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沁瑜
摘 要:思政教育與高校音樂教育融合是當前我國音樂專業院校及普通高校都在探索與實踐的創新教育模式。本文深入探究思政教育融入音樂教育的作用,在分析當前兩者融合教育思想落后、融合深度不足和融合途徑匱乏三大問題的基礎上,著重提出融合的具體策略。不管是音樂院校,還是其他普通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和音樂教育融合中,應當深入挖掘音樂藝術的思政功能,以“課程思政”理念為指導創新教學形式,并提升教師的政治覺悟與音樂素養,全方位促進融合教育的順利實施,保證融合教育效果。
關鍵詞:思政教育 音樂教育 融合教育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由此,課程思政孕育而生,并逐漸成為我國高等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和焦點。近年來,隨著我國對思政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高校思政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融合建設正逐步推進,高校音樂專業是培養高素質音樂人才的基地,高素質的音樂人才必須有著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與高尚的情操。以往思政教育的方式過于急功近利,對思政教育的目標追求與達成路徑顯得急迫卻難以契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如何將思政教育有效融入音樂教育是當前音樂高校思考與實踐的重要內容,尋求創新性思政教育模式和教育策略顯得尤為迫切。
一、思政教育融入高校音樂教育的作用
(一)踐行“課程思政”教育理念
高校音樂專業著重于培養我國未來的文藝工作者,肩負著創造和傳承中國音樂事業的重要任務,該專業具有深刻的專業技巧和強勢的感性思維,在政治理論學習方面特別欠缺。“課程思政”提出的目的是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的同向同行,其理念是協同育人、立德樹人。思政教育融入高校音樂教育是兩種課程的協作,是對兩種不同專業知識連接點的探究,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音樂與思政本身具有一定的共性,其在思想層面所想要達到的目的相同,都是為促進人們精神境界的提升,陶冶情操,在教授專業知識和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提高政治覺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高校音樂專業肩負著創造和傳承中國音樂事業的重要任務,音樂與思政的融合符合教育規律,音樂能夠為思政教育起到助推作用,思政能夠幫助音樂教育深化思想與情感。因此,兩者的融合是“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
(二)促進教育模式多樣化
傳統音樂教育和思政教育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音樂教育多注重技藝的傳授而忽視音樂中蘊含的思想;而思政教育由于具有高度的理論性往往顯得枯燥。思政教育與音樂教育的融合必然促使兩種課程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如何將兩者更好地融合以達到雙贏的目的是關鍵。思政教育與高校音樂教育融合本身是教育模式多樣化的一種表現,而更具體的將是促進兩學科在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學方式、實踐形式上的多樣化,是一項全面的教育模式多樣化創新。
(三)改善學生思維方式激發創造力
高校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高素質的專業音樂人才。思政教育融入高校音樂教育,其教育對象是學生,兩者融合教育改變的不僅是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更是學生的思維方式。通過融合教育,音樂專業的學生會更深入地思考音樂創作的目的,體會音樂傳達的思想情感,領悟音樂技藝之外的音樂體驗,激發音樂創造力;而學生在思政課上能夠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美妙的音樂結合起來理解思想政治的具體表現,有助于放松心情,增強對思政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體現音樂育人的功能。
二、思政教育與高校音樂教育的融合現狀及問題
(一)融合教育思想落后
盡管目前高校音樂教育正逐步擺脫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上都進行了積極創新,但不可否認的是,還有大部分設置了音樂學科的高校仍然只對學生的音樂專業課相對重視,而思想政治教育相對薄弱。歸根結底,是教師、學校對于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的融合教育思想落后,還未充分認識到融合教育對于學生音樂素養和未來職業素養的重要意義。
從教師層面來看,思政教育本身就具有開放性的特征,不同的教師對思政的理解不盡相同,若其教育理念對思政教育重視不足[1],則無法在開展音樂教育的同時給予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啟發。基于這種對學科重視程度的差異,以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認知缺失,教師也就很少會有意識地利用音樂資源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更不用談主動開發資源了。
