增加文化自信。在目前的教材以及要求學生掌握的詞匯中,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匯不多,對于講好“中國故事”是遠遠不夠的,最常見的就是不少學生對于四六級考試漢英翻譯題無從下手。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引導學生多渠道增加中國特色詞匯的輸入,一方面是熟練掌握課本中提供的詞匯表達法,比如第二冊第一單元課文“What Can Americans Learn from Confucianism(《美國人從儒家思想里學到了什么》)”中的“Confucian-influenced cultures”“in a humane and caring way”“lean toward harmony”[6]? (“儒家文化”“以仁義之道”“熱愛和諧”[7])等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英文表達,第四冊第三單元課后翻譯練習的“雕版印刷”“宋仁宗”“活字印刷”[8]? (“woodblock printing”“Emperor Renzong in Song Dynasty”“movable-type printing”[9])等表述;另一方面是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關注國內權威網站上英語表達的學習和積累,比如《中國日報》(China Daily)、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學習強國等網站或小程序(APP)上的英文語料,增加中國特色詞匯的知識儲備。此外,提供多種輸出活動形式,開展基于任務的小組合作學習和協作學習,將小組活動成果輸出分享,如匯報、展示、討論、錄制音視頻、在網上交流等。
第五,教師應提升課程思政教研能力。一方面,英語教師應進一步提升個人的專業素養和技能,如中國文化素養、信息素養、跨文化比較能力、批判思維能力、英語教學能力、教學設計能力,互相聽課、取長補短,多與同行交流思政教學心得,及時做教學反思;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實踐,嘗試新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探索課程思政教學創新。另一方面,教研室之間、系部之間、不同學校的英語教師之間、英語教師和非英語教師之間要加強交流和學習,多維度、多渠道地探尋課程思政的實施途徑。
五、結語
大學英語與思政教育的結合是時代的需要,是培養德才兼備的外語人才的需要。大學英語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技能,在大學英語課程中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提升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提升中國文化
自信。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7(2):30-31.
[2] 中共教育部黨組. 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J].民辦教育新觀察,2017(12):75-80.
[3] [4] 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5] 習近平. 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J].國際關系研究,2014(6):78-82.
[6] 劉正光,等. 新目標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綜合教程(2) 學生用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7:3-5.
[7] 劉正光,等. 新目標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綜合教程(2) 教師用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6:11-12.
[8] 劉正光,等. 新目標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綜合教程(4) 學生用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7:113.
[9] 劉正光,等. 新目標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綜合教程(4) 教師用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6:76.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廳2019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改革研究與實踐”(2019JGB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