從學校層面來看,作為教師群體的管理組織者,很多高校缺乏組織和引導教師進行創新教學、融合教學的意識,未能提供一個具有濃郁科研氛圍和學科交叉教育思想的場所。高校音樂教師普遍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也普遍缺乏音樂素養,在高校中這兩種能力兼備的教師人才少之又少,這也是當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中存在的普遍性矛盾。融合教育思想的落實需要良好的校園組織領導管理機制,需要層層引導和強調,不斷進行融合與創新。在這一點上諸多高校還做得遠遠不夠,導致融合教育發展緩慢。
(二)融合深度尚顯不足
在融合深度層面上,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還未能挖掘出各自的潛能,融合多重形式,內在思想和價值的融合還不盡如人意。現今高校音樂和思政教學活動多重視明確的目標導向性滲透,而非潛移默化式的影響,盡管高校開展的音樂與思政融合教育也體現出一定的主體參與性,但主動性探索意識并沒有激發出來。不管是對于音樂專業還是非音樂專業的學生而言,音樂教育本身都是一種深受喜愛的教學活動,其音樂本身就蘊含有豐富的思政、德育因素,能夠在無形之中促進高校的思政教育效果。但在兩者的融合教學中,這些因素沒有挖掘出來。以高校音樂欣賞課為例,音樂教師往往停留在音樂要素的分析上,缺乏對音樂中所蘊含的思政因素的導向性講解,未能從思想層面給予解讀,削弱了音樂賞析課的德育功能。究其原因,與當前高校音樂專業教育環境密不可分,高校音樂教育長期以來都強調技藝傳授,國內外重大音樂賽事多以技術水平論高低,高校音樂教師的考評中以學生參賽獲獎情況作為參考,這些都是導致高校音樂教育重技能輕思政的重要因素。融合深度不足是融合教育中的核心問題,必須切實解決高校音樂教育中技能傳授與思政價值引領存在的割裂,在音樂教育中融入思政價值,通過優化音樂課程建設,提升育人效能,強化融合深度。
(三)融合途徑相對匱乏
當前,思政教育與高校音樂教育在各自的教育方式上仍以單項科目為主要教學形式。音樂專業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知大多還停留在書本層面上,偏理論化,或者通過多媒體進行配合,融合途徑顯得單一、乏味。新時代的思政教育和高校音樂教育融合應當追求一種將藝術、審美、情感相交融的教育形式和效果,音樂教育因不同科目所采取的教學方式是不盡相同的。但目前高校通過理論講解或播放影片輔助教學皆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此外,高校思政教育和音樂教育的融合往往采取公開課、示范課等形式在綜合教室中進行,這類形式也是兩者融合的主要方式,但這類授課形式開展頻次較低,日常授課中又不具備相應的條件。在公開課、示范課這類開放式課堂中,還存在部分教師過分注重課堂氛圍的營造,音樂、視頻的播放甚至表演的加入使得課程教學重點和目的偏離,看似活躍的課堂卻沒能將應傳授的知識和理念內化,未能發揮出音樂資源對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和作用,使其成為一種形式主義。總體上看,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與音樂教育的融合途徑較為匱乏,在思政教育方面還未收到理想的效果,學生從現有融合教學途徑中獲得新的思想認知還有待檢驗。
三、思政教育融入高校音樂教育的策略
高校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非一朝一夕所能達成,需要長期的實踐與探索。由于教育領域的不同,音樂和思政融合教育的內容也需要從多角度來實現。根據前文分析,提出以下融合策略。
(一)深入挖掘音樂藝術的思政功能
音樂兼具審美與德育雙重功能。音樂審美是德育的靈魂,通過音樂的審美可以構筑起學生的思政教育體系[2],讓學生在思政教育中感受音樂不一樣的美。高校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要求教師結合大學生年齡特征與心理需求,深入挖掘音樂藝術資源中的思政功能,從音樂中挖掘出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等,并融合思政課程特有的思辨性、哲理性特點,以此進行教學設計。
不同音樂藝術的思政功能不同,需要有針對性地、有計劃地進行思政功能的挖掘與融合。比如愛國主義主題音樂,可以選擇《黃河大合唱》、歌劇《黨的女兒》、交響樂《紅旗頌》等作品來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精神。這些音樂中,既有激昂奮進的節奏,也有催人淚下優美動人的旋律。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選擇合適的曲目,針對不同的音樂,結合思政課程主題找準連接點,以便充分揭示音樂與思政元素間的內在聯系,這不僅讓學生享受音樂帶來的旋律美,同時也帶給學生思想上的升華,充分發揮出這些主題音樂的育人功能。
此外,高校音樂課程中不乏對器樂知識的傳授。以民族器樂課程為例,教師在對樂器的講解中可以融入中國歷史文化知識和人文情感。例如中國古代樂器中有骨笛、塤、編鐘等,教師不僅要講解這些樂器的歷史,更要借助這些樂器演奏的曲目來挖掘出音樂的思政功能。如大型民族器樂作品《玄奘西行》,以中西文化交流使者玄奘在西行取經之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故事為題材,以南簫、古琴、胡琴、琵琶、嗩吶等十余種民族樂器為表演主體進行演繹,彰顯了漢族、維吾爾族、印度等風格特征的音樂文化,充分展現了絲綢之路沿線各民族音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多元文化特質。并結合玄奘西行歷史文化和人文情感變化,體會時代發展變化與文化更替,傳達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引導學生逐步產生文化自信,形成對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揚之情。
(二)聚焦“課程思政”創新音樂教學形式
“課程思政”具有多元立體化結構,要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必須創新音樂教學形式,并以“課程思政”為引領,在“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框架下開展思政教育與高校音樂教育的融合。
首先,在課堂內實行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雙向模式。例如在合唱與指揮課程中,教授《長征組歌》第六曲《過雪山草地》,樂曲第一主題描寫雪山草地的情境,第二主題歌頌革命氣節,吸納了青海藏族歌舞及河北蔚縣秧歌的音樂特征,十分具有地方特色,用兩個音樂主題把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革命浪漫主義精神相融合。即使是學習基本樂理、中國音樂史等理論課程,也可以引入相關的音樂作品作為教學案例進行講解,從創作背景、節奏、旋律、調式、配器等方面深度挖掘思政元素。通過在課堂中實施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雙向教學模式,實現音樂與思政協同教學,體現“課程思政”的多元融合結構。
其次,在課堂外開展音樂與思政相結合的實踐活動。大學校園中的課外實踐活動眾多,應鼓勵音樂學院以及相關音樂社團積極組織開展合唱表演、紅歌比賽、傳統節日音樂活動、論壇、系列講座等,使課堂中的知識得以在實踐中運用,發揮不同學院、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長,引導整個校園產生對音樂與思政融合教學的興趣。例如每年舉辦“一二·九”紅歌比賽,以此形式傳唱紅歌所代表的時代內涵與愛國主義精神;在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等節日開展主題音樂活動,用音樂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民族自豪感。
(三)提升教師政治覺悟與音樂素養
創新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途徑,最終還是需要依靠一線教師。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要推動廣大教師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教師對于學生而言具有關鍵性的引導作用,其個人素質在無形中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因此,提升教師政治覺悟與音樂素養是關鍵。
從學校層面看,高校應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各院校教師資源優勢,加強思政教師與音樂教師隊伍的整合[3],通過培訓學習、教學研討、示范引領等方式打造一支結構科學、層次分明、教學任務分工明確的學科融合師資隊伍,形成不同專業共同配合的教育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強化學科建設特色,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音樂教師和思政教師各自的成長,促使不同學科的教師重視思政教育水平與教學創新意識。同時,應定期開展教師培訓活動,組織音樂與思政實踐教育,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能力。
從教師層面看,除學校的培訓活動外,其自身也需要加強自我學習以實現教學相長。對于音樂教師而言,不僅要進一步提升專業能力,不斷開拓自己的學術視野,把握學科的發展前沿,業務能力上做到與時俱進[4],還要加強對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內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運用音樂與思政融合的邏輯,思考如何在課堂中“變現”自己的感悟與思想成果。對于思政教師而言,不僅要強化和鞏固自身政治思想覺悟,更要提升自己的音樂素養,思考能夠用于思政教學的愛國音樂、勵志音樂、親情音樂等,創新教學方式方法,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互動式、競賽型、合作型等教學形式,利用音樂強化對學生政治思想的正確引導。只有教師的政治覺悟和音樂素養雙向提升,才能在課堂教學環節實現音樂與思政的深度融合。
四、結語
在“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思政教育與高校音樂教育的融合必將經歷一定的坎坷,盡管當前兩者融合的教育理念、深度以及途徑還有待于提升或完善,但大的方向已明確。高校在課程建設與師資建設中應當著重強調深入挖掘音樂藝術的思政功能,鼓勵課內外教學實施主體聚焦“課程思政”,創新音樂教學形式,努力提升教師的政治覺悟與音樂素養,全方位落實思政教育與高校音樂教育的融合,促進“課程思政”邁向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 周長纓. 音樂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 當代音樂,2021(7):37-39.
[2] 趙暉. 音樂院校思政教育與音樂教育的融合發展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9):58-61.
[3] 資訊[J]. 琴童,2017(9):75-77.
[4] 劉秋明. 音樂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音樂分析”課程為例[J]. 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9):145-149.
基金項目:上饒師范學院2020年度教改課題“‘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音樂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 (JG-20-13)